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为什么”?

2019-11-24 03:12杨生文
职业·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杨敏世赛移动机器人

杨生文

从第40届到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10年间,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的金牌连续5届都被韩国垄断。

但是,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这一历史被中国队改写。

2019年8月28日清晨,从俄罗斯喀山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传来消息,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学生胡耿军与云南技师学院学生郑棋元代表中国队,一举夺得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二人迎难而上,配合默契,终止了韩国队在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上试图六连冠的态势,一举夺得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实现了我国在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在此之前,在2 01 7年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选手梁灶容荣获移动机器人项目铜牌,实现了我国在该项目奖牌“零”的突破。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学生胡耿军与云南技师学院学生郑棋元代表中国队夺得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是偶然还是必然?”记者问。

“面对这些成绩,作为院长,感到非常荣幸,但并没有完全沉浸在获得金牌的喜悦之中,而是在思考:这块金牌为什么是中国的,为什么是广州的,为什么是技工院校学生的,为什么是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院长杨敏若有所思。

这枚金牌为什么是中国的?

“这次大赛我们能够获得移动机器人项目的金牌,的确令人振奋。这一次,我们能够战胜强手获得金牌,不仅是因为选手优秀、教练和专家水平高,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杨敏回答。

杨敏解释说,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是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结果,而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是集精密制造、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的高度机电一体化的比赛项目,从设备制造到程序设计和操作控制,都体现了中国工业化的先进水平。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伴随着快速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化阶段的飞跃,智能制造产业成为了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而移动机器人的兴起则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移动机器人项目代表着机电一体化成就的最高集成,是集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动作控制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比赛内容包括机械设计与安装、传感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工程、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工业4.O发展进程中,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地位日益突显。

杨敏介绍说,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的比赛较晚,经验不多,但是,因为有强大的先进制造业的支持,有科学的训练和高水平的专家队伍,成绩也慢慢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选手就摘得移动机器人项目铜牌,吸引了更多人才从事移动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推动了移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通过此次参赛,我们对世界各个强国的移动机器人发展水平有了更深刻了解,也为国内移动机器人项目指明了方向。这枚金牌为什么是广州的?

广州是中国技工教育的“小蛮腰”: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中国代表团获得16枚金牌,其中四分之一来自广州;第41届世赛以来,广州选手累计获得6金3银5铜14个优胜奖,尤其是第45届世赛上,广州市12名选手参加了11个项目比赛,百分之百获奖,获得4金7优胜奖的历史佳绩,奖牌总数占全国的22%、广东省的55%。

其实,这些奖牌榜的背后,是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技工教育“广州模式”的先进性。目前,广州市技能人才总量达26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2万人,占比31. 3%,居全国前列。

“我们移动机器人项目能够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金牌,也与广州蒸蒸日上的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相关。正是这些需求,催生了大批掌握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也促进了移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我们也是因为要满足这一市场需求设计了服务机器人专业。广州的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一些企业与学院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持,保证了学院教授的技术能够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杨敏如是说。

杨敏还告诉记者,广州是参与世界技能大赛最早的城市。世赛文化早已在羊城传播开来,有良好的氛围。加上又赶上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好时机,人才资源在广州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参赛队伍较多,竞争较为激烈。在此之前,中国仅在第43届世赛中观摩过这个项目。但是,移动机器人项目的比赛,最早是在“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中引入的,并且广州选手两次获得这个项目的金牌,成为了国内移动机器人项目的霸主城市。后来,广州选手在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代表中国移动机器人项目首次亮相,就获得了铜牌,甚至超过德国、英国等工业制造强国,与日本等机器人技术领先的国家成绩相当。所以,广州选手获得这个项目的金牌,并击溃连续五届该项目的冠军霸主韩国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这枚金牌为什么是技工院校学生的?

“这枚金牌为什么是技工院校学生的?”杨敏院长自问自答,“这跟我们技工院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密不可分。校企合作是大部分技工院校基本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这次金牌的取得与技工院校长期坚持的校企合作是分不開的,与校企合作培养出优秀选手是分不开的。”

从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备战之初,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便与国内两家知名移动机器人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依据最新的技术要求,共同研制竞赛设备。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培训教材,共享师资资源。学院还主动面向产业、行业、企业“开放”,多主体深度合作,收到了利益共生、互惠共赢的效果,为世赛选手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除此之外,学院曾经的竞赛选手,大多被这些企业高薪聘用。

“这枚金牌为什么是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院长杨敏同样自问自答。“这有赖于学院坚守和传承具有机电独特性格和气质的‘初心文化。”

近年来,他们始终坚持首任校长曾志关于“学校要为产业发展需求服务,为工业化发展进程服務”的办学初心,牢记“办学就是办专业”的宗旨,着力打造机电技能人才。伴随着共和国工业的发展,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由开办之初的机械、电气、铸造、金属切削4个专业,发展到今天的6大类、33个专业,始终围绕“机”与“电”进行积累和沉淀。

杨敏告诉记者,移动机器人、无人机、巴哈赛车等都是高度机电一体化的产物,近年来,学院能够在国际赛事上占有一席之地,得益于61年来不忘初心,紧紧围绕制造业的产业链进行专业群建设。同时,围绕先进制造产业链,以制造自动化技术与装备为龙头,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为核心,生产性服务技术为支撑,构建了凸显“机”“电”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6个系重点建设的专业及其辐射带动的专业群似富有韧性的弓弦,对接位于先进制造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所形成的弓臂。同时,以“人文与技能并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举”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箭羽,确保学院沿着工业1.O、2.O、3.O到工业4.O的道路一步步升级,培养时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紧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趋势,超前规划,提前布局,在2010年率先开设机器人专业,经过近9年的建设,成为了品牌专业,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技能竞赛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院的“初心文化”润物无声。近几年来,学院有60多名师生在全国比赛中斩获奖项,其中14名选手在全国大赛中获得金牌,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毕业生大多在日立电梯、格力等知名企业就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进入跨国企业蔚来汽车担任数字化曲面设计师,年薪40多万元;2017年,华为公司在学院顶岗实习招聘会现场加薪争抢学生,4名学生入职不到4个月就代表华为斩获东莞市现代制造技术职业技能竞赛职工组一、二、三等奖,其中数控铣工项目实现两连冠;人才培养质量获得格力、华为等知名企业的一致好评。面对成绩,他们常常把自己“归零”,回归初心,期待突破。第44届的世赛移动机器人项目的铜牌选手梁灶容从阿布扎比获奖归来后,意识到自己知识与技能的单薄和不足,放弃了许多科研院所、高新企业高薪聘请的机会,沉下心来,走回课堂,以599分的高分考入天津职业师范大学深造学习。学院竞赛团队在第44届世赛载誉归来后,立刻就投入了紧张的备战,立志取得更大突破,终于在第45届世赛上取得好成绩。

“移动机器人项目获得好的成绩,还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团结协作,这也是我们的文化。”杨敏感激地说。学院移动机器人项目选手201 7年在世赛舞台首次亮相时,就打破传统,与兄弟院校重组队伍,强强联合。第44届世赛上,他们与本省技工院校组队,取得了该项目的铜牌;第45届世赛上,他们又与云南选手联合,获得了金牌。从跨校到跨省,他们充分借助世赛的交流平台,以合作共赢的胸怀,进行优势互补,达到了共赢的目的。除了校与校合作外,他们还充分利用平时与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世界技能大赛的合作。合作企业为他们提供最先进的设备,选派优秀的技术人员作为技术保障进入教练团队,为他们夺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打造出了“合作、竞争、拼搏”的技能竞赛文化。

猜你喜欢
杨敏世赛移动机器人
壮乡谣
杨敏:学以致用,行以致远
移动机器人自主动态避障方法
The 266-nm ultraviolet-beam generation of all-fiberized super-large-mode-area narrow-linewidth nanosecond amplifier with tunable pulse width and repetition rate
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圆满落幕世赛进入上海时刻
基于Twincat的移动机器人制孔系统
极坐标系下移动机器人的点镇定
基于引导角的非完整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Performances of Pyridinium Ionic Liquids in the Allylic Oxidation of Ionone-like Die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