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策划:吴春花 WU Chunhua
建国70年的发展史,不仅是城乡现代化的变迁史,也是航空、高铁与轨道交通的城市连接方式的变革史,城市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带来了机场、高铁、轨道交通等综合交通枢纽的大规模兴建。
《建筑技艺》杂志作为专业媒体一直关注公共空间营造、城市活力提升、城市综合开发、轨道交通发展等当前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方面,2018年曾举办“交通聚变,未来已来——聚焦集约城市发展与综合交通策略论坛”,汇聚行业专家探讨交通综合设施、城市及其空间的发展与应对。基于此,本次专题特别将着眼点放在备受瞩目的铁路客站上,其站城融合的复杂、困难程度远超城市区域内轨道交通站点的综合开发。
当下行业动辄讨论日本在高度城市化下成功的轨道交通综合开发或是号称全球唯一盈利的港铁模式时,但实际上我们首先要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来思考我国的站城融合道路。相比于日本通勤式的短途交通,我国的火车站承担着广袤国土上各城市间长途客运的重任,普遍具有“多(旅客及行李多)、长(列车间隔时间长)、大(发送游客量波动与旅行范围大)、少(旅行经验少)”的特点,并不能简单套用外来模式。因此,专题没有以大量篇幅来呈现日本经验或是香港做法,而是一方面从站域空间的关联模型、站城融合模式解析、高铁圈层结构模型的理性层面,对站城融合这一庞杂的体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另一方面,从当前正在探索的广州白云站、杭州西站、重庆沙坪坝站、北京城市副中心站、雄安站等交通枢纽实践层面,探讨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和已建成区域内或建设新区内的铁路客站创新策略,如进出对应、分层驳接,腰部落客、四角进站,安检互认、中转免检,站场拉开、路基该桥,以及亦站亦城的城市客厅、小型化兼功能化的广场、多首层的商业动线等。
正如铁总提出的新时代铁路客站“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十六字方针,是对当下大力倡导的“站城融合”的有力回应,既要做到交通衔接顺畅上的融合,也要创造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既要符合可持续的建造,也要适应高效出行。
我们也要看到,杭州西站、重庆沙坪坝站等目前正在建设、深化设计中,一系列站城融合的策略、开发模式需要在国铁、地铁、开发商、规划、城市的众多部门间协调、博弈,最终达成共识,而后需要在持续的运营管理中不断调整、修正。我们期待这些新时代铁路客站枢纽早日建成,为我国实现站与城的融合走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