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武术文化在武术教育中的传承研究

2019-11-25 06:06钟凯强赵秋菊
武术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武术体育文化

钟凯强 赵秋菊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智慧结晶,贯穿于武术教育的整个过程,实质上是武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伴随着武术教育活动的展开,武术文化就在其实施的范围内进行传播传承。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指出: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在“新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和文化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为了顺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武术教育也加快了改革的进程,在以技能为主的武术人才培养活动中,又加入了武术文化培养这一重要元素。武术教育维系着武术技术和文化的传承,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其传承的深度与广度主要取决于其层次和规模。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所需的运转资金,具有特色的高校武术教育和社区武术组织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多元化选择的需求,近几年在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号召下,武术教育的规模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健身与健康逐步被大众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并参与其中,随着参与武术活动人数的增多,同时也为武术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传承对象。新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全球化,亦迎来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竞争,文化的昌盛已然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同样武术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深化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成了重要的研究议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在中国知网和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查找与武术、武术文化、武术教育等相关的书籍和文献,通过对专著与文献的梳理阅读,了解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 实地考察法

通过运用观察,实际体验,非正式访谈等方法,了解辽宁省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的武术教学现状,通过对两所学校武术教学课程的观察和参与,以及对上课老师和学生的非正式访谈,了解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深度。

1.3 逻辑分析法

运用比较法、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等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新的思路。

2 武术文化教育的背景分析

2.1 社会环境分析

2.1.1 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

社会需求和教育二者间的关系,是君与臣的关系,社会需求决定教育,教育满足于社会需求。由此可知,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社会需求的重要表现,同时反应了国家的利益以及人民的需要。将受教育者朝着何种方向培养,是由这个国家的社会需求所决定的,每个时期情况不同,社会需求也不同,所以教育的目的必然有所差异。武术教育作为教育中的一部分,也必将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早在商周以前,武术就已成为了教育的主要内容。夏时期的武术教育机构称之为“序和校”“序”是射箭的教授场所,“校”是训练格斗及驯马的场所,[1]创立于隋唐而延续至清朝的武举制,大量的寒门布衣之士“释褐入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武术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和传承,中国的武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武术的发展,但是处于时代背景下是为了解决军事、政治问题,其服务对象是政治。在军事人才进行选拔时,内容在每个时期均有所区别,但都以骑马射箭、步射、技勇为武艺内容,在明清时期才逐渐增加了策问与策论等理论内容。武举制选举内容的设置也多以武术技艺为主,如此一来也决定了武术文化的地位,决定了古代武术教育中重武轻文的不平衡存在。而教育作为一种政治性的社会活动,受社会需求的制约,除此之外,还直接受经济水平的影响,经济发达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提高教育经费,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人民的收入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都会有很大的改观。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武术文化教育作为教育门类的一种,武术文化教育与武术活动也将受到经济水平的影响。

2.1.2 政策、制度的监管作用

政策即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层、阶级利益与意志,通过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3]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都有其具体的做事准则,目的都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4]武术文化要想得以传承,武术教育要得到进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相关制度的保障。例如: 1961年我国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首次将武术作为课程内容纳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使武术教育在学校始露端倪;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将武术列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之中,之后北京体育学院(今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六所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体育高校相继单独招收武术专业的本科生。2016年国务院颁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文件虽未明确提及武术这个项目,但是武术中以太极拳为首的很多拳种都被用于健身养生,正因为有了这些政策的支持,才保证了武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避免了武术文化传承中的断裂情况。由此可见,武术教育的顺利开展、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承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各种制度的监督与督促,也离不开各高校对武术人才的培养。

2.2 武术教学要素分析

2.2.1 武术教学中施教者分析

教育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教师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力,其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平。“学高者为师,德高者为范”。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5]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从事的是直接培育人的特殊工作,其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水平的决定因素很大程度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身为教师要懂得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思想,把言传和身教相融合,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方能自愿积极行动,从而养成言行一致的好习惯。武术既是学生体育技能层面的锻炼,更是武术教师对学生道德与文化的传授和培养。这种“文武兼备”式的教学对武术教师的技能和知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武术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乎到武术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作为武术教师能否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技能深层的文化内涵,并被学生所理解而融会贯通,就决定了武术文化在武术教育中是否能够有效的进行传承。不难发现,武术教学的施教者,是否具备很高层次的武术文化素养就决定了武术文化在武术教育中的传承效果。

2.2.2 武术教学中受教者分析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也是受教者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个体。武术文化要在武术教育中有效的传承并发展下去,完全依赖于受教者对武术文化的认识和认可以及接受程度。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植根于中华大地,从产生至今从未中断,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武术文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与作用,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一代代武术文化传播者在武术文化的传递过程中不断丰富其内容与功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民众的需求,从而弘扬武术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青少年是我国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火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在发生改变,对外来文化推崇的同时就是对武术文化或者说是民族文化的误解或错误认知,最终导致武术文化在武术教育中的“名存实亡”,甚至说绵延千年的武术文化因此而灭亡。由此可知,受教者对武术文化的认知与态度,决定了其对武术文化的接纳程度,也决定了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承。

2.2.3 教育对武术文化的影响

教育对武术文化的影响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媒介,主要指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是教育的结果和效果,而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促进施教者和受教者联系的枢纽。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传承要求武术教师把文化的内容适当的利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并接受。随着历史的演进与发展,武术文化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1988年武术定义为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 2009 年,武术定义作出最新的调整: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从不同时期对武术的定义对比可以看出,武术文化的内涵显现逐渐被人们重视。另外,武术文化的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作为个体自卫和民族抗争手段的功能下降,它的生存不再单纯为了“技击”而存在,而是由起初的军事功能逐渐向体育属性发展。武术在军事领域的功能下降,在现代社会,它的存在功能和价值更多的是作为人们锻炼身体的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已经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并被人们认可。

3 武术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3.1 授课内容,重技轻文

通过对文献和实地考察收集的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在我国武术教育的研究中,武术教学常被冠之以“统一化”“单一化”“标准化”等字眼。目前,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武术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过分偏重于竞技武术技术,并主要以套路的演练为主,缺乏对武术这个完整体系的教授与展示,因此更难反映出武术的内涵与外延。同时武术技术、理论与武术文化的教授比重严重失衡,技术成为武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理论与文化课却成为了学生的“自学内容”,武术教育如此开展,武术文化很难在武术教育中得到较好的传承。

3.2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通过参与并体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武术专项课,发现授课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进行武术教学时仅有少数武术教师在教授技术的同时还能将“攻防含义”“技击方法”“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多数武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除采取示范、讲解、领做、练习、纠正错误等方法外,少渗透或未渗透有关技击、文化等内容。不难看出,这些都是针对武术技术教学的方法,难以实施到武术理论和文化的教学中去,因而,武术文化有效的传承需要武术教师发挥创造性思维,从实践出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3.3 教学环境,相对落后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个别高校武术教学场地的面积过小,设施相对落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技术方面有内家拳和外家拳及器械三个部分,小场地中进行内家拳的教学尚可,因为内家拳对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甚至可以做到拳谚中所说的“拳打卧牛之地”,而进行外家拳和器械教学时,对场面积地要求较高,如果场地面积过小还要保证教学质量,那么只能减少同时上课的班级,场地紧张,课时排布紧密,学生课后缺乏自主练习的场所,由此一来直接影响到的是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3.4 文化冲击,氛围不佳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深化,中国的武术文化正在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忧”即国人逐渐淡化对武术文化的自信,“外患”即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目前中国武术已经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本土的体育项目“武术”在年轻一代的心里已丧失了立足之地,与之相比,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一系列的舶来品却深受年轻人喜爱,并作为其强身健体的首选,一度成为当今体育运动的时尚标志,占据了中国体育市场的 “半壁江山”。因此,促进人们对武术形成正确的认知,加强武术教师的培养,提升武术文化地位,营造武术文化氛围等就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4 新时代背景下武术文化在武术教育中的传承思考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弘扬和传承武术文化,需要进一步提出符合时代发展和民众需求的发展战略。将武术文化与武术教育进行创新性地结合,通过教育以提升武术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使其担起传承、传播民族文化重责的同时,更好的发挥武术文化在新时代的作用与价值。

4.1 正确认知武术,明确武术文化的传承内容

首先,武术文化在教育中传承,必须明确可供传承的武术文化内容。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中国的武术文化历经千年的历史积淀,最终形成了庞大的武术体系。面对复杂多元的武术文化,我们应如何在新时代武术教育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的教育以发挥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则显得更为重要。将久经流传、内容繁多的武术文化进行相应的筛选和调整,使其符合新时代学生的教育需求是武术文化传承的必然趋势。在教育中传承武术文化,必须要对武术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整理、凝练升华、推陈出新、继承发展,以此支撑古老的武术文化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焕发勃勃生机。

其次,加强武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文化理念的渗透。促进武术文化的传承,除注重“技击”训练外,还应加强对武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文化理念的渗透。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为指导思想,编著武术文化教学专用教材,建构武术文化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教育中更好的传承武术文化,必须让学生了解到全面的真正的武术文化精华,而非割裂的、片面的武术文化点滴,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们对武术文化的兴趣,才能更有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

最后,还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在教育的不同阶段有的放矢的开展武术文化教育。教育是一个有层次,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针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进行教育,避免盲目性的教学丧失学生探索、学习武术文化的兴趣。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武术教师对学生开展正确恰当的教育和引导。在进行武术文化教育时,进行相应的武术礼仪与武德规范的培育,通过影像资料、武术名人轶事等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的方式开展武术文化的教学,达到武术文化教育的效果与意义。

4.2 注重人才积淀,加强武术教师的培养

武术教师作为武术文化的重要传播人,也是学生学习武术的重要引导者和教授者,在武术知识与学生之间发挥中重要的桥梁作用。武术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对运动形态有着严格标准,对蕴含其中的理论知识、哲理精神也有很高的要求。武术教师这一职业需要经过系统培养的专业武术教师才能胜任。因此,武术文化要在武术教育中更好地传承必须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武术教学团队。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武术文化理论内涵和武术实践技能两方面的培养,因为一名合格的武术教师不仅应具有过人的武术技能,还要对武术技能背后文化内涵有着很好的理解与掌握,将技能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起来,切忌分裂而教之。新时代背景下,弘扬武术文化,迫切需要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养。

4.2.1 重视武术专业现有人才的培养,筑牢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

教师队伍重要的后备力量即是各师范院校、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在校学生,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校学生队伍。该群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各师范院校、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群体,在教育过程中比较注重理论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训练,对于武术的了解较为浅薄,虽为师范专业,却很难在实际教学中体验高质量的武术课;二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专项学生群体,有着较高武术技能水平,但缺乏武术理论的学习,懂得训练却不一定懂得教学。针对两种情况要区别对待,各师范院校、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项群体,要加强武术技能课的培养,增加武术技能课时,加强武术技能的培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专项学生群体,应加强武术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武术文化、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视,从而达到巩固武术教师后备力量的目的。

4.2.2 重视武术教师理论知识的培养,强化武术文化的教育效果

武术教师即是在职的武术教师,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从事一线武术教学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武术文化的传播与知识体系更新快速发展,随着武术文化的不断更迭,教师们原有的知识储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致使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与社会的吻合度不高。如果武术教学仍然以陈旧性、枯燥的内容为教学主体,长而久之不利于武术可持续传承与发展。因此,对在职武术教师必须要强制性实行定期定点培训,更新武术教学新内容,加强文化理论的提高,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效果,满足学生的需求,紧跟新时代的发展步伐。总之,一名优秀的武术教师在具备过硬的武术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对武术理论内涵有着较深的理解和掌握,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具有创新发展综合能力。如此才能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武术文化的教育效果,并培养出“文武兼备”的专业性人才。

4.3 落实政策精神,强化武术文化的地位

武术文化要传承,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精神,强化武术文化的地位。早在2004 年教育部、中宣部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武术文化这一独特文化形式,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独立的完整的文化体系。2015年教育部列出七项重点扶持的体育项目,武术项目列于其中,并位居第二。[6]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武术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颁布的《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将武术文化作为武术发展的侧重点之一,保持武术技术创新与文化同步,并大力弘扬武术文化。[7]文化内涵是武术存在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武术区别于其它各种武技的重要标志。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武术技术的存在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称之为中国武术的核心要义是其技术之外的文化。只有对武术正确的认识以及定位,才有可能更大程度、更为准确地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在新时代背景下,武术教育中传承武术文化是当前重要任务。需要国家对武术教育、武术的重新认识和定位,提供政策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需要武术工作者与武术爱好者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同时,不能把武术教育置于体育教育之下,应把武术打造成国学教育品牌中的王牌。以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与制定武术政策,确立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独立于体育的文化地位。

4.4 扩大社会宣传,营造武术文化的氛围

武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坚实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学校,武术教育、武术文化的传承中,学生是基础的武术群体,也是未来最广泛的武术传承根基。因此,武术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学生群体习武,才能使武术进行更广泛的传播与传承。在学习过程中,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武术套路表演,吸引更多的学生对武术产生兴趣;凝聚武术爱好者,组建武术社团,共同致力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定期举行武术比赛,来激发、增强学生习武的兴趣与动力。各种武术活动、行为目的在于对武术的宣传,引起广大学生对武术的关注与兴趣,最终进行习练武术并成为其终身习练项目之一,为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武术具有增强素质、健体防身的多种作用。武术是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说武术既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他从整体观出发,讲求“内三合、外三合”,又要求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注重神意、气、力的有机配合,对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武术具有体育所具有的功能,更具有与其他体育项目无法与之媲美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催动下,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把经济的发展水平作为评价社会进步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对国家的综合国力衡量上,民族传统文化已是不可或缺的。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扩大武术文化的宣传,营造人人习武的文化氛围,才能更好的赢得社会和民众对武术文化的认可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武术文化。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代武术人、武术爱好者共同努力,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与发展的路径与方式,从而把传统武术文化发扬光大。

5 结论

(1)高校武术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倾向技术层面较多,并过分偏重于竞技武术技术,主要以套路的演练为主,缺乏对武术文化的传授,致使重技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2)武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实施武术理论和文化的因素到教学中去,导致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的缺失。(3)个别高校教学设施落后,武术教学场地无法满足多班级同时进行高质量的武术教学工作。(4)武术文化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忧”即国人逐渐在淡化对武术文化的认识和自信,“外患”即外来文化的冲击。

猜你喜欢
武术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谁远谁近?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