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弦 广东财经大学
体育特色课程教学是推进教学机制创新的重要路径,通过整合高校已有体育资源,拓宽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形成新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体育特色课程教学在突出教学特色的基础上,注重使用生动趣味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体育课程教学在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心理素质和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等多样功能,为学生提供了满意度高、实效性强的体育教学体系。
以往高校教学由于理念滞后,教学特色不足,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体育教学仍然是“薄弱”学科,学科教学成为高校教学“软肋”,体育教学的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教学理念需要根据教学形势变化及时更新,传统体育教学的最大问题在于理念滞后。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往往围绕教学大纲要求来选择内容,缺乏融合创新意识。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多个环节,都基本“沿袭”传统教学机制,未能根据教学环境和学生诉求的新变化及时调整内容,教学活动缺乏必要特色。在课堂主体、师生关系处理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多数学生仅从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要求角度参与体育教学,束缚了学生对体育教学价值的合理认知[1]。
传统高校体育课程主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计划来实施,其中更注重体育教学项目的多样性,教学缺乏精度和深度。部分学校尝试教学创新,开设了一些创新性体育课程,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体育课程趣味性不足,创新性不够,未能从精设课堂、优选内容出发,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吸引力。多数学生仅从表象来认识体育项目学习,没有从精神、文化等核心内容来认识体育学习价值,影响了学生体育素质的有效培养。
以往评价体育教学效果仅从体育成绩测试视角来对学生体育学习状况进行考核,缺乏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充分考虑,影响了教学考核评价的正确价值。一方面,目前体育教学考核仅有教师来完成,评价方式主要为教师评价,缺乏学生互评,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体育教学考核的标准、内容和方式不科学,考核偏重学生体育知识与技巧的学习,影响了教学考核的实际价值[2]。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也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生活意识,为学生参与其他学科学习和适应未来就业环境提供基础。在健康优先育人理念下,体育教学要突出教学特色,破除“软肋”。总之,在构建特色课程教学机制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内容:
在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作用,打造趣味、生动的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真正”热爱教学。因此,要从学生视角出发,立足地域文化特征,丰富教学素材,诠释课程的特色性与趣味性,合理开发特色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健康身心素质,掌握相关运动技能,形成应有的运动兴趣与爱好[3]。
在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中,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意识是创新的关键。为此,在高校体育特色课程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差异,积极改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模式,构建“我要学”的全新体育教学机制。学校要利用各种平台,及时关注体育教学的动态变化,收集学生的真实学习诉求,为学生制定“菜单式”、“套餐式”体育教学方案,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爱好。
在开发体育特色课程教学时,要注重为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教学保障。一方面,要重视为学生参与特色课程学习,释放个人学习需求搭建“俱乐部”平台,延伸特色课程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要从整体视角来开展体育教学工作,通过对学校分散的体育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为体育特色课程教学营造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的氛围环境。
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提升教学实效,对教学机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是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使命。为此,高校要重构体育课程教学格局,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模式,诠释课程特色,让学生在特色趣味、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中,有效改善个人身心素质。在实施高校体育特色课程教学时,要从以下视角出发:
高校在实施体育特色课程教学时,要纠正对体育教学的价值认知,特别要破除以往体育教学“竞赛”、“体能”和“技能”学习等多种狭隘认知,引导学生对体育特色课程教学价值意义形成合理认知,进而为学生身心技能发展提供新路径。因此,在当前实施体育特色课程教学模式时,通过塑造平等协作、协商对话的教学机制,丰富教学素材,打造由学生主导,融入地域文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特色课程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参与体育学习转向“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真正提高教学质量[4]。
体育特色课程将地域特色和学校特征相融合,塑造了全新的课堂形态,为大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开辟了“新阵地”。在有效应用该模式时,要注重凸显体育课程教学的地域文化特性、体育技能性和实践操作性,将地域资源与校本课程设计相融合,通过选择各种类型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而为有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提供合理新选择。要注重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形态,将体育课堂、社会实践和俱乐部教学相融合,充分拓展体育特色课程教学的空间环境。教师与学校要重视挖掘本地域独有的文化资源和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增加体育教学的特色性与趣味性,保障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评价上,注重引入学生互评机制,构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上,重视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持续关注,有效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导向。
体育特色课程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进程中的重要“尝试”,从内容选择、模式设置到教学评价等,均相对不成熟。因此,在开展特色课程教学,打造教学亮点时,要通过实际检验,不断调整、完善,直至成熟。学校要积极补充和完善特色课程教学所需要的器材设施,打造特色课程教学基地,满足学生学习与教学的多样诉求。要将特色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融合,为学生塑造“体验式”、“生活化”体育教学环境,为更好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提供新路径[5]。在体育特色课程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述体育教学内容,要将健康营养学、运动生理学和伤病预防等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将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衔接,全方位、全环节强化学生身心素质。
在实施高校体育特色课程教学时,要注重挖掘体育教学在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独特价值,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软肋”,使体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健康品质的“亮点”。要注重选择丰富多样的元素融入体育教学活动,改善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枯燥”认知,通过塑造丰富、生动的体育课堂,培养学生形成热爱运动的兴趣,参与运动的习惯,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趣味软肋”,使体育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