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杰,赵志明,赵 宏,谌 睿
作者单位:1.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珍珠球”运动是劳动人民基本的生活和生产劳作自然延续和转化,传承和叙述了民族身体的记忆。随着历史变迁,历经沧桑岁月的洗礼,“珍珠球”运动并未被湮没,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相关部门及专家的全力保护下,“珍珠球”运动得以完好保留、世代相传。
“珍珠球”运动,亦称 “彩珍珠”,又称“踢核、采核、扔核”,起源于满族先人到河里捕捉河蚌,获取珍珠贡献给统治者;后人将其作为民间体育游戏,通过“蛤蚌神话”的形式代代相传,以此反映满族先人生活与生产劳作的艰辛。历经三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珍珠球”运动这一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已经演变成为了一项竞技运动项目。早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珍珠球”就被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被挖掘。经有关群体工作者多年的努力,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发展,继承和发扬了满族民族传统;1984年,由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组织,使其得以进一步发掘整理,不断地演化;1994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珍珠球”运动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连续六届不曾缺席;1998年,“珍珠球”运动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珍珠球”运动的规则与篮球、手球类似,场地、设施要求简便,技、战术配合和内容又比篮球和手球丰富,技巧性较强,可提升人的洞察力、判断力以及反应能力,增强身体各器官机能,提升神经系统调配能力和呼吸系统功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其独特的运动方式、有趣的内容、较大的运动负荷以及较高的锻炼价值促进了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体育文化的宝库。
“珍珠球”运动与之相应的身体表现活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根植于民族历史文化土壤,是身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与依赖,是生活与生产劳作过程中对自然的征服,是身体获取的直接经验和技艺的再现。虽然生活中有大多数生产活动被添加体育的标签,但是其特征还未完全从基本的生产形式中脱离开来,成为真正的体育运动项目,只是把生活中身体感性表现为运动本体[2]。其组织的方法灵活、规则简单易懂,采用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充当体育运动的器材,将生产和生活的场所视为场地,一切都让位于身体的体育表达,释放身体的能量,愉悦身心。因此,生活环境与生产方式奠定了“珍珠球”运动和身体的发展指向,身体“表现”于特定的生存环境,形成了“珍珠球”运动,是在满族民众内部自我生成的,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必然的选择。
在“珍珠球”运动中,参与者以身体之间的对抗达到相互熟悉和娱乐身心的目的,表达了身体追求娱乐的本能。其技、艺交流与切磋、情感的抒发,由身体经验以体育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抗来愉悦身心,并最大限度地维持了体育之于身体快感的体验。这种身体表现出来的愉悦、满足和情绪的释放是处于自然状态的、本能的和感性的。身体与“珍珠球”运动深度的融合,身体便可获得了生命张力和诗性的感悟,恰到好处地消除了生活与生产劳作带来的压力与紧张,强调于身体的感觉和享受。
身体之于南满族社会生活,已然不是纯粹的身体,而是民族性的身体,是属于特定的生存环境。以“珍珠球”运动呈现的身体表现,极大满足了满族居民多元生活的需求,其身体史就是一部显著体育史和社会生活史。体育之于身体,使身体与传统体育相辅相成,互为关联,以“体”为媒介,让“身”和“育”深度融合发展,延续满族的传统体育,弘扬了民族文化。“珍珠球”运动中的身体对抗是自我挑战与突破的一种表现,张扬的表现出了参与者的身体优势,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赋予了民族精神,并反复地彰显了民众的气魄和自豪感。
“珍珠球”作为传统体育盛会、赛事以及重大民族节日中必不可少的运动项目,突出了以身体化为体育有机组成部分的民族精神、思想内涵,来实现心灵的净化、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品格、强化民族记忆的情结,也是对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弘扬。满族民众正是通过“珍珠球”运动在自然、感性的维度中,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和对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和谐发展提供强劲的张力。
3.1.1 身体形态的变化
“珍珠球”运动以跑、跳、投、传递等形式为主,身体处于复杂、多变的运动环境中,有助于提高和发展身体各关节的灵活性。参与“珍珠球”运动身体达到适宜负荷,并持续运动一段时间后,可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例如:腰腹部、臀部、下肢变得纤细苗条,男生呈现健壮雄健体型,女生呈现柔美曲线体型。经常参加“珍珠球”运动,可使人降脂减肥和健美形体,促进蛋白质合成速度的加快,使肌肉增粗增大,实现健美挺拔的体型[3]。
3.1.2 身体机能的变化
“珍珠球”运动具有较强的对抗性,能改善呼吸系统机能,促进人体综合素质的发展。可以提高神经活动的平衡性和灵活性,可以使心肌发达,心室壁增厚,让心脏体积适应性增大,还可以改善呼吸系统机能各项指标,使身体质量指数有所下降,在提高肺通气机能和心脏泵血功能的基础上,明显改善身体机能,对上肢力量和下肢爆发力增加效果更为显著。所以,参与激烈、刺激且适宜负荷量的“珍珠球”运动,有助于人们锻炼身体和丰富业余生活的目的。
3.2.1 培养拼搏精神
参与“珍珠球”运动能培养人的顽强精神、机智果敢、不畏艰难的优秀意志品质、独特性格、沉稳心态,对营造健康生活与娱乐氛围也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在激烈对抗的过程中,要求参与者必须全身心的投入,保持高度注意力和较高的兴奋度,充分调动人体的机能,进行体力与脑力的激烈较量,激发参与者积极向上、不甘落后和敢于超越与自我进取的奋斗精神。“珍珠球”运动强调尊重胜利者,更强调尊重失败者,体现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在经受失败的磨炼,适应激烈的竞争,使人们懂得如何参与竞争,感受胜利和直面失败,全面地塑造竞争、拼搏的精神[4]。
3.2.2 提升审美认知
“珍珠球”运动借助身体与思想的融合加以表现,是一门身体表演的艺术,反映出满族居民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优美的姿态、高超的技术水平、娴熟的战术配合和永不服输的精神,使参与者和观赏者领悟到超脱意境的美,大幅度提高了人们对美的认知。优雅的动作、快速的节奏和频繁的攻防转换,体现了竞技美、身体美、精神美和风情美等,潜藏于内心却无从表达的一种意愿,反映出满族居民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给人一种愉悦精神和舒畅情绪的美感享受,陶冶情操,丰富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认知。因此,“珍珠球”运动有助于塑造健康优雅的型体,以促进人们形成高雅的审美认知意识。
3.2.3 培养与外界的交流意识
“珍珠球”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其为了解满族文化提供了一个载体。正确认识它的价值,将不同语言、肤色、民族的人们聚集起来,开辟一个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文化交流窗口。让参与者得到情绪的体验,通过竞技、艺术的享受,达到思想、情感的交流,增进彼此间相互了解,促进友谊团结,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以此推进“珍珠球”运动在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更进一步实施,结合我国文化教育体制的实情发展情况,勇于创新探索,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为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4]。
“珍珠球”运动是体育运动和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结晶,犹如“活化石”一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同场竞技对抗性对人的拼搏精神、与外界交流意识的培养和审美认知的提升起到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弘扬了体育文化和民族文化。因此,以自身作为“珍珠球”运动传承的载体,实现“珍珠球”文化与主体之间的有机结合,更进一步完成人与人之间接力式的纵向传接,使其在不受大环境变迁因素的干扰,继续保持稳定、有效的传承机制,实现人们丰富世界文化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