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硕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肱骨外上髁炎,在我国医学上对这种病的认识比较宽泛,是肘部常见的病,被称为“肘劳”。在中医上被归类为“痹症”、“伤筋”等的范畴,其病症主要为肘部的酸、痛。此病的产生有绝大部分与慢性劳损相关,由于时常重复地屈伸腕关节、指关节和扭转前臂,从而导致肘部肌肉的损伤。对于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应从肌肉和骨骼两方面着手,不仅要考虑肌肉紧张对肱骨外上髁的应力,同时还要考虑骨性关节的结构改变,肱桡关节的下移错位也会引起相应的肌肉紧张,引起肱骨外上髁疼痛。
在我国,有很对流派对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都有独特的方法,但殊途同归[6],其治疗原则都主要是以疏风散寒,舒筋通络,活血化瘀,解痉止痛为主要原则。主要方法为推拿按摩、针灸治疗、艾灸治疗、中药治疗、针刀治疗等方式。
西医的观点,肱骨外上髁炎属于肘关节外侧疼痛的综合征,也成为“网球肘”,网球运动员常患此病。肱骨外上髁炎多发于运动员,以及经常屈伸肘关节、经常扭转前臂工作的中年妇女群体,年龄大概分布在30至50岁之间,属于比较典型的过劳综合征。其主要治疗方法为制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扶他林,布洛芬,西乐葆等抗炎制剂;封闭注射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
本次治疗中共有15名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其中女性患者有11人,男性患者有4人,在这些患者中年龄都在30至50岁之间。病程一周至数月不等。
诊断标准:
(1)肱骨外上髁处疼痛;
(2)肱骨外上髁处压痛;
(3)密耳(Mill)证阳性;
(4)前臂伸肌紧张试验阳性;
(5)X线片检查阴性;
在以上五个项目中,如果存在四项就可以确诊为肱骨外上髁炎。所有患者均存在肘关节附近局部压痛点或小圆型结节,持物困难,外翻疼痛等症状,伸腕抗阻试验阳性。
1.松解肌肉
在做桡骨复位前,首先要将前臂肌群放松,本方案采用按摩法。
(1)部位及穴位
前臂桡侧、背侧:曲池、手三里、少海、合谷等穴。
(2)手法
滾法、点法、按法、揉法、拿法、弹拨法、擦发等按摩手法。
(3)操作
①行气活血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站或坐于患侧,以轻柔的滾法从肘部沿前臂背侧施以治疗,反复10次。
②通络止痛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站或坐于患侧,以拇指点按曲池、手三里、少海、合谷等穴。每穴2分钟,使病人感到酸胀;同时使用拿法沿着伸腕肌群往返提拿15次。
③理筋解痉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站于患侧,医生左手拇指推至患肢桡骨头之前上面,沿桡骨头前外缘从后弹拨伸腕肌起点。(或将前臂旋前位,放于桌面,在肘下面垫上一块毛巾,医生用拇指向外方推紧邻近的桡侧腕长、短伸肌,重复8到10次,要上下移动进行弹拨。)
(4)温经整理
患者采取坐位或者仰卧位。医生位于治疗者患肢侧,使用掌擦发从肘的外侧沿伸腕肌治疗3分钟,以患者感到温热为主。
2.桡骨复位
病人采取坐位,医生站于患者的患肢侧,患者将患肢放于桌面上助手在上臂固定肱骨,医生双手握住桡骨向上方推动桡骨,使桡骨向靠近肱骨的方向移动,反复3至5次。
3.拉伸放松
患者患肢璇内至最大程度,健侧手与患侧手交叉,同时健侧用力伸腕,使健侧前臂有拉伸感觉。每次20至30秒,一天三组,一组三次。
显著:肱骨外上髁疼痛消失,无压痛,前臂伸腕肌群张力恢复正常,条索状消失,肌肉感觉轻松良好,活动轻松自如;好转:患者肱骨外上髁疼痛减轻,有请微压痛,前臂伸腕肌群张力降低,条索状减少,肌肉机能有改善;无效:患者肘部疼痛未减轻,症状改善不明显。
通过长达四周的治疗,15名患者中,有9名患者肱骨外上髁炎得到痊愈,5名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有一例患者的治疗没有明显效果。在治疗后一个月的回访调查中,其中有一例患者有复发的情况,其他患者病情好转无复发情况。
经过长期的治疗与观察采用桡骨复位与拉伸运动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部分肱骨外上髁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相对于针刺和小针刀治疗方法更安全,无副作用。经常拉伸可有效预防肱骨外上髁炎的发生。
在进行肱骨外上髁炎是,普遍采用针对炎症的治疗,治疗范围也比较局限,哪里疼痛治疗哪里。作为医疗人员,应全面考虑病理机制,只针对肌肉起止点的治疗是局限的,我们应充分考虑肌肉和骨骼联系。对于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有很多人忽视桡骨下移位的情况。只有肌肉骨骼达到平衡人体才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