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键馨
游戏的觉醒理论的代表人物亨特认为:游戏是有认知性行为和嬉戏趣味性行为构成的活动。认知性行为相当于“特殊性探究”,嬉戏趣味性行为相当于“多样性探究”,认知性行为是与掌握信息和技能有关的,而嬉戏趣味性行为是与过去经验有关的。在发生的时序上,是先认知,后嬉戏。认知与嬉戏先后轮流,构成了游戏的动态过程。新课标中指出:“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同时情感体验又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所以利用趣味的教学游戏,让情感推动学生有条件去动、有信心去动,刺激学生的兴趣神经,激励学生进行大胆创造。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审美愉悦也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而得到充分体现。在游戏中,学生透过艺术形象到达审美意境,并将形象升华为理解,再于理想中重新看到形象,产生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审美显示出双重价值特性——寻乐和求知。这样,理解反应过程和愉悦快感成为一起产生、一起接受的过程,而接受过程的积累则形成审美的经验。各种不同的艺术虽然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规律、特征和特殊的表现手法,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心理上的联系。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与听觉艺术的音乐以及语言艺术的诗歌就是这样。
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活动或贯穿美术活动始终,不仅能把学生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教学游戏,使游戏为美术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服务。
一、激趣导入中的游戏——提升审美的经验
好的导入环节能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课堂活力,进而对化学课堂产生亲切感、眷恋感。
二、新授活动的游戏——捉住灵感的瞬间
五年级《奇思妙想》一课,我的设计新授有添加、组合环节,针对两环节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接受水平,我设计了添加想象游戏和重组拼图游戏:
(1) 想象添加游戲
出示图片如图3,添加简单线条让它不再是茶杯,学生在看老师示范的时候已经完全明白要求了,跃跃欲试了,然后在后面短短的一分钟练习中出现大量有趣的作品,如如图4、5 。通过小练习高效快速的了解学习情况。对能力不强的学生有启发作用;对能力强的学生则能激发并抓住瞬时的灵感。
(2)小组收集找到的杂志上的图片进行重组拼贴
把超现实主义呈现得很生活化,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超现实主义的特点和培养了幽默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受到超现实主义作品是借助超越常规的画面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表现方法。
三、练习拓展中的游戏——:营造情景的氛围
《蜡和笔的游戏》,这课就非常的有趣,第二课时我设计的重点是学会刮的方法,难点是运用点线面的方法进行刮画。于是我设计了刮画游戏:听情景画内容,比赛哪个小组画得又快又好?思考用什么材料更方便快捷。我们现在刮的材料有牙签和筷子,刻出来会有不同的效果。通过情景游戏,体验刮蜡画制作方法,通过不同材料的选择自然在画中表现出点、线、面不同的绘画技巧,通过探究体会刮蜡画色彩变化和笔触肌理之美。
在课堂上,学生在愉快的游戏里,感受和体验到本课的重难点,并能很好的运用在他们的创作作业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尝试探索环节,让学生试验刮,以前的方法是直接让学生画出点,线,面,这样的画通常刻板和混乱,没有美感,由于目的性不明确,学生会很快失去兴趣,甚至重要的“块面”都不能表现,或想不到表现什么。
四、游戏的设计意图是对教学有效,不是为了形式而进行:
1.个性目标
力求画面更有个性,我设计了开放性的情景描述,且不规定所画形象的位置、画法。设定简单形象,不为想造型伤脑筋,重点放在思考组织与构图上。
2.技能目标
比如《蜡和笔的游戏》一课要点线面的画法都得到了练习,达到教学效果:针对“点”的画法我设计了毛毛细雨……针对“线”的画法我设计了云、大雨、光芒,针对“面”我设计了太阳和彩云。语言文学和画是相通的,语言文学是抽象性的,但是我们大脑进行信息加工处理以后,会转化为具体形象反映出来。利用现象感强的语言描述,学生会绘画得明确,不会含糊其辞。
3.情感性目标
比针对点线面的刻板练习更富有情景性和画面感。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觉得语言文学居然可以通过自已的双手用画面来表现。利用充满诗意的文字描述的情景,学生会乐于挑战。为了更有画面感,我把这些“云雨太阳”等等元素组合在一起,变成一段描述情景的文字。学生边听边把脑子里形成的影像画下来,这种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会形成很好的自我激发作用。
这三个目标都需在游戏中得到较好的体现。
小游戏的运用是基于课题的研究与开展,由于是初步尝试,还有很多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例如小游戏的准备;游戏开展形式;精而简的小结;还要适于不同班级的不同调整等;及时发现突发问题的反馈和处理,为达到教学实效进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