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少曼
2011年新修订的《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指出:本课程的课程性质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见,中高年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程在中高级安排历史、政治、法治等内容,最终目的是发挥其应有的道德教育价值,促进其社会性发展,让儿童通过对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方面的了解,融合对现状的体悟,了解国情,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达成德育目标。但其内容与学生的当下生活关联度较远,知识点相对枯燥,成为老师最难啃的一块骨头。目前,许多品德课老师为兼任,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扎实有趣的教学呢?笔者尝试从“学生身边简约资源”的挖掘、选择及有效运用入手,结合自身实践,梳理出几点教学策略和方法。
利用身边资源,拉近时空距离
浙江省品德教研员邬冬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史地内容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中指出:“建立与生活的联系,拉近史地内容与学生的时空距离。”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感受到一些社会现象、社会事实,引领学生走近历史、地理,去认识、去感悟去理解。“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见,链接生活,引导学生拥有火眼金睛,去寻求生活与政治格局的触发点,是一大法宝。从社会现象、事实的感悟中,拉近历史、时政的生疏感,增加对当前时事、国家现状、世界格局的关注。
教师面对繁杂的生活资源,要本着简约有效的原则,善选身边的资源。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生动简洁的资源运用,寻找教材内容与孩子之间、生活之间的链接点,借以巧妙引导、适宜呈现,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家常课拥有持久的生命力,使品德课教师有持续研究的动力。
课例片断一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课中,上课伊始“我中有你”片段教学:
外国食品——“我挺喜欢吃的,瞧,我发现咱们街上有很多好吃的餐馆,就随手拍下一些照片。大家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外国品牌、风味的餐厅)“昨天晚上,我还去吃了韩国料理,味道真不错(照片)。你们喜欢吃什么?”“看来,我们不需要国门,甚至不需要出诸暨,就可以尝到许多外国食品,真是方便。”
外国服装——“同学们,今天我与你们第一次见面,所以特意精心打扮了一番。漂亮吗?独特在什么地方?”(身着旗袍西装)“是啊,旗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你看杭州的丝绸、苏州的刺绣,中式蝴蝶盘扣,极具中国风?外加一件时髦、帅气的西装,说到西装,西装从哪儿传进来的?西装,西装就从西方国家传过来的。我的西装就是来自意大利的服装品牌——雅莹。”“我们同学中穿过什么外国品牌穿的衣服?”(中立的态度)“嗯,这个牌子的衣服面料舒服。”“我家女儿也特别喜欢这个牌子。”“嗯,这个牌子色彩挺鲜艳的。”小结:看来外国品牌服装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发现有些同学们没有举手,看来你们是国货忠实的支持者,赞一个。我们中国是服装生产大国,我们自己生产的服装就挺不错的……
赏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以“了解世界”为主题。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全球化给国家建设、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感受‘全球化使经济、文化等各位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意识,开放意识;培养学生能用访问、调查、上网查询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一是遵循学生兴趣,合理利用资源。上述课例先声夺人,教师事先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喜好出发,调查“吃、穿、住、行”四个方面。课堂呈现时,学生从吃、穿入手,而后到家庭手机、汽车使用也水到渠成,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在体验中感知“我中有你”“全球化”的大概念。
二是巧借特点,妙趣横生。本课例中,教师一出场自身装扮得体的长袍加西装,即是无声的中西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学生点到穿着时,自然融入,妙趣横生,鲜活自然。引导学生说吃时,适时出示教师在韩国自助餐厅资源照片,精心呈现与信手拈来相互融合,让人耳目一新。
三是资源删繁就简,典型精准。令人叹服的是,案例中教师选择课程資源的火眼金睛。繁多的生活信息、生活资源,如何选择是考验教师课堂智慧的又一难题。果然,案例中教师能有心舍得,放弃一些看似多彩但无太多功用的教学资源,如食品袋、衣服收集、手机使用调查等。这样的处理,恰得一道美味佳肴之精髓,辅味清新,衬托主味的劲道。
很多时候,面对繁多的资源,乍看都很不错,这时便需要我们有“舍得”的智慧。不“舍”,不“得”。每一次的梳理,删减都以“目标意识,生本意识、简约意识”这三个准绳为标尺——它是为整堂课服务吗?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吗?是可以简单可操作的吗?“舍得”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需要懂得“响鼓重锤”,也需要懂得“蜻蜓点水”的美。
价值引领,培养思辨能力
德性自主建构理论认为:德性是在价值的引导下,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教育活动中,在精心设计的价值环境中自主建构的。可以说,品德教学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价值环境与自我生长的统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引导尤为重要。价值引领的方向,直接指向或者间接暗示学生行走、成长的方向。价值的引领,需参透教材意图,立足学生生活本原,融合当下人本意识的发展,包括现代公民素养、传统民族精神、法治思维意识,再智慧地糅合、汲取、提炼。设定本真的价值引导,才可谓高屋建瓴,才可言孩子生命的发展。因而,资源的选择与运用,便承载着精神的走向,须蕴含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
课例片断二
继续以《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课为例,课堂高潮部分——讨论利弊,引“中国创造”。
师:是啊!同学们,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确实有利,但是其弊端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像咱们大唐许多出口企业,也是靠接一些国外的订单“过日子”。可是,这订单背后又有多少艰辛呢?只有经营者才更刻骨铭心啊!
师:你们看,这是一双成品羊毛袜(出示图片)。而生产这样的羊毛袜,外商给价一双10元。生产一双羊毛袜需要的成本:羊毛线4.5元,加工生产费2元,定型1.1元,包装材料和工费0.8元。请你计算一下,一双羊毛袜的成本价。(8.4元)怎么样,现在还觉得赚吗?每双赚多少?(1.6元)
师:可是,当这双袜子摇身一变贴上了美国迪士尼的标签之后,你知道外商能在国外卖多少钱吗?你先猜猜看!(出示价格:118元)我们同样也来算算外商赚得的钱。一双净赚多少?(108元)
师:比较这两个数据(1.6和108),你想说什么?
(预设:我们的利润实在是太微薄了)
师:108元背后,外商做了什么?(仅仅拥有一枚商标)而1.6元背后,我们的袜子企业又付出了多少?(先请学生说)袜子的生产中,每一道工序,我们都付出了多少心血啊!(来源:诸暨新闻:工人年三十赶工制袜子)
师:你想说什么?不干行吗?那咱们该怎么办呢?(不仅仅埋头于生产袜子,制造袜子,而要创造我们自己的袜子品牌)
赏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应有责任担当。具体包括社會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品德课更关注的是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以及对于现状及问题的思辨能力。这种价值观如何让学生可感可知,上述这一片段,便是最完美的诠释。
一是就地取材,直面现实。诸暨有特色袜业小镇,制造业发达,却也缺乏品牌意识,这样就地取材,一则资源现成,二则直面现实,班中学生有部分家中就有家庭作坊,其现实意义更大。
二是融合学科,计算利润。什么是中国制造?什么是微薄利润?一双袜子,轻轻四两拨千斤。巧算利润,数据的对比,如此直观,令人咋舌。学生的价值引领无须多言,已震撼植入。这样的材料呈现,给学生一波三折的思维体验,思考、探讨、辨析、启迪。如此课堂才是有深度、有智慧、有意义的课堂。
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品德课老师,发展性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其课堂所承载的价值观也将有动态发展。当教师的思维是发展性时,课堂中其引领学生,对于材料的解读也好,活动的组织也罢,才能让理性道德紧紧伴随。品德课老师的确需要能比一般人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些,内涵丰厚,才能点亮童心。
结束语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人的品德是与一定的经济科学发展、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小学高段加入的“史地政”等内容,教师若能慧眼识材,本着初心,“巧借简约身边资源”,慧心引领,妙手呈现,便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触动学生心灵,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
【备注: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系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2019年9月前,中高年级依然沿用《品德与社会》教材,9月后全面铺开,其课程标准目前依然沿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邬冬星.品德与社会课程史地同容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小学德育,2011(6).
[3]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浣江小学教育集团浣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