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到,秋收始。又是一年大忙时节。
在大巴山,缀满枝头的广元红心猕猴桃,成了国内外经销商的抢手货。8月30日,广元昭化区紫云猕猴桃采摘节开园迎客,而在苍溪县石灶乡鑫龙自强园里,贫困户魏鑫龙也正为“金果果”上市摩拳擦掌,加上生猪,他今年有望将10多万元收入囊中。
在高原藏区,8月初,2019年第四届红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乐季唱响,15万游客齐聚高原小城,音乐为农旅融合搭台,牦牛文化节、“净土阿坝”展销等活动,带动高原牦牛变致富“金牛”。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贫困户瓦桑算了笔账,今年光鲜奶能挣1万多元。
在大凉山,盐源县首届核桃节7月底热闹开幕,“核桃王”“核桃种植致富带头人”评选、“核桃宴”、采摘体验等活动陆续上演,签下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项目等7个合作协议,更拉开了四川2014年来第一批扶贫核桃陆续上市的大幕。
金色的收获,来自春天种下的希望。无论是脱贫摘帽,还是持续增收致富,产业就业都是重要支撑。全省已有3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和就地产业务工脱贫,占全省脱贫人口的54.7%,挑起了四川脱贫攻坚的大梁。
谋业精准制定五级产业扶贫规划
谋业,从顶层设计开始布局。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四川开全国先河,以省委全会形式专题部署脱贫攻坚,10方面重点工作中,富民产业培育位居要位。随后,打出“3+10+N”政策组合拳,构成脱贫攻坚总体设计和制度安排。当年,10个专项方案集中出台,产业扶贫正是一大重点。随后,不管是2016年细化出17个扶贫专项年度计划,还是将2017年、2018年的年度方案增至22个,抑或今年调整为19个,农业始终勇挑重担。
目标笃定:以“四大片区”88个县为主战场,构建“跨乡联县”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形成“一村一品”布局,贫困地区产业助农增收人均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2015年8月,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会在成都召开,开启四川农业扶贫大考。随后,我省每年都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农业产业扶贫会议,响鼓重槌推进。2017年起,更是按下“快进键”,《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接踵出台,成为农业产业扶贫政策和模式的创新集成。2018年,《打好农业产业扶贫三年攻坚战实施方案》出炉,为集中冲刺开出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谋业,从锁定重点区域发力。一组数据令人关注:在“四大片区”,藏区彝区45个深贫县中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多达26个,贫困人口占全省27.2%,且都是“硬骨头”。对此,四川始终把藏区彝区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攻克深贫堡垒。2017年,四川专门在世界高城理塘县召开深贫地区农业产业扶贫推进会。我省更是将凉山彝区作为控制性因素,出台12个方面34条政策举措和16条措施办法,3年新增帮扶资金超200亿元,派出5700多名干部长驻彝乡综合帮扶。政策举措中,农业扶贫首当其冲,仅2018年农业系统便选派1100余名精兵强将赴凉山帮扶。
谋业,靠规划体系引领。2015年,原省农业厅下派到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任第一书记的范景胜,一到村上,便马不停蹄走家串户摸家底。这个曾参与简州大耳羊新品種培育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羊专家”,深知规划的重要性。没多久,伏岭村精准扶贫方案出炉,发展“杨家岭黑山羊”正是重头戏。不只伏岭村,2016年,四川全面完成88个县、11501个贫困村产业脱贫规划编制,制定深贫地区农业产业扶贫规划,最终构建起全省、“四大片区”、深贫地区、贫困县和村五级产业扶贫规划或方案体系,推动特色产业由点状、散状向带状、块状集聚,由非优势生产区域向优势生产区域集中。“按图施工”仅一年,1200头黑山羊已让沉寂多年的伏岭村热闹起来。
立业精准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有了蓝图,最终还要变为产业,“种”进贫困山乡。
定业,四川思路清晰——将产业扶贫规划与全省特色产业培育深度对接。省委、省政府经综合研判,提出打造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椒)、川酒(烟)、川竹、川果(桑)、川药、川牛羊(饲草畜禽)、川鱼10大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支撑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成为贫困地区产业布局“指南针”。
原则清晰:坚持市场化导向,深度把脉贫困地区多样化生产特点、立体式海拔空间布局和差异性季节气候特征,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区域、流域、全域规划产业,避免同质化,真正将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去年初,长年在外务工的广元旺苍县大两乡贫困户赵之友返乡,开荒种上3亩黄茶,投产后,将为他带来10万元左右收益。旺苍已有1000余户贫困户靠茶叶脱贫,黄茶是新“武器”——到2020年预计发展黄茶3万亩,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
数据显示:全省茶园75%以上分布在盆周山区和丘陵地区,32个茶叶优势县中有19个属于贫困县,19个贫困县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园面积的69%,茶农达230多万人,占全省茶农的58%。茶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重要产业。
打造川茶千亿产业,四川不仅将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聚焦川茶,还将精制川茶纳入16个重点产业支持,聚焦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等“三山一早”进行产业布局和品牌打造。成效初显:每年茶农人均茶叶收入在4000元以上,茶产业已成为全省盆周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来源。
茶产业不只是个例。在大小凉山彝区,四川重点发展特色水果、烟叶、马铃薯等产业;在高原藏区,做大做强高山蔬菜、牦牛、藏药等产业;在乌蒙山区,聚焦热带水果、蚕桑、特色养殖等发力;在秦巴山区,围绕茶叶、道地药材、特色干果等突围……
乐山市布局100万亩高标准茶叶、100万亩现代林竹等“六个产业带”;宜宾探索“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模式,2016年-2018年422个退出贫困村中以蚕桑为主业的脱贫村达88个;巴中市恩阳区栽植芦笋4万亩,带动1.5万人脱贫……
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全省贫困地区共发展特色产业1080万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场979个,水产养殖面积265万亩。不仅如此,长江上游柑橘、龙门山脉猕猴桃、川南优势早茶、川西北野生菌、秦巴山中药材、攀西芒果、大凉山马铃薯等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苍溪红心猕猴桃、汶川甜樱桃、雷波脐橙、九龙牦牛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也初具规模。
兴业精准制定一家一户“脱贫菜单”
“拔穷根”,根本要靠为老乡量身“治富业”。
在“面上”发展大产业,在“线上”打造特色产业带,在“点上”,四川则鼓励一家一户发展庭院经济,最终实现“面、线、点”结合,构建起规模集中、特色鲜明、分布合理的立体产业体系。
庭院经济就是“五小”——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鱼塘、小药园。不贪大求洋,因户而异,百花齐放,这正是“五小庭院经济”精准之所在,用力所能及的“小”项目,做成脱贫奔小康的“大”文章。
苍溪,正是庭院经济的发源地。曾经“房前屋后栽果树,猪鸡鸭兔一大路,三年就当万元户”成为苍溪农村发展的生动写照。如今,苍溪白驿镇岫云村利用“滴滴养猪”平台每年将上千头圈养肥猪送进城,歧坪镇樊家山村农户的生态猕猴桃比市场价高出一倍,元坝镇将军村靠乡愁文化吸引城里人下乡体验耕读生活……苍溪10余万户小农户办起“户办庭园”,带动1.9万户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大园区+小庭院”,让传统的农村庭院经济焕发新活力。
不仅是苍溪。乐山峨边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展一头牛、一群羊、一桶蜂、一亩药、一季笋“五小到戶”产业工程,让5302户贫困户一户一业落地做实;达州万源市专门出台实施方案,扶持发展小畜牧、小种植、小果木、小加工、小商贸等“五小庭院经济”;南充南部县积极支持引导发展短期有收益、长期可致富的小买卖、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等“四小工程”,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一个增收项目,占全县贫困户总数六成以上。“五小经济”,正以千家万户的“小”,汇聚成百花齐放的“大”。
“庭院经济”开出一剂治贫“药方”。彻底“拔穷根”,关键靠因户施策。
在南充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众鑫食用菌种植专合社里,有劳动力又有闯劲的贫困户张守方靠扶贫贷款,承包了两个蘑菇大棚,当上家庭农场主,年纯收入七八万元。双胜镇任家庵等村则引进公司流转500亩土地集中建设有机蚕桑基地,免费返包给贫困户,在公司指导下完成生产全程,并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蚕茧,解决了老乡有劳动力却没市场的隐忧。在新政镇安溪潮村,贫困农民谭精业基本没劳动能力,但他是村里蛋鸡养殖园股东,通过5万元贴息扶贫小额贷款入股,每年也有1万多元保底分红……
劳动力缺乏的,以集体代投资、农户入股方式分享收益;劳动力充足的,推广反租倒包、托管寄养等模式;有经营能力的,加大贷款、订单力度,帮助扩规模强实力。就这样,四川为260余万户贫困户量身定制“菜单式”产业发展方案,占全省贫困户总数的68.4%,县有支柱产业、村有骨干项目、户有增收门路的产业扶贫大格局日渐形成。
(来源:四川日报)■责任编辑:汪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