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亦权
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喜欢纠正和反驳别人。比如,有人开玩笑说“你在我心中是世界上最帅的人”,他也会反驳说“你见过世界上的所有人吗”,这是非常不利于人际交往的。
1
我的朋友老张就特别喜欢纠正和反驳别人。前段时间,我和老张一起参加一个小聚餐。席间,有个长年走南闯北的朋友感叹说:“南方人做生意都比较灵活,北方人做生意都比较死板……”没想到,老张就反驳:“南方人也不全会做生意吧?北方人也不全是死板的吧?”那朋友嫌老张不会说话,老张则振振有词地说:“是你自己说话太绝对!”
如果非要按标准语法来说,朋友的话确实是不妥当的。但“绝对的口吻”有时候不过是一种语言情绪。有情緒的语言,往往更具生命力。比如鲁迅,他动不动就在文章里说“中国人怎么样怎么样”。其实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是那样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去质疑鲁迅说:“嘿,鲁哥,中国人也不全是这样的吧!”
科研需要严谨,但文学和日常聊天的生命力却在于情绪。如果非要说成“有百分之几的南方商人很会做服务,有百分之几的北方商人不太会做服务”,这样的语言就失去了生命力。
如果老张说的是“确实有些北方商人比较死板”,而不是“北方人也不全是死板的吧”,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确实有”给人的感觉是,你和他产生了共鸣;“不全是”给人的感觉是你在反驳他。所以,在生活中遇到这类有情绪的语言,我们可以考虑多用“确实有”来代替“不全是”。
2
前段时间,我去邮政储蓄银行办卡。有个哥们挤到我身边,打算向柜台小姐咨询什么。在等待的过程中,他对我搭讪说:“现在的邮政卡,这个墨绿的颜色太难看了。”按一般常见的习惯,人们可能会回复他说:“不会吧,我觉得挺好呀!”或者违心地应和说:“确实不太好看。”
这两种方式,我全部没有采用。我说:“是呀,不过如果后面能多添几个零,我一定会特别喜欢这个颜色。”那哥们听后哈哈大笑。我这样回复,是因为我理解他的语言情绪。如果非要和他辩论“这个绿色到底好不好看”,是很没有必要的,也非常容易破坏原本轻松友好的氛围。而我只是默认了他的观点或情绪,绕开卡的颜色,用金额说话,自嘲钱太少才是真正让我不喜欢这张卡的原因。
在我办好卡要离开的时候,他还提出要加我微信。就这样,我们这对陌生人在愉快地聊了几句后,就成了好友。
朱自清说:“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
我认为朱自清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做人处事,说话确实是个大学问,但“说”在很多时候是从“听”开始的——你会“说”什么话,是基于你用了什么方式去“听”别人说的话。所以,当我们在“听”的时候,要学会理解别人的语言情绪。
(海棠无香摘自《演讲与口才》2019年第12期)
【素材运用】有生命力的语言都带有一些情绪。说话是一门艺术,但“说”在很多时候是从“听”开始的,当我们在“听”的时候,就要学会理解别人的语言情绪,不要总是纠正和反驳他人,那样自己得不到愉悦,别人也得不到理解,伤人伤己。
【速用名言】
1.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英国诗人 本·琼森
2.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感情。——法国作家 福楼拜
【适用话题】善于倾听;理解别人;学会表达
(特约教师 康学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