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城镇化建设上升为重要发展战略,通过工业化、现代化等手段逐步扩展我国城市化的范围、内涵与质量。
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与实现分为外在有型物、内在无型制度与政策以及人的城镇化三个维度,三者之中人的城镇化是关键,是重中之重,推进实现人的城镇化是实现整个城镇化国家战略的核心着力点。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加之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水平不高,大部分地区还相对落后,要实现从外在城市建设与内在农民市民化两个方向实现国家城镇化战略还有一定的困难。在众多农村人群中,相对于中老年农民群体,实现市民化最快捷、最有效、最有益于推进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是新生代农民。因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农民工人数已达到2.69亿,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比70%,成为我国农民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主体地位。所以,对于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深入的研究、引导、培养、帮扶是解决城镇化问题的突破口。
厘清掌握要解决问题的核心概念,是研究与高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基础。在研究与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这一问题上就必须要对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民工市民化两个核心概念做一个详细的解析与准确把握。
一般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出生,年龄在18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他们大致有两类,一是从农村暂时脱离农业来城市务工的年轻农民,二是随父辈进城但仍是农村户籍的年轻农民。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父辈农民工(60、70后),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色,他们普遍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幼年经济生活条件也大有改善,其“三观”、生活与消费方式与父辈都有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第一,对城市生活以及做一个“城里人”的渴望程度更高;第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与文化素质更高,基本都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还有一部分中专、技校以及大专学历;第三,对未来充满期待、自我意识更强、具有一定的维权意识,由于信息时代的便捷,新生代农民工大多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促使他们不安于现状,有努力改变现状的意识与冲动,大多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对于自己在城市中未能享受到与城市人同等的待遇也心知肚明,并且大多表现出“不服气”、不公平等内心斗争,想通过各种手段与途径来维护自己应有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市民化,指的是农民工逐步成为一个“真正市民”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开放的,是不同深入完善的过程。首先是外在的实现户籍的市民化,也就是由农村户口变更为城市户口,主业也不再是农业生产劳动,而是从事更加广泛多样的非农业类工作;其次是内在的市民化过程,这一过程是逐步深入、不断完善、无可量化的动态过程,是农民工在价值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生活与行为方式、自我与城市认同归属感等方面实现真正的市民化。真正的农民工市民化是外在与内在协调统一、共同转化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终结性过程。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数量与质量、拓展外延与深化内涵,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都具有多元正向意义。
推进与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战略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我国发展最新成果的体现,也是推进我国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的动力支持,是我国实现战略整体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直接表现,是实现“两个一百年”整体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
推进与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体现与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要求,是解决人民群众最新基本矛盾的着力点,是体现我国“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最好证明,彰显公平、正义,有利于社会公共秩序井然,有利于推动经济更好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实现市民化是众多农民工的夙愿,是他们奋斗、努力的最好回报。开通农民工市民化的通道与大门,可以激励他们奋斗的信心与激情,能够更加勤奋地提升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在市民化的道路上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实现市民化后的农民工在教育下一代上也更具有正向激励作用,更有利于培养下一代,以此实现良性循环。
在推进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存在着内外多重阻碍因素。
1.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人”,希望能够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共同享受经济发展、国家进步带来的建设成果,比如城镇医疗报销一体化、租房与购房的优惠、基本公共服务的享受权等,但现实的城乡二元分离给进入城市务工打拼的农民工带来了重重障碍,使得他们生活困难重重,除了比城市人付出更多更艰辛的劳动外,福利却比较少,致使他们没有归属感,并且产生了无奈感、厌恶感,更有甚者产生了极大的自卑与仇视感。这些负面感觉在自尊感极强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也成为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最大障碍。因此,政策与制度保障是关键,是推进与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先决因素。
2.薪资较低的就业困境
经济收入是生活方面的基础,只有经济收入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才能实现其他方面的改善与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学历较低、职业技能缺乏,进城后大多从事流水车间生产工、装修、保安、服务员、销售员等行业的工作,这类工作一般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时间长、收入不高,这就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产生了落差,若不思上进、充实自己的话,将很长时间都保持较低的薪资水平,在高消费的城市中生活可谓举步维艰,在城市中购房、落户更是天方夜谭。低收入也成为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道路上的巨大障碍,不能在城市中实现“安居乐业”,其市民化转变也将是空中楼阁。
3.子女入学得不到保障的困境
子女可以说是父母的一切,是父母努力奋斗的最大动力,很多农民工进城打拼无不是为了给子女创造更加优渥的生活条件与教育条件,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子女在自己身边生活与就学。可是现行的城乡教育体制与城市教育成本让很多进城务工的父母望洋兴叹,随行进城的子女缺少上学机会,虽然有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数量太少,多数教学质量都不高,若想读好一点的学校则要有户籍、住房的要求,要是没有户籍则需要支付价格高昂的借读费,这都是农民工父母不愿也无力承担的,也是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的最主要原因。孩子的牵绊最终将父母再次引归乡村,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其市民化将无从谈起的。
农民工市民化最重要的是内在的市民化,即价值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生活与行为方式、自我与城市认同归属感等的市民化。有很多农村富裕的农民在城市里买了房子、户籍农转非,但生活行为、价值观念、言谈举止、公共道德等方面都与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差距,他们本身在城市中也感觉到很多不适应,并没有因房子、户口带来城市归属感与融入感,这也是市民化不完善、不彻底的显著表现。究其原因,无关农民工个性的好坏、品德的善恶,而是由于农民工长期所处的农村生活环境所致,农村生活方式自由散漫、节奏不快、社会公共道德要求不严、自我提升要求不强等等,都是与现行的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直接原因,加之他们在城市务工时间长、体力支出大,下班后很难有时间针对自己不足进行充电学习,这就从内在维度方面阻碍了其市民化的进程与质量。
1.政府——起主导作用,致力于各项政策保障与现实举措的扶持
各级政府要深入研究、实地调研,出台系列切实促进与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条文与保障措施,诸如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体制、推出政府买单面向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培训项目、规范企业用工环境、优惠保障其租房和购房机制、创业扶持、建立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学校、乡村医疗与城市医疗报销互等保障,让进城务工新生代农民工无后顾之忧,安心努力、全方位提升自己,实现真正的市民化。
2.高校——起辅助作用,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通过培训、讲座、开放资源等非学历教育方式协助推进
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各大高校特别是各职业类院校,应当勇于肩负起这一重要的职责使命。新时代更加强调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面向进城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各类非学历教育,加速其市民化进程是其发挥社会职能的良好载体。各高校可以发挥各校继续教育学院、对外合作处等对外服务部门职能,积极对接和承接政府培训项目、深入地方企业送教上门、到各大劳务市场问卷调查,根据实际情况与自身优势为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多种多样的非学历及学历教育,保障其从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方面都得到提升,顺利实现市民化。
3.社会(社区)、企业——起落实与营造氛围作用,发挥企业社会良心、责任心,善待、照顾新生代进城务工农民工,加速他们实现市民化
进城农民工是城市社会的一份子,这一份子的好与不好都会影响区域社会的发展与安定。所以城市社会一定要正视农民工的存在,尊重他们、善待他们,不能因其农村户籍、收入低、从事工作差而看不起他们和歧视他们,相反更应当对其帮助、引导,让他们增强归属感,快速融入城市生活。社区是加速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阵地,基本每个社区都有大量的农民工租住者、服务者、就业者,这就需要发挥社区的服务职能,创办社区民工之家,定期给予他们帮助、教育、培育与其他服务,让他们爱上社区、服务社区,促进社区的和谐、繁荣;还可以利用信息化大众媒体、自媒体手段,宣传、肯定民工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开通农民工学习提升线上平台,全方位促进其市民化的进程与质量。企业应当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要正视与回馈农民工给予企业带来的发展贡献,特别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要从其终生发展考虑,加大他们职业生涯教育、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学历提升的帮扶力度,增加他们的企业归属感,因企业爱上这个城市,因企业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城市人”。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身思想意识,必须从自身观念转变、实际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上实现市民化。
1.观念转变与认同
首先农民工必须转变小农意识,不要自己将自己边缘化、妄自菲薄,不能将片面的城市不良现象放大化、普遍化,更不能因为偶尔收到的不公平待遇对城市仇视,将自己与城市对立起来,应当树立开放广阔的视野、放眼看世界,多发现城市的美与好,寻求这种美与好的奋斗点与着力点,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自己身份的转型。
2.文化、技能素质提升
要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理念,将之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城市文明公约、公共秩序守则、工作所需专业知识与技能、学历不足等都是要下功夫持续学习与补充,只有将自己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到一定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市民化。所以,要用业余时间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地提升自己,首先是实现自我的“内在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