武林 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已经成为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解决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条件,并且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期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并且这个比例仍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恐怖、敌对、精神病性症状等。一旦出现这些现象就要马上进行引导,交流来减轻心理疾病。那么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呢?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各大高校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学生的学业课程上,教导学生如何掌握专业知识,如何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错误的认为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仅仅对人的身体有好处,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对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由于身体差异的原因,不是人人都能进行体育活动的,也不是人人都能将体育活动完成好的。而现在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将体育成绩的标准规定死,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给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带来了较重的心理负担。
各大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解决问题,让大学生健康的发展。
各大高校在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也不能落下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体育教育来进行,因为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还能在运动时相互交流、建立友谊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而且体育活动还能够对大学生的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体育活动总是与心理健康问题息息相关,体育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内分泌、神经等系统减轻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给心灵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可以促进身心愉悦,所以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给予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足够的关注。
例如: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定是定期的在校园里面举办体育竞赛,让同学们都参加进来,缓解平时学习的压力和减少不愉快。还可以在校园里办讲座,宣传参加体育活动的益处,提高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好好利用同学们的体育课的时间,因为绝大部分高校体育课是必修课,而大部分同学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只有体育课。所以避免体育课很水的情况发生,让上体育课的每一位同学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运动给身心健康带来的改善。
因此,高校要重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就一定要给予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足够的认可和重视。
正如上文所说,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而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体育老师在引导着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由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体育课上体育成绩就不可能是一样的,因此体育老师不能按照硬性标准,给每一位同学相同的标准,这是不公平的也会极大的打击到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所以,体育老师要适当给这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降低要求和标准,给予他们进行体育活动足够的信心和动力。例如:在立定跳远中,对于那些本身就跳不远但经历了一个学期的体育锻炼有了明显进步的同学,可以适当给他们提高分数,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自信心,毕竟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避免使这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在体育活动方面产生自卑的心理,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还起反作用。
体育课应当改变原来单一的模式,设置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例如:健美操、武术操、搏击操、瑜伽、体育舞蹈等,让同学们都参加进来。使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课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心理健康还可以使自己的爱好得到提高和加强。
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体育老师除了给予他们成绩上的帮助,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还应当采取别的措施使他们克服身体缺憾。例如:先培养这类同学们的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当然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鼓励这类同学选择一个自己相对喜欢的运动,培养对体育活动的爱好。
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体育老师应当鼓励他们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学校举办的竞赛类体育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老师在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鼓励和激励同学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从而改善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极易受大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积累,所以这需要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持之以恒,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改善体育教学模式,鼓励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