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景
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在平时教学中,笔者着眼于改革和优化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各项能力,进行了一些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积极尝试。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所以,平时课堂教学要十分注意引导质疑、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前质疑,激活思维,创设课堂氛围
在教一篇新课文之前,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不会叫的狗》一课时,采用了直接导入课题的方法,让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课题;在板书的时候,笔者故意将“不”去掉,写成了“会叫的狗”,学生们都很激动,连忙指正我的错误,我顺势引导:“咦,不对呀,狗是活生生的动物,会叫呀,怎么可能不会叫呢?”这样一来,学生就都很感兴趣,非常迫切地希望进入课文一探究竟,很自然地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好地创设课堂氛围。
2.课堂质疑,教给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质疑,并有意识地去发展它、培养它,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例如:《白杨》一课的教学,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个重点句时,笔者点拨:“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句子试着提出几个‘为什么’。”此时学生循着我的引导,分别提出了“爸爸为什么要向我们介绍白杨树?他要表白什么心?”“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要带我到新疆?”这些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学生提的问题我大胆鼓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后质疑,发展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笔者教完《将相和》一课后,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这一问题一抛出,课堂上马上沸腾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踊跃发言,大部分学生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自己的理由;小部分学生表示“喜欢廉颇”。我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过一会儿,有位学生举手说“喜欢赵王”。同学们都很惊讶。这位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位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大胆使用。面对每一次危险,蔺相如都能挺身而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对他破格提拔。所以我喜欢赵王尊重人才,正确用人。”听了这位学生的陈述,同学们心悦诚服。此时我立即加以肯定,并表扬他善于动脑,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同时倡议全班同学发扬这种创新精神,最后还让同学们用最热烈的掌声鼓励这位同学。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的动机不自觉地在学生意识中萌芽扎根了,同时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十分有益。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例如,在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在鲁迅先生救助了受伤的车夫之后,写到:“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在教这句时,笔者抓住教材中“严肃”一词,让学生想想,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变得严肃?他可能在想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想象思考。过了些时候,念小燕同学说:“受过了不少苦的人们,我该怎样帮助?”倪珊同学说:“鲁迅先生可能会想是罪恶的旧社会,残酷的剥削制度,无情地压迫着劳苦大众,许许多多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紧接着贺红梅同学说:“鲁迅先生还会想,我要唤醒民众,让民众自觉起来斗争,推翻黑暗的旧社会。”接着我对学生发言表示肯定,并用掌声对他们表示鼓励,这样学生的想象思维就得到发展。
同时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像,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地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人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有声有色”,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如何充分地利用好文本来提升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应该多注意与文本对话,重视朗读。例如,在教《泊船瓜洲》古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要抓住“绿”字推敲词句,着力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首先要让学生依据诗句想像诗人作诗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勾勒出诗人立于船头眺望的简笔画,然后让学生听着轻音乐,根据老师的提示让学生想像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紧接着再让学生扮演诗人来讲述想像到的情景。最后,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诗人王安石在选定“绿”字前曾想用“过”“入”“满” 等字的故事,并让学生分别将这些字放入诗句中让学生对比,吟诵、比较,体会“绿”字的妙用。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也就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想怎么当好导游,把这个美丽的风景介绍给你身边的伙伴亲人。问题提出后,孩子们都抢着发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一般经过快速思维后,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再推荐说得好的在全班交流,这样,谈论交流后把他们说的写成文章,效果是很好的,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样,课本中的探究实践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
语文课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让学生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
在课内,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教师也可提供相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在课外,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竞选班干部,课前3分钟说话(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开主题队会、班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等竞赛;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经典诵读、交友、谈心、玩QQ空间、发微信、写随笔、写旅游攻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