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背影》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

2019-11-23 07:46王艳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9期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情感

王艳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如情。”[1]情感是文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文学活动的归宿。作家写作时往往主动地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情感的发展逻辑表现自己。对于读者,教师应运用各种策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

一、适时补充资料,丰富对人物心理的理解

“读者要积极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是将作者话语蕴藉中的思想、情感和意义挖掘出来,‘虽幽必显。”[2]补充背景资料,利于学生理解父亲面临的“失亲”“失业”“借债”的真实困境,理解父亲面临困境时没有言明的心理状态。忽视这种背景,父亲的言行就失去了丰富的情感性,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就很浅显。课堂实录摘要如下:

师:父亲与儿子在什么情况下见的面呢?

生:“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自己的母亲死去了,自己的工作也丢了,这个时候朱自清家里过得非常清贫,非常凄惨。

师:正是如此。1917年冬天,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这是丧母之痛。同时,朱自清的父子在高邮做过小官职,在江西九江做过盐务官,父亲交卸的差使是他此时在徐州的烟酒公卖局长。

生:“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生活已经很难维持。

生:“情郁结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父亲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师:所有的情感都郁结在自己心里。(板书:画一个口袋)

生:母亲去世的悲痛,失了工作的无助,供养两个孩子的困窘……父亲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学生理解了父亲面临的物质困頓后,对“是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讨论的角度就变得多样而深入。有的同学感受到“父亲的坚强和乐观”,有的同学填补了父亲的经历——“父亲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这或许就是他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有的同学将这句话解读成父亲“一个人承受痛苦,默默撑着这个大家庭”的隐忍,有同学则将看到了“父亲不愿意儿子担心”的良苦用心,有的同学理解了“父亲希望孩子和他一样,有种乐观和坚强”的言传身教,父亲的形象变得立体饱满。

二、多种方式填补“留白”,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读者的解读也是自身情感体验的积极参与,读者的解读实际上是对文本的二次创造。”[3]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理解不同生命的状态,实现对自我心灵的反观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

为了更好地理解“再三叮嘱““踌躇“终于”这些词,教师可以让学生补充这词语背后父亲的心理活动。有的学生补充父亲“踌躇”时的心理活动:他有很多事要顾,但无论怎么犹豫,他还是决定送儿子。对留白的补充是学生自主理解与表达的过程。

用绘画的方式展示关键字词的意味。教师在黑板上简单勾勒出“月台”“父亲”“车窗”和“儿子”的轮廓,提示学生思考:“朱自清透过车窗遥望,看到了怎样的父亲呢?他又会有怎样的感受?”有的学生分享到“一个‘缩字触目惊心。从前的父亲高大矫健,需要我仰视,而他此时变得如此弱小!”当我们将朱自清与父亲的这种空间与时间的距离感展示出来时,人世的沧桑感便产生。

三、联系自身的经历,促生共情效应。

《背影》契合学生目前的成长状态:一个想摆脱拘束的年纪,一个敏感要强的年纪,一个被爱却容易对爱视而不见的年纪。文中“父”与“子”的相处模式,与学生正经历着的故事相似,有助于学生反观自身。

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理解。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买橘子呢?个人经历的不同,学生的理解不同。有同学说:“我爸爸曾经开玩笑时说,‘我皮糙肉厚,这些东西我来做。你别做了。”父亲心疼儿子,不想让他去过月台吧!有同学想起父亲送自己过安检,“那时,爸爸和朱自清的父亲一样,非要给我买很多东西,等到我过了安检,他才离开。”父亲执意买橘子或许是想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朱自清。有学生从父亲的“计较”想到自己的父亲。“买东西一毛两毛的也要,我当时觉得老爸很计较,真是事事不如自己。现在想想,好多个几毛就是很多钱,爸爸有他自己的处事经验,我们似乎总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分析最后一段时,有的学生提出了疑问:“为何父子二人僵持了许久,谁都不愿意妥协呢?”我分享了与父母吵架后的心理。“为何先破冰的是老父亲呢?”我回答:“更爱的那个人或许更愿意放低自己。”

由此,《背影》的学习更像聊天与分享,连接起朱自清与我们之间的情感。阅读成为“唤醒”与“反观”的过程,师生在文字里经历着一次心灵的成长。

四、运用充满情感性的教学语言,注入艺术之魂

“语文教学实质就是审美情感教育,作为处在审美主体的(学生)与客体(课文)之间的审美终中介的教师,如偏重于篇章结构或行文笔法的解析而淹没了情感,致使勃勃然的审美客体被苍白、冷漠、理性化的教育语言所肢解,无疑是教学的根本性失败,当然无法唤醒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潜在人情。”[4]课堂语言的感染力,使人物的深情在学生的心上怒放。每个任务结束后的深情总结使父亲的形象清晰动人。

教师以对“背影”的解读结束课堂:“是啊,父亲留给我们一个默默离开的身影,我们忽视的是什么?是他四处奔波的颓唐,是他将痛苦深埋的坚强是他默默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看似毫无波澜的表情下,那颗心却如此炽热!”此类语言营造出了温暖的氛围,让学生浸润其中,审视那些自己忽视的深情。阅读的过程是在别人的生命里写就自己的过程,教师语言的情感性与审美性无疑使这段旅程充满花香鸟语,不知不觉间,我们的生命已馥郁芬芳。

“缘起于情感,归宿于情感,其间又按照情感逻辑来塑造人物和解读人物,这就是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情感思维。”[5]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与学生一起走进文字构筑的情感世界,解读出背后的情感密码。

猜你喜欢
朱自清背影情感
主题:背影里的爱
背影
情感
朱自清的较真
台上
背影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背影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