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学探讨*

2019-11-25 14:15徐世军
体育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

邱 欣 徐世军 罗 革

信息社会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学探讨*

邱 欣1徐世军2罗 革2

(1.桂林旅游学院 体育部,广西 桂林 541006;2.广西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法对在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运用心理学与社会学知识探讨在各种影响因素作用下,网络行为与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对网络的正面功能和负面功能分别进行评析,探讨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合理使用时间、发挥网络积极作用的有效方法,使网络成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工具。

大学生;网络;行为;需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目前大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约占 21%,是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1]。网络是现代社会信息科技发展的产物,当代大学生普遍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使精神生活需要得到极大的丰富与满足,网络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一个“虚拟社会”,对于自律性较差的的大学生,过度使用或沉迷于网络会产生心理上的依赖,甚至会由网络行为失范而逐渐发展为现实行为的越轨。随着网络功能的不断发展、网络服务体系的健全以及网络工具的不断更新,网络与现代人生活捆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同时,网络也将更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方式、道德意识、价值观念等。不断完善与发展网络,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加强其服务功能,抑制其负面影响,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是网络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匿名问卷调查,对广西桂林高校的在校生随机抽取600名作为样本,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回收585份,有效问卷562份,有效回收率93.67%,结合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2 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分析

2.1 大学生上网途径与场所灵活、时间段较分散

表1 上网途径与时间段比率(%)

总数上网工具(多选)上网场所上网时间段 电脑手机宿舍网吧不定节假日课余每天固定时间没规律 人数5624004214114111012318668185 比率(%)10071.274.973.17.319.621.933.112.132.9

从表1得知:大学生上网的工具里,手机已经超过电脑,这得益于通讯科技的发展以及廉价通讯工具的普及,直接导致上网场所革命性的改变,宿舍依然是主要场所,去网吧的数量很少,场所不定的一般是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手机上网,随着移动互联网覆盖面积的增大,以及信息流量的提高,移动上网的人数会进一步增长。上网时间段会变得更加分散,现代的科技发展已经满足随时、随地上网的需求。

2.2 大学生上网的频率较高、时间较长

表2 上网时间比率(%)

总数上网频率(次/周)上网时长(小时/天) 0—22—44—6每天0—11—33—55小时以上 人数562281281492571462968634 比率(%)1005.022..826.545.726.052.715.36.0

表2显示:大学生每天上网的人接近半数,与上网频率2—6次/周的合计,经常上网的人高达95%,上网时长主要集中于0—3小时/天,占78.7%,以上两项调查说明网络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必需品,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3 大学生上网的动机分散

表3 上网动机比率(%)(多选)

总数获取知识信息交流娱乐交友工作职业赚钱好奇心缓解压力购物其它 人数562276476349287213768621526936 比率(%)10049.184.762.051.152.113.515.338.347.96.4

目前在校大学生通过校园网联接的互联网作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网络信息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网络也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途径[2]。从表3看出,前五位依次是信息交流、娱乐、交友、获取知识、购物成为上网主要动机,满足心理性需求占主导地位。在动机的其它选项填写内容表现为主要是为满足物质、金钱与情感的需要。其中,缓解压力占38.3%值得关注。

表4 上网内容比率(%)(多选)

总数科学文化知识远程教育网络书刊金融商贸影视媒体博客微信网络游戏新闻论坛收发邮件求职招聘其它 人数56224517618928749327829630825523936 比率(%)10043.631.333.651.187.749.552.754.845.442.56.4

表4显示:大学生上网的内容所占比例依前五位次为:影视媒体、新闻论坛、游戏、金融贸易、博客微信,最值得期待的科学文化知识、远程教育等不是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在其它的选项中出现:招聘、赌球、炒股、建网群做版主或管理、开网店等完全与社会接轨的一些复杂的内容。而金融商贸51.1%、求职招聘42.5%的比例值得关注,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对物质金钱的渴求。

2.4 不良的上网行为

表5 不良上网行为比率(%)

总数是否上过不良网站多久不上网会感到不适(天) 有被动主动没有一天以内1—22—33—7无所谓 人数562365142223197942017885104 比率(%)10064.925.339.635.116.735.813.915.118.5

虽然广西经济水平较落后,但网络服务已经覆盖全区,网络已经成为大部分高校在校生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网络自身的工具性决定其无可避免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从表5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从不上网的间隔时间看,对于网络诱惑的抵抗力、免疫力越来越低,网络与大学生生活的捆绑程度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在逐渐增大,网络正成为大学生发泄情绪、缓解压力的重要工具,使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这是令人担忧的发展趋势。网络是信息的资源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会出于好奇或冲动,浏览色情、暴力、低级庸俗的信息,弱化自身的道德意识,而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不道德的行为更加自由和泛化,易引发诸如犯罪等社会问题[3]。随着网络的发展,不良网络行为导致的学生行为失范、甚至违法犯罪等现象近年来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网络的不当使用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3 网络本质与功能发展探讨

网络功能的发展趋势为:工具性功能不断拓展、心理性功能不断纵深。网络产业属于服务业,因此,网络的本质属性在于它作为服务手段和工具的性质,为人民生活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出于对产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网络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负功能是次要的,而网络对社会的积极性功能始终占主体地位,否则,网络将会被市场淘汰。网络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的显功能正随科技的进步与人们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与拓展;网络不断满足人们心理、精神需求的潜功能正向更深层次发展。因此,网络在人们心理与精神方面需求的消极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并不是为了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教育来提高自身素养,而主要用于休闲娱乐与交流等,并且网络休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种不当的网络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网络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功能。因此,我们要科学解决网络的积极性作用和负面影响之间的矛盾。为了适应我们的精神需求,网络已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精神粮仓”,充斥着各种食粮,我们可以选择“食用”满足自身健康需求,但吃到了霉变的“食物”就会威胁我们的身体健康。

4 网络行为的心理学探讨

4.1 行为规范与网络行为失范

行为规范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评价的尺度和标准,目的在于调整各种社会关系[4]。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绝非虚无。行为失范是相对于行为规范而言,亦称“脱序”,无行为规范,迪尔克姆所认为失范与越轨区别在于:前者使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后者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4]。网络行为失范是行为失范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心理失范引发的越轨。越轨是指超越规范的行为,对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违反,依程度轻重分为:违反风俗的行为、纪律、道德的行为、违法行为、犯罪五个层次[4]。由网络失范引发的违法犯罪是一个由心理失范的量的积累,导致现实行为失范、甚至行为越轨的质变过程。被动看不良网站,有网络失范的心理倾向,发展为主动看就会导致行为失范甚至越轨,越轨依据严重程度有逐渐加深的趋势。同时,网络运营商为追求个体利益而损害公众利益、监管层等的责任不明确也对网络行为失范难脱其咎。

网络行为失范是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决定性因素。网络作为“工具”存在,有其尚待完善与发展的特性,完善与发展的方向与程度取决于人的需要,因此,网络的使用者成为网络行为与网络未来发展的主导因素。

4.2 网络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网络社会的交往具有“虚拟化”和“数字化”的特点[5]。人际交流具有无限性和随意性,由于可以采用匿名交往,传统的道德规范无法有效地制约网络行为,网络行为的失范一旦回到现实社会很有可能会造成现实的社会道德或行为的失范。加强网络行为规范与网络文化的道德规范将成为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网络行为是心理需求的反映,网络能持续快速发展,是因为它能满足人的需求发展无限性的特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6]。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因不在于他的思维,而在于他的需要[6]。网络行为的主体是人,因此网络行为在人的生理性需求与社会性需求共同作用下所激发的高级社会行为。需要在人的行为过程中处于核心部分,它不仅能激发行为动机,而且通过行为目的反馈进一步加强需要自身的层次,从而使更高层次的需要激发新的行为动机,通过行为表现来满足需求的发展。需要对动机、行为、目的决定性作用,并对这一系列过程具有调控功能。需要永远带有动力性,它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6]。而晋级性的网络游戏和无限扩展的聊天交友等无限发展的网络世界,恰恰符合了人类需求无限发展的特性,心理抵抗能力较弱的学生把网络行为变成了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本能需求的后天延续而固定下来,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其实一些“网虫”也意识到自己身陷网络聊天、游戏或沉迷黄色信息是不对的,网络成了心理上的“毒品”,从“上瘾”到“中毒”至深而不能自我控制。某些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受到网络的诱惑,使网络需求成为大学生需要的突出部分而不断得到加强,并逐渐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习惯,不断地激发和强化他们的网络行为。

5 规范网络行为的对策

5.1 加强网络的服务功能以及网络的监管力度

在强化网络信息产业的经济功能的同时,要注重其社会效益的创造,这是网络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产业自身无法利用市场来保证自身的健康发展,政府的监管、社会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学校与社会密切配合,利用科技手段阻止、滤过各网站中“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净化信息源头,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5.2 建设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站

校园网站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校园网站的内容代表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因此,网站建设要集先进、健康文明、丰富、层次等特性于一身,为大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信息。在受到各种信息、思潮冲击的网络世界中,以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精神作为网站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强各种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提高网络的服务质量,加强各上网主体的互动与交流,及时收集信息,针对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思想道德教育,疏导各方矛盾,释放各类压力,使校园网络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基地。

在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过程中,要重视正确培养、引导和开发大学生需要的内容。而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是需要的最高层次,我们要把崇高的理想和现实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以开设心理咨询平台、优秀个人网站等形式,使网络深入到个人世界的深处,通过净化个人思想,规范个人网络行为来营造规范的集体网络行为氛围,反过来影响个人网络行为,形成一种网络行为约束机制,把网络建设成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基地。

5.3 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学生的余暇生活

从源头抓起,加强新生管理。许多“网虫”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发展形成,大学生入学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是接受所有崭新教育的良好开端,我们要抓住这个锲机,加强对新生入学的管理。通过集中军训有针对性地使那些网络“瘾君子”暂时远离网络,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等手段实施“戒毒”。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正确地看待与使用网络。作为学生,首先把网络视为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工具,其次也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和平台。随着年级的增加,课程逐渐减少,大学生将有更多时间由自我支配,对于自律性不强的学生来说,一旦放松,就很有可能通过迷恋网络来打发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正确引导学生的余暇生活,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4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培养集体主义和乐群个性

网瘾的基本特征是长时间的人机交流而忽视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沉迷于脱离集体的个人世界。对于网瘾学生不应放任或排斥,而应通过加强现实的人际交往来促使他们重新回归集体。提高自身认识是预防与纠正网络失范的根本,培养乐群个性,融入集体,才能使之有抵御各种诱惑的依托根基。集体是个人行为的一面镜子,个人网络行为会在集体形成的道德规范下得到有效监督,优点在得到集体的肯定后继续发扬,缺点、错误在接受集体的帮助与批评后能有效地弥补与纠正,从而达到规范日常行为包括网络行为、并使身心都健康成长的目的。

[1]孙丽芳.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探微[J].高教探索,2007,(2):129-131.

[2]王力尘.大学生网络文化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1):76-78.

[3]董加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3(2):27-29.

[4]夏征农. 辞海[M].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105.

[5]苗延芳.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06,6(3):141-142.

[6]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0).

Psychological Discussion obout the Network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QIU Xin, etal.

(Guangxi Tourism University, Guilin 545004, Guangxi, China)

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8JGB176)“互联网+”背景下广西普通高校户外运动课程模式创新研究。

邱欣(197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徐世军(1972—),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体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方丽洪 “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
当代大学生典型诗病举隅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放飞女大学生创业梦想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