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形象维护

2019-11-25 04:25孟凡莉
武术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文化遗产

孟凡莉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在高度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要在国际社会树立怎样的国家形象,怎样才能畅通无碍的传播中国声音,怎样才能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层魅力,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2]

就中国而言,乔舒亚·库珀·雷默则直截了当地指出: “国家形象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假如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那么许多其他困惑和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3]中国形象是中国这一主体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综合体现。主体不同、认知程度不同,最终导致的主体形象就会有所不同。武术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中国文化形象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面对文化错位、价值分裂、理想冲突等精神迷茫,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陷入困境,在此时,迎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热潮,无可厚非为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增加了建设性的益处。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我国掀起了一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传统武术完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

自2006年武术正式列入非遗名录后,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对非遗武术进行了探讨研究,武术非遗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这种保护与开发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开发不足、保护有待深入,资源整合不充分,申请成功之后束之高阁,等等。武术非遗是中国传统武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自存于民间,繁衍在民间,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使得武术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单一,濒临灭绝。

基于此,本研究以武术非遗的开发与保护、形象维护与提升为研究对象,主要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形象维护展开深入研究。其目的之一是继承和弘扬武术非遗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国家文化复兴的伟大目标;其二是在文化多样性的今天,保护武术非遗的独特性,形成武术非遗品牌。

1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1.1 开发与保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遗产

武术发展至今最为基本的内容就是武术套路——技术动作内容,这也是武术作用于人们健身、健康最基本的手段。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加速了国内对于武术项目的保护,使得很多濒临灭绝,使得十分优秀的武术的得以继续传承并发扬,诸多的武术技术得以保留,丰富了武术技术动作。

1.2 开发与保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遗产

武术的发展伴随着历史社会的进程,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信仰、军事等密切相关。历史学家了解历史有多个角度,考古学家也会从出土文物探窥历史,同样武术的历史发展历程也是我们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角度,从武术的视角探究历史,了解历史的发展变迁,从而了解一个不同历史发展。在国家级非遗申报书中,武术拳种的历史渊源和风格特点尤为重要,要秉承“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等原则。因此该部分内容的出处应该遵循有理有据的原则,要根据明确的历史材料来证实该项目的起源与历史发展变化,并由专家对其进行严格的评审后才能通过。[4]武术申遗的严格是对武术非遗项目历史资料的一种保护,也使得一些群众基础比较差的传统武术文字资料和实物得到较好的保护。

1.3 开发与保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积淀和凝聚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反映人类过去生存状态、人类的创造力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有力物证,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纪念碑”。[5]武术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文明的价值重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不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塑具有促进作用,也是建立国民文化自信的一个机会。

近年来,武术之乡成为武术交流中一个比较活跃的平台,在武术之乡比赛中越来越多优秀的武术拳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不同拳种交流,形成了武术界一道独特的风景。武术文化与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彼此交融,蕴含“儒、释、道”等多种传统文化精神,更是代表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精神文化转变:例如,“武”最初是指战争,而今人们更倾向于止戈为武,这不仅是武术思想的转变,更彰显了中国“仁和”思想文化。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不仅积极学习、弘扬传统武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在时代需求的背景下不断努力创新,给予传统武术不断的生命活力。

2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的维护与提升

武术传播发展一直遵循着武术是一种文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人们对于武术的喜爱最初可能是被它的“高、难、美”所吸引,但接触的越深越会被其中的文化内涵所震撼,但我们几乎不会谈论武术形象这个问题。形象是一个外在的东西,是人们对事物的最初印象,而我们对于武术的认识更多的还处于武术是一种格斗技术,练武术的人很能打。

从历史属性上看,武术形象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语境中形成的; 从心理属性上看,武术形象是一种认知和评价,是武术特征的抽象反映,是主观的心理行为;从文化属性上看,武术形象是一种表意实践,是社会群体通过对武术想象与身体语言符号言说而表达自我境遇的一种实践活动。[6]在倡导健康,注重文化诉求的新时代,武术传扬的形象应有所塑造,展现一个全新的面貌。

2.1 坚持可持续发展,增强塑造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的现实基础

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形象,精神活动不可能脱离其物质基础而独立的存在。[7]无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武术将被塑造成怎样的形象,必然来源于现实中的相关素材,因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最终取决于国家武术政策和武术发展的客观状况。构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的基本素材是武术本身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当前武术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并非尽善尽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形象的塑造。只有通过长期持续的发展,才能够增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观发展基础。

2.2 传播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增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当今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成为国际交往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传播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自信、自强的表现。通过文化的对外开放展示其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成果,传播其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有利于更加高效的塑造其形象。2017年1月,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府第一次以党中央文件形式就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声。武术非遗是中华武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应最大限度地整合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积极拓展文化交流的渠道、平台以及途径、方法,积极与其他文化进行沟通,全方面的展示自我。在对外进行文化交流中,要介绍、传播自我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人能够充分领略其沉淀的魅力;同时也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反映与当代共同进步的繁荣与卓越,从而塑造新时代的非物质文化武术形象。

2.3 扩大传媒话语权,在社会营造正面舆论导向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传媒成为现代社会中主要的信息提供者和最好的洗脑工具。武术一直以来的发展对传媒工具的利用太过缺乏,这也是武术一直以来发展不尽如意的一个主要方面。传媒在社会中通过社会公众设置舆论议题,形成评价规范,从而支配社会舆论,左右大局。8月19日,中国武术运动员孙培原在男子长拳套路项目为中国代表团摘下2018雅加达亚运会首金,使得孙培原在网络上大火一把,同时也使得武术得到一时的热度,也有更多的人知道了武术原来是亚运会比赛项目,同时也引出武术是否是奥运会项目的争论。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大众对于武术的了解还不够,同时武术传播发展的各个方面,传媒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达到传媒本身所具有的作用价值,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传媒作用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营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3 促进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形象维护

武术非遗项目的开发要坚持保护式的开发,先保护后开发;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

武术非遗形象维护有利于加大武术非遗的影响力度,提升武术非遗的应用价值,强化武术非遗的文化品牌。武术非遗的形象维护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立足公众期待与接受这一根本导向。开发与维护要同步进行,甚至维护要想在开发之前;开发与维护形成体系,促进武术非遗的良好发展。此外,武术非遗发展至今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热情,但在呵护和保持对武术非遗文化的热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

3.1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

3.1.1 取精去糟:认知武术非遗的理性立场

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其之所以生生不息,就在于中华武术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扬弃”自身,完善自己。武术文化与时代的发展惺惺相惜,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必然能够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汉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盛行,武术文化则被儒家文化深深浸染。而到了唐朝,世界文化在长安充分交流,文化更显出世界性,多种文化交融,尤其是儒释道文化。在这种环境中,传统武术文化吸收多样文化形成武术文化的多样性与兼容性,这是中国传统武术在当代最为突出的特征。

今天的中国,强大的国力必然要以强大的文化底蕴为支撑,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体现为文化的伟大复兴。武术非遗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受到制约和影响,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与时代不符的东西。然以武术非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并不都是陈旧的,与科学民主在逻辑上并不矛盾。传承非遗武术文化,必定要理性对待:实现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新时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理性对待武术非遗,理性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走向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石。

3.1.2 与时俱进:实践武术非遗的理性态度

开发、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要做到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必须客观科学地对待武术非遗。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形式为内容服务,离开了武术非遗文化的精神实质,月追求外在的奢华的形式,越可能成为劳民伤财的闹剧。不忘初心,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武术非遗的开发与传承即使慢功夫,又是真功夫。

武术非遗文化的开发并不能一蹴而就,文化历史、技术风格、民俗特色等是武术非遗的基本,在整理过程中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多余的,所有的梳理应有清晰的脉络,真正的为武术非遗的传承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好现代网络科技手段,对武术非遗文化进行发掘、收集、整理,形成体系;通过甄别取舍,选择积极地武术非遗文化进入教育行业,为武术非遗的传承打开在教育和社会的大门,把优秀武术非遗文化真正纳入到公共文化建设,让武术非遗进入到各个领域层次,与大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文化道德建设服务。

3.1.3 国际视野:开创武术非遗文化的崭新境界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优秀武术文化从远古走来,历久弥新,在文化衰弱时期、在面临强势文化冲击时期都不曾后退,它不断更新自我、展现新的生命力。作为传承人,对待优秀武术文化要坚定不移地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用具有中国代表性的精神、风格、气派,传播和弘扬中优秀武术文化。在今天,我们仍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武术非遗若要被世界认可,同样必须敞开胸怀,用世界认可的方式,去借鉴学习让世界能够接受。

当今世界,开放程度前所未有,中外文明碰撞、融合前所未有,武术非遗国际交流中定要立足本土,守住本心,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立己达人,协和万邦”,是中国人经历立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文化表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进境,而且是要为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这个高度讲,开发武术非遗、传承武术非遗文化,向世界传播武术非遗,本身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新境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奇迹”。

3.2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维护

3.2.1 构建武术非遗发展理念

创新是武术非遗发展的手段,必须把创新二字坚定地摆在武术非遗发展的核心位置。勇于推出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打造新的武术非遗形象。同时,坚持协调发展,做好武术非遗协同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武术非遗协调发展长效机制。

明确武术非遗的根本是为人民服务,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使武术非遗项目融入人民大众的生活当中,使全体人民在共同参与与共享结果的基础上,增进人民团结友谊。

3.2.2 保护传承水平踏上新台阶

提高武术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8]在互联网时代,武术非遗生存环境、传承环境以及传播都发生了极大地变化。互联网的存在改变了以往孤立而狭义的以及口传身授、世代相传的单一传承模式,赋予了武术非遗更为丰富多样的展现、传承和传播方式,使得武术非遗在数字化影像记录中得以长久的保存,便利于传播和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让社会大众得以广泛参与其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也是武术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思路。

3.2.3 开拓现代化武术非遗传播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明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近年来关于武术非遗的活动也来越多:国际交流中的武术非遗表演,国内重大节日或是地区举办的武术非遗文化展演。一系列精彩的武术非遗展演不仅展现了武术非遗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还增强了传承实践的动力,赢得了大家的好评。此外,网络媒体等对武术非遗相关活动的报道,用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激发了武术非遗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人人传承发展的现代化武术非遗传播格局正在慢慢形成。

4 结语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对武术非遗的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取精去糟、与时俱进的原则,立足国际视野,开创武术非遗文化的崭新境界;而对武术非遗的维护需构建创新的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网络科技、新闻媒体,促进武术非遗的传承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为文化复兴、文化自信自强助力。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文化遗产
传统武术怎么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文化遗产保护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