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 杨林蔚
汽修专业教学具有高度的实践性、专业性特点,因此中职汽修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已成为汽修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企业也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学生的汽修实践技能得到了锻炼,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三赢”模式。许多职业院校的汽修专业已开展了多年的校企合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当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模式和“订单”式合作模式。学校引进企业模式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工学交替模式是把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上课,一部分去企业劳动或实训,一般按学期轮换;也可以采用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到企业去训练提升技能,德国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都采用这种模式。目前我国多是采取工读轮换制,有条件的职校也应该多尝试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这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校企互动模式是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车辆、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同时学校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问题,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订单”式合作模式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目前,校企互动模式和“订单”式合作模式是大多数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的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1)校企合作无强力措施保障。目前尽管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也认识到问题所在,但因缺乏具体的政策、制度,无经费保障等原因,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了一些实践活动,但还没有形成可持续实施的方案。
(2)传统观念亟待转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还远远不够。“普高热”还制约着职教的发展,上大学仍是家长公认的理想目标。中职生源严重不足,生源质量较差,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培养质量和效率,也是影响企业举步不前,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
(3)校企合作流于表面,难以进入更深层次。没有深入细致的合作方案,包括具体的合作项目内容、项目经费、人员安排、具体措施和实施计划等都缺乏深入沟通和协作。以上述提到的目前最主流的合作方式“校企互动模式”为例,企业多是提供一些车辆、设备等硬件上的支持,但很少深入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培训教材的开发,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较少,学校为企业员工的培训提供的支持也有限。
(4)校企合作不协调,沟通不畅。校企双方都很少有专职人员,就合作的具体事项、合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不能及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尤其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交流不充分,双方重点应该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交流。教师的薄弱点在汽车维修的技能上,企业技术人员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不足,校企合作中培养学生必须双方共同参与,协调配合,各自发挥所长。但目前,由于各种因素,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还远没达到密切合作的程度。
(5)校企合作效果不好。由于缺乏专职人员的合理安排和调度,校企合作中常常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学生人数多而汽修企业生产规模普遍不大,汽车维修对专业技能要求很高,需要理实一体化教学,企业又不可能安排具体的师傅或技师负责专门的教学。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和企业的生产活动时有冲突,教学和生产的矛盾常常不好调和,加上安全方面的考虑和职责不明、相关报酬问题等,导致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学生在企业中的动手机会也不多,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效果与期望值相差较远,也渐渐有了消极情绪。
(1)中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许多中职学校借鉴德国的做法,例如大家都比较认同的工学交替时间的分配,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时间占70%,在学校的时间占30%,学校不是培训的主体,主要是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帮助,这是德国“双元制”下的校企合作。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培训框架内容,但不能照搬复制。我国职业院校学生人数众多,学校在培养中的角色和地位自然也不同。笔者认为,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能主要在学校里完成,校企合作模式要根据各中职学校的规模、办学条件及合作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灵活选择和商定。工学交替的时间安排,在满足学生的技能培训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和企业共同协商制订,灵活安排,不可硬性地规定工学交替的时间比例。
(2)中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重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目前,首先应该在人才培养的合作上取得实质性效果。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培养切实符合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对象是学生。所以,中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汽车维修专业技能。具体的合作内容如下:培训课程的设置,维修技能培训模块的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之间的互鉴交流。
行为导向教学法不以系统化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为目标,而是特别注重学生解决生产问题和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校企合作的教学培训中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这要求我们在合作教学中要以企业的生产活动(职业活动)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要考虑到不同季节汽修企业的主要维修业务重点,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技能培训模块,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生产现场进行实训教学,工余或在实训间隙中穿插必要的专业理论讲解。这需要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商讨并制订出符合生产实际的教学大纲,共同开发教学培训模块教材及实训工作页,共同完成教学内容。例如,每个技能培训模块中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学校的专业教师都能胜任,相对复杂、专业性较强的技能操作可以由企业技术人员来负责教学。具体的教学地点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所需的设备,选择学校的实训室或企业生产现场开展教学。教师可以深入企业,企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应邀到学校来开展教学培训活动。这样,如果形成长期合作的机制,双方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也增强了感情,彼此交流探讨也会顺畅,这样的校企合作才能深入持久下去。
(3)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中“行会”的功能,切实加强各级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例如制订校企合作教学大纲、技能考核评价等。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站在行业的高度,既能看到目前维修企业人才招聘的痛点,又能理解职校培养人才的困境,可以本着为会员单位服务的宗旨,积极联合会员企业及相关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让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像德国的“行会”那样在校企合作中发挥指导、监督和桥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