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娴 (浙江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310018;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 310018)
许鸣迪 (浙江理工大学 服装学院 310018)
清末耶稣会士艺术家范世熙(Adolphe Vasseur,1828-1899),曾于中国传教六年(1866-1872)。这位法国传教士有明确的传教策略和艺术主张1。1884年,范世熙出版了《中国杂录第一卷》(又称土山湾版画集),上海徐家汇藏书楼以及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均收藏着这本法文撰写的书籍。《中国杂录》本身依然超越书籍本身的重量,而是折射一场19世纪末跨越宗教、艺术、文化、伦理的冥思2.3。
《中国杂录》的出版时间为19世纪末,它的出现非个案,而是基督教全球传教背景下的典型案例,当时以教堂为中心,雇佣本地画师进行图像传教的做法与全球传教策略交织,其反映的中西合璧的绘画技法还原伴随宗教传播的艺术交流,是清末中西宗教文化交流、全球传教背景下的典型案例,还原东西方在将近一个百世纪前实现的宗教、文化、艺术交流4.5.6。
《中国杂录》中收藏的图像大致可分为四类:中国百科、中国民间信仰与文化、基督教传教图像、信笺装饰花边。
东西方地理、水土、文化发展的差异导致双方社会、自然或是人文都存在极大的不同。为了便于来华传教士更好的适应、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和生活方式,范世熙从中国儿童通过绘图识字画本来学习汉字的方法中汲取灵感,将中国常见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整理与描绘,并加以中文、拼音和法语解释,是范世熙所作关于中国服饰的知识整理。《中国杂录》中收录的百科知识涵盖了植被、动物、服饰、建筑、器皿、重要历史人物以及古代神兽七个方面7.8。
范世熙对中国社会文化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道德伦理、民间信仰、本土宗教),不仅是为了更好的融入中国社会,更是为了了解佛教道教文化,为日后的基督教传教事业汲取成功经验。范世熙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来源于当时民间流传广泛的图像集,有道德伦理类的《二十四孝全图》,有妈祖信仰和儒教信仰两种民间信仰相关的《妈祖奇迹插图书籍》和《圣迹图》,还有佛教道家的宗教绘画《佛教诸神图》《佛教地域教理插图》《道教诸神图》和《太上感应篇》。如《二十四孝全图》,范世熙还将图中的故事一一标记,进行解释。范世熙不仅对此类图片进行收录,更是对这类图像的制作形式、传播方式、规模进行一定总结,为基督教在华的图像传教积累了前期经验。
1869年范世熙就在南京(金陵)出版了一系列版画集,包括:(1)《救世主实行全图》,1869,金陵天主堂藏版;(2)《圣教圣像全图》,1869,金陵天主堂藏版;(3)《救世主预像全图》,1869,金陵天主堂藏版;(4)《教要六端全图》,1869,金陵天主堂藏版。其中的许多图像主题与中国杂录中收藏的一致,但1884年的中国杂录中的图像无论技法,还是透视的准确性等方面均有所改进。
《中国杂录》中的主体部分,是范世熙与教会来往的信函,信函中记录了范世熙对中国的研究及图像传教事业的进展。每封信件的开头,均以一副花鸟画为开篇装饰。这些花鸟画的版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各种著作当中。信笺则采用30幅不同的图案为边框装饰。在这些边饰中,17幅为中世纪风格的基督教教义绘画,从《面向家庭的宗教画集》(l’Album de la Religion,pour les families)中选取,13幅是充满中国风味的传统纹样画集。
在《中国杂录》中,最能体现中西方艺术文化交融的部分是信函中的纹样边饰。纹样边饰共计17幅,多为中国传统纹样,如瓜瓞绵绵纹,江水海牙纹,折枝花卉纹等,皆具有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祝福。范世熙在《中国杂录第二册24幅护教图画》中对这些边饰做出这样的解释:“这些文本的装饰边框是对本地艺术最忠实的复制。中国人有着与我们迥然不同的装饰风格。在此刊登的仅仅是有限的几幅。笔者已经让一位优秀的本地画师,以精美的‘水彩画’(aquarelle)形式,复制了中国几乎全部使用中的图案。”可见,范世熙对中国纹样的收录过程。然,结合信笺内容来看,边饰纹样与信笺内容并无关联,范世熙仅将中国传统纹样作为装饰素材,使用时并未深究纹样寓意,故饰边内容则存在一些纹样的混淆。如图1所示,纹样虽为常见的中国风格,但组合方式则是显然的西方应用。
图1 道教八宝纹样边饰
更值得关注的是装饰花边中东、西方文化和绘画技法的交融。作为法国籍艺术家的范世熙在绘图过程中,常以透视、明暗等多种西方绘画技法来表现和塑造中国传统纹样。如图2,笺中所用的装饰花边来自中国传统纹样“瓜瓞绵绵纹”,葫芦上清晰可见的明暗交界线,花卉中的阴影皆对纹样进行立体塑造,与中国传统纹样的平面表现有很大的绘画技法差异。结合17幅纹样边饰的绘图内容来看,范世熙对中国传统纹样的应用非常多元,可分为中国传统纹样的直接应用、东西方纹样融合两类。
图2 瓜瓞绵绵纹边饰
1.中国传统纹样的直接应用
中国传统纹样的直接应用即对纹样信手拈来,不加修改的应用到边饰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纹样的在历史中的原貌。范世熙直接应用的传统纹样多为几何纹样。如万字曲水纹,万字曲水纹是清代常见的纹样,借“卐”四端伸出,连续反复而组成连绵不断的花纹。还出现了龟背纹、六答晕、八答晕、四出琐纹等纹样,皆以几何形为主要骨架,其间填充各种不同的纹样。
《中国杂录》中还多出现中国传统纹样元素拆分重组应用,指的是将源自建筑、陶瓷、丝绸、瓦当等不同处的未曾有过交集的纹样进行元素提炼、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纹样。这类纹样类型的本质在于将中国各式各样的纹样元素化,取其极具中国特色的元素,通过范世熙本人的艺术造诣,将各类元素融合,进行纹样设计。如《中国杂录》正文第一页,范世熙提取了 “江水海牙纹”中的元素和类似雷纹的元素结合,形成的新纹样反映了一个半世纪以前西方视角的中国纹样解读。
2.东、西方纹样的融合应用
西方元素融入中国传统纹样应用是指将西方常见的纹样元素与中国传统纹样相结合的应用。中、西方的水土风情差异导致各自常见的花卉、植被、昆虫动物等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纹样中常见的花卉有牡丹、莲花、梅、兰、菊等,而在范世熙所绘的边饰中,出现了法国国花鸢尾花(Fleur-de-lis)的图案,这是在中国传统纹样中不曾有的。鸢尾花纹样是欧洲典型纹样之一,多以抽象变形的方式出现。范世熙鸢尾花的塑造则采用了清朝中国植物纹常用的写生仿真手法,再加以云间纹的形状和万字纹装饰,是《中国杂录》中西方元素与中国传统纹样的典型方式,如图3。
图3 《中国杂录》中出现的镶嵌在万字纹中的鸢尾花
不论是以写生仿真的手法描绘西方元素还是以透视、明暗的技法来刻画中国传统纹样,皆是中西方文化和绘画技法的一场对话。在《中国杂录》中这样的对话贯穿始终,笺中的装饰花边不仅再现了中国传统纹样,同时也抒发了范世熙对中国传统纹样的理解,融会贯通,进行新的“中国味”十足的艺术创作。
范世熙作为推动19世纪末基督教全球图像传教的代表人物,其宗教美术作品一方面为宗教服务的属性明确,另一方便也客观上推动了文化与艺术的交流。《中国杂录》就是其中的典型作品之一,其制作、完成、出版、传播、甚至作者本人均与中国关系紧密,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中国元素与西方式构图,东、西方纹样的交融和交叉使用,均折射一个多世纪以前西方世界解读中国的过程。进而弥合一场消逝在时间与历史中的东西方文化与宗教艺术对话。
注释:
1.李丹丹.清末耶稣会士艺术家范世熙——发轫于土山湾孤儿院的天主教图像集研究.博士论文,2015.13-67.
2.范世熙(P.Vasseur,S.J.).中国杂录第一册.第一卷:展示的信件.巴黎:巴黎奥德叶孤儿院出版,1884.1-120.
3.范世熙(P.Vasseur,S.J.).中国杂录第二册(ze album des mélanges sur la chine),.1891.
4.范世熙(P.Vasseur,S.J.).解释天堂的二十张大图集(Album explicqtif du chemin du ciel en zo grand tableaux),1891.
5.吴洪亮.从《道原精萃》到《古史像解》.文艺研究,1997(02).143-150.
6.原圣.日本基督教绘画解析.日欧文化交流.东京:勉诚出版社,2009.11.188-204.
7.黄树林.重拾历史碎片(上、下).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2.186-188.
8.张西平等主编.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装刊(第一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07.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