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东大学档案馆 樊树娟
国立青岛大学(1930-1932)在1928年停办的省立山东大学与私立青岛大学整合重组的基础上创立。1928年8月,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报请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拟在停办的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1929年6月,在蔡元培先生建议下,国立山东大学筹委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并搬迁至青岛办学。1930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正式开学,杨振声先生任校长。1932年6月,因经费无着、多次学潮等原因,国立青岛大学接受整顿,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在山东大学发展史上仅存续了两年的时间,但其办学却为山东大学走向第一次辉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国立青岛大学秉承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坚持教授治校,校务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由校长、教务长、总务长、秘书处、图书馆馆长、各学院院长、各系主任以及在全体教授、副教授中选出的代表组成。作为一个为办学集思广益的组织机构,校务委员会一般每周召开一次校务会议,主要讨论学校管理、教学、学术研究以及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会议记录定期在国立青大周刊上公布。校务会议制度的施行弱化了校长个人经验的作用,杨振声在国立青大周刊《校长报告》中提到:“合起这些人的智慧与经验,纵使议事偶有不周到,而大错误是不至有的。”保障了办学的科学民主性。学校规定一切校务必按章办事,校长以身作则,无论是教师、职工还是学生,都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制定遵循民主科学的原则,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制度,学校会广泛听取意见,让学生们建言献策。体现了学校的民主作风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杨振声在《校长报告》中提出,学校第一年的工作与努力是要把学校的根基打坚实,强调“基础不立,则将来一切计划,皆如沙上楼阁”。因办学经费紧张,学校尽力节省行政消耗,加大投入基础建设,杨振声多次强调“经费能多省一文,即设备上能增加一点,也便是学校的基础上多放一块基石;设备上增加一本书、一件仪器,都是永久的,都是百年树人的基础”;“经费能多花在这基础上一文,这一文便有它百年的价值,文化的贡献”。图书设备不求数量之完备,更重图书质量之精美;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室与体育场等基础设施亦优先配置。建校之初,筹备委员会经多次商议,决定先设立文理两学院,因文理两院为其他学院之根本,必学理先有根基,而后能谈及应用。杨振声力推文理两院交互融合,之后学校形成了“文理合一,理工合办”的办学特色,教育部评价“事属新创,用意尚佳”,也得到了蔡元培先生的赞许。
打牢基础,培养特色是国立青岛大学的树立之道。杨振声提出“文理科普通各系为各大学所同设者,必求其充实精警外,更应注意其他大学所未设之学系,青大因环境上之优势,对此种学系具有发展之希望与能力”;“青岛海边生物种类繁盛,若能利用此便,创设海边生物学,不但中国研究海边生物学者,皆须于此求之,即外国学者,欲知中国海边生物学之情形,亦须于青大求之”。因此,国立青大因地制宜,相继规划设置了海边生物学、海洋学、天文、气象等一系列特色专业。国立青大在海洋和水产方面的研究首开国内高校先河,在学术界独树一帜。
杨振声曾言:“一个大学要办的好,最低的限度:一环境清幽;二教员好;三设备完善”。国立青岛大学在师资聘用方面既严格谨慎又兼容并包。聘用的教授、讲师大多都有多年留学欧美经历或在专业领域学有所长,学术水平要求亦十分严格。在当时中国大学人才少的情形下,各大学对人才的竞争十分激烈,每系能请到一二好教授,便是千难万难。所幸在各方努力下,国立青大兼容并包,不拘一格延揽各领域人才,迅速汇集了一大批名师大家,文学院中有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游国恩等,理学院有黄际遇、曾省、汤腾汉、傅鹰等,教育学院有黄敬思、马师儒、程乃颐等,师资阵容在当时众多高校中十分抢眼。另有众多名师经常应邀讲学,章太炎、蔡元培、顾颉刚、冯友兰、陈寅恪、胡适等知名学者都曾应邀在青大讲学或做学术演讲。
国立青岛大学是山东大学在青岛办学近30年的开端,也是山东大学第一次走向辉煌的奠基者。在办学经费紧张,人才匮乏的时期,国立青大以其“开放民主的办学理念,重视基础、培养特色的办学思路,兼容并包、延揽人才的作风”形成了树立之道,为山东大学在青岛的发展与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青岛城市文化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山东大学“文史见长”传统特色逐渐形成。特色办学的发展思路使国立青大的海洋学、生物学等学科蜚声中外,而文学院的强大师资阵容亦使国立青大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众多文学名家聚集于青大,文学氛围浓厚,对后来山东大学文史学科的发展影响深远,“文史见长”办学特色开始萌芽,继而发展成传统特色。
杨振声身为文学大家,对文学教育非常重视。文学院聘请了一些颇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家,新月诗派的代表如闻一多和梁实秋两位先生分别赴任中国文学系主任和外国文学系主任。梁实秋在国立青大期间开始独自翻译外国文学经典《莎士比亚》全集,当时国立青大图书馆所收藏的莎士比亚名著之丰富和完整在全国各高校非常知名。闻一多专心于学术研究,从诗人向学者转变,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文学作品,独具一格。另有杨振声亲自开设小说作法课,并聘请沈从文教授学生文学写作和中国文学史等课程。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等文学名家的到来使国立青大成为“新月派”的大本营,沈从文在国立青大迎来了自己的创作繁荣期和文学思想成熟期。
(二)青岛城市文化内涵与教育水平不断提升。青岛虽环境优美,但地域偏远,文化底蕴较淡,闻一多曾形容青岛“没有文化”。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在青岛办学期间与青岛城市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推动青岛发展成为海洋科研名城,增加了城市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内涵,提升了青岛的教育水平。青岛的地理位置优势为国立青大海洋特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反之青大的人才与科研优势也为青岛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使其赢得了“海洋科研名城”的美誉。国立青大众多文学名家汇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作品丰硕,社会影响大。各类学术报告活动、文学活动、文化刊物、文艺社团活动蓬勃发展,校内师生、各商会会员以及市民都广泛参与。青岛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商会亦会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城市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另外,国立青大的建立弥补了青岛高等教育发展的不足,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此后学校实行的旁听生制度以及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使更多的人得到了教育机会,青岛的整体教育水平和市民文化素养都得到了很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