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国林 生立坤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近几年俄罗斯女子网球红粉军团的坠落及中国女网金花在后李娜时代该如何发展进行分析与探讨,发现影响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大赛经验不足、网球人口数量过少、高水平教练员缺乏、管理体制相对落后等,以此为我国女子网球的更好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俄罗斯红粉 中国金花 女子网球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0(a)-0229-03
俄罗斯红粉军团指的是来自于俄罗斯的一群实力超群的女子网球运动员,由于她们人数众多且表现优异,所以称她们为红粉军团,从2004年至今,她们始终是女子网坛最强的一股势力,她们当中,既有像莎拉波娃和萨芬娜这样的前世界第一,又有像库兹涅佐娃、帕夫柳琴科娃这样排名长期稳居在世界排名前十位,并表现优异的实力派球员,而网球运动是中国的弱项,中国女网最开始的突破是从女双项目实现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双组合李婷和孙甜甜获得了女双奥运金牌,随后在女单项目中又涌现出了李娜、郑洁、彭帅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因此中国女子网球在世界网坛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由于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能在该弱势项目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相当珍贵的,所以用“金花”来形容她们。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俄罗斯女网曾经闪烁光芒名将的名字都渐渐老去,并且有的已经退役,俄罗斯红粉军团的这个代名词也消失在人海中,而中国女子网球随着李娜、郑洁等一批优秀运动员的退役,整体实力也出现了明显下滑。因此,要想实现中国女网的复苏,让金花的代名词继续延续,只有总结别人失败的经验教训,找出原因,才能实现更好的突破。
1 中俄两国女子网球运动员竞技实力对比分析
近些年,俄罗斯女子网球运动员在世界网坛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从2004年米斯金娜夺得法网女单冠军、莎拉波娃夺得温网冠军、库兹涅佐娃夺得美网冠军开始,再到后来夺得联合会杯的冠军、北京奥运会包揽女子单打项目所有金牌,可以说俄罗斯女子网球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形成了一股集团力量。如果说以美国运动员大小威廉姆斯为首的运动员是一股泥石流,那么俄罗斯女网军团就是一股暴风雨,在俄罗斯女网辉煌的那些年,连大小威姐妹也感叹女子网坛已经被俄罗斯军团攻陷,但是近些年随着运动员的年龄增长、竞技状态的下降,俄罗斯女网的影响力开始逐渐下滑,出现了人才断层,由于俄罗斯的网球管理体制与我国非常相似,我们国家在发展网球道路上如何避免从走俄罗斯女网的老路,值得我们国家的网球人去思考。
从表1可以看出,在最新的WTA女子网球单打计时排名中,俄罗斯女子网球运动员有11人进入前100,排名最高的卡萨特金娜位居21位,可以说集团优势依然在,但是顶尖选手不是很突出,要想重新找回往日辉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有5人进入前100名,排名最高的王蔷位居第16位,可以说王蔷在2018年末的中国赛季取得突破后,目前的竞技状态成上升态势,如果继续保持,有望继李娜后又一位选手跻身TOP10行列。从两国前100名运动员平均年龄来看,俄罗斯运动员的平均年龄是26.27,中国运动员的平均年龄是26.2,基本相差无几,俄罗斯有像卡薩特金娜、波塔波娃、库德梅托娃这样年轻具有潜力的运动员,而中国也有像王曦雨、王欣瑜这样拿过青少年大满贯女子单双打冠军的新兴力量。俄罗斯女子网球的成功给中国女网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但是我们不能完全复制对方的模式,中国女网要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不断创新,防止人才断层的出现,才能取得更大突破。
2 中俄两国网球管理体制的对比分析
俄罗斯网球运动的发展轨迹与中国有着许多类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从社会背景来看,我国运动员的培养是在国家统一管理下进行的,即举国体制,从训练、比赛、奖金等一系列都是,管理过严,限制了运动员的自由。而俄罗斯网球的培养体系则较为成熟,除了有高效的管理体制,又与国际网球市场接轨,可以说是网球市场宏观调控的最好体现,近些年我们国家也开始探索网球单飞模式,即先依靠举国体制培养出一批有实力的运动员,等到运动员能打出成绩,并且能在国际网坛站稳脚跟后开始走自负盈亏的道路,比如李娜、郑洁、彭帅、张帅等运动员在单飞之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种模式的不利之处就是一旦运动员打不出来,基本运动生涯就断送了,缺少比赛的锻炼机会,因为排名不够就无法参加高级别的赛事,无法获得与高水平运动员的过招机会,也就难以对技术获得更大的提升,由于国内网球市场发展的不够成熟,培养模式过于单一,许多家庭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培养年轻运动员,而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培养模式是:(1)家庭培养模式;(2)经纪人培养模式;(3)由俱乐部或者企业资助模式;(4)举国体制培养模式。这几种培养模式不能说哪个绝对好,应该说各有优势。举国体制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是比较适合的培养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也经常会发生运动员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矛盾,只要国家要求你去参赛,你必须无条件参加,正所谓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而自由运动员则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来有选择地进行参赛,有权利放弃国家队的比赛,正所谓的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自负盈亏。其余几种模式则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模式的产物,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培养方式。
3 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未来发展之路探讨
3.1 坚持举国体制的前提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随着WTA国际女子网球赛事在中国举办公开赛的数量增多,如中国网球公开赛、武汉、广州、天津、深圳、江西、郑州公开赛等,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估计还会进一步增加,中国女子网球本土运动员的锻炼机会越来越多,能够在家门口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球高手过招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不仅能提高本土球员的竞技水平,同时对于向青少年推广网球运动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让运动员多参赛、选赛与国际接轨,在运动员奖励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减少球员与教练、与国家管理部门的经济纠纷,给运动员一个良好的打球环境,中国球员培养机制的最大弱点与俄罗斯一样,就是人才链条经常会出现断裂现象,优秀运动员的连续性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运动员时候要多元化,不能过于单一,但是俄罗斯的培养模式都是以网球学校为基础,其余培养方式相互协调,而我国都是以体育主管部门为主,网球活力不够,人员流动以及运动员走职业道路限制过多等,都影响着运动员的发展,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在年轻时候取得优秀成绩后就销声匿迹了,因此,构建新的网球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3.2 继续推动网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提升网球人口数量
由于职业化网球运动在中国起步较晚,就拿最权威的中国网球公开赛来说也不过才仅仅走过15个年头,与四大满贯拥有百年历史相比确实稍显暗淡,要想打造成第5大满贯赛事还需假以时日。但是中国拥有着巨大的市场,WTA也非常看重这些,近些年在中國增加更多的网球赛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但是即使这样,中国的网球人口数量依然很少,中国民众更喜欢羽毛球和乒乓球,对网球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够深刻,要不是李娜效应,估计很多民众都不知道什么是网球,更不会去培养自己的子女去打网球,很多外国人说羽毛球、乒乓球与网球类型基本一样,都属于隔网对抗项目,为什么中国运动员网球打得就不如羽毛球和乒乓球?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中国的网球人口数量太少了,当然这跟国民对网球的认识,以及消费水平息息相关,在我们国家只有在一线城市以及二线顶尖城市才能有足够的资金去开展职业网球,而在这些城市中去掉喜欢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人口数量,从事网球的确实不多,中国运动员要想在国际网球赛事中取得好成绩相对困难,而网球培养却需要花费大量金钱,许多家长根本负担不起高额的学费,因此国家网球管理层应该考虑在三、四线城市扩大对网球运动的宣传,甚至到农村地区学校开展网球进校园活动,农村的孩子能吃苦,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些都是开展网球运动的优势条件。
3.3 在引进国际赛事的同时,鼓励更多的年轻选手出国比赛
中国运动员由于受到举国体制的制约,可以说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如果说像田径、游泳这些体能类项目需要在国内练到一定成绩才能走出国门去参加国际大赛,实现自身运动价值,那么像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隔网对抗项目则需要大量的比赛经验去积累,才能取得一定突破,羽毛球、乒乓球是中国的强项,目前国内有高水平联赛,我们国家水平高,可以吸引外国优秀运动员来中国参赛,而网球则不一样,网球是中国的弱势项目,普及率低,运动员整体水平低,尤其是中国男网,必须要让运动员出国多参加比赛锻炼积累经验,可以说网球运动员要想取得好成绩,就是一场一场打出来的,只有技术、心理、体能、比赛战术合理,才能达到运动的巅峰,另外中国网球高水平教练过少,能够花费大量资金聘请国外高级教练的运动员并不多,如果中国运动员离开国家的支持,女子运动员尚且能勉强生存,而男子运动员想立足国际网坛真是难上加难,中国可以借鉴俄罗斯网球成功的模式,构建男子和女子网球同步发展的格局,才能营造更好的网球发展环境,让更多中国教练员到国外先进国家去学习先进的网球管理经验,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教练员团队,中国女网已经有了李娜、郑洁等成功模式,而男网的发展则是举步维艰。总之,只有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互借鉴,才能实现中国网球的新突破。
4 结语
通过对中俄两国女子网球运动员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想要走上适合自己发展并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道路,在发挥自身的举国体制优势的基础上,需要把国外高水平的教练引进来,并坚持艰苦、科学和系统的训练,同时还要鼓励更多年轻运动员参加各种国际巡回赛,提升网球人口数量,构建网球青训体系,建设更多网球俱乐部和网球学校。俄罗斯网球职业化崛起的成功经验,为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与启示,我们要进一步调动和发挥社会的力量参与到网球后备人才培养中来,在政府的积极指导和引领下,构建完备的后备人才选拔体系、科学的管理机制、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为中国网球更好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 田园,刘青.中国职业网球的困境及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60-64.
[2] 陈一曦.举国体制下的职业化—我国女子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培养体制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8(4):379-380.
[3] 肖文升.中国与俄罗斯职业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4):123-130.
[4] 潘哲浩,陈洛嵩.俄罗斯女子网球运动崛起探源[J].竞技论坛,2011(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