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珠?丘元
摘 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构建内涵式发展,笔者试图从3个“浅谈”得出结论。本文结合审美准则体会人体绘画魅力,强化学生对美术史的了解与认识。让学生们自由表现,使之在探索中少走弯路,从优秀的形式中汲取有益养分,具备审美素质和新能力,拥有发展空间而非模仿、規矩意识,适应社会需要和专业要求。
关键词:人体绘画;创作;训练;教学
在我国,“传帮带”一直是人体绘画创作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其目标价值在于整体和谐与多样性统一,促进人们心理、生理、智慧、道德等领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限于知识的获取与掌握。回顾20世纪初,西方学院式教学引入中国,采取西画写生办法致使绘画创作教学方法受到了一定影响,因重解剖透视等理性知识而忽略了人文绘画的笔墨情趣和思想精神等领域的培养。笔者就此现象围绕训练进行相关阐述,以期共勉之。
1 人体绘画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就世界范围而言,人体绘画有着悠远的历史和灿烂篇章。从千姿百态的画作中不难发现,人体艺术几乎贯穿整个欧洲美术史。从东西方美术史可知,古今有许多杰出的画家毕生致力于人体创作和绘画研究。这些经典之作,不仅体现出才能和情趣,显示出高超的技艺,而且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境界和无尽的想象力。这离不开画家对信仰的追求和开辟精神。
据有关资料综述,文艺复兴时期人体绘画不但冲击了中世纪时期的宗教主义,而且使人一眼便会思辨这个世界,肯定了生活和生命存在的意义,促进了世俗和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与宗教神权相对立的思想系统——人文主义。这个时期不但有独特的个性,而且创作背景更加世俗化,更加贴近现实。特别是画面中的女神形象与普通女子极为接近,既满足了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又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极力推崇人体艺术美的思想情感,使人感到崇敬和高贵。
从一定层面上讲,17世纪到18世纪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复杂多变。其中,鲁本斯创作最具代表性,在节奏感的笔触中充满了生命的律动,反映了这个时期人体绘画运动感的强烈。如《抢夺留西帕斯的女儿》塑造的是古希腊神话故事里所流传的抢婚场景,用激烈、动荡的裸体形象和鲜明的色彩表现出年轻人对爱情的炽热。这反映了当时以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肯定了当时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19世纪,由于受工业革命的深刻影响,各种思潮的变化与融合渗入社会各层,人体绘画呈现出多元化的创造风格。如印象主义马奈的创作以独特视角倾诉对象,采用客观手法直接描写人物,打破了传统古典的典雅和宁静。安格尔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以女性作为生活素材,表现自然美、姿态美。画家刻意拉长局部,表达裸体曲线美,借以塑造女性之优美。作品在背景的衬托下,形体丰腴柔美、姿色浸透,格外迷人。
20世纪的绘画在风格及面貌上,画家们用视觉元素开始抽象、变形、夸张,而不刻意地追求人体比例和结构,实现强烈的装饰性和形式化,达到刺激吸引观者注意的力量。如马蒂斯以全新的观念和“奇特的线条、奔放的笔触”寻求一种装饰意味和审美效果,迅速给人难忘的印象,显示非凡的个性和绘画理解。毕加索则截然不同,他利用几何形式分割画面空间,展示对人体创作的理解,展示永恒与真实。在形象上,其作品富有创造性和抽象性,充满原始部落的艺术感,表达了对生命的歌颂和对力量的赞美。
2 人体绘画创作形式审美标准
美感,从何而来,以怎样的表现和构图打动观众,刺激观众视觉并提高其阅读情趣,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黑格尔说过,美的要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功能;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功能借以表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这句话阐释了“功能与艺术的统一”及形式美、功能美之间的关系。功能美是形式美的前提和基础,形式美反过来作用于功能美;没有无功能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功能。两者既有本质区别,又不可分割。
在中外美术史上,画家们通过长期实践并以“视觉”和“意识”为中心,对绘画要素进行规划组构,探索出一些相对不变的形式美法则作为基本原理。而这些法则的背后,是事物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在美术上的集中体现。即通过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适度、变异与秩序、虚实与留白、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构成,这样可提高画面的整体品质,增强视觉层次和艺术效果,让画面具有普遍性。我们视之为一切形式美原理的基础,其他为派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体绘画之美是抽象的,它总能体现在可视的外形上,也就是说,准确的形象塑造方能表达精神、内在、生命等。换言之,好的人体绘画除完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外,还有更深刻的意蕴。即形象是“形”,是外在的,意蕴是“神”,是内在的。“形”是“神”生成的前提,“神”是“形”的升华。简言之,通过“形”写“神”,传达出一定的气氛、趣味、境界、格调,体现出一种愉悦和审美功能。
关于形式美的讨论,历代画家曾发表过不同见解。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对此有过出色研究,加上近代心理美学的学者们经分析和探讨,最终把美的形式整理成为对比、平衡、对称、比例、调和、统一、律动。显而易见,美的原理是规范形式美感的基本法则,天人合一地共存于画面中。在创造方面,学习者对艺术的理解和不确定性知识,往往陷于问题之困境,一旦掌握并运用这些基本法则,其绘画和创作必然会与众不同。在下文,笔者以学者的姿态,以探索与发现的目光,分别细究之。
2.1 对比与调和
以衬托产生美,强调特征,强调差异性或相同处,能体现大小、疏密、明暗、强弱、粗细、高低、远近、黑白、直曲、浓淡、轻重、硬软、动静、锐钝等。调和是近似性的强调,指安定、舒适、统一,使两者或两者以上的要素存有共性。同时存在时,若特性过于强烈或相差甚远,便会产生对比现象;若能达成一致、互不排斥,便到了调和的状态。
2.2 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等量的平衡,相同的基本形式并列与均齐。其特点是稳定、庄严、沉静、秩序、安宁,能传达出有序、静态、庄重与威严的心理感觉。把两种以上的构成要素均匀地予以配置,从而达到安定的状态,便叫作均衡或平衡。正常的均衡具有安定、静态之感,不正常的平衡则呈现不安定、动态的感觉,但却有丰富的情感变化。
2.3 变异与秩序
变异是规律的突破,在整体效果中属于局部突变。这一突变往往是整个画面最具动感和引人关注的焦点,也是其含义延伸或转折的始端。秩序美有对称、均衡、比例、韵律、多样统一等原理,它是绘画和设计的灵魂,能体现科学性和条理性。因画面由视觉元素等组成,所以要让画面有清晰明了的秩序美。
2.4 变化与统一
绘画中,完美结合是根本要求,也是表现力因素之一。变化是一种智慧、想象的表现,是强调种种因素中的差异性造成视觉上的跳跃感。统一是强调物质和形式中的种种因素的一致性,也是最能使画面达到和谐的方法。达成统一的要素有很多,形状、颜色、方向、质感、明度等,都具备了这方面的功能。在手法上,可借助均衡、调和、秩序等形式法则。
2.5 比例与适度
比例是形状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数量的一种比率。成功的绘画或设计,首先取决于良好的比例: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黄金比等。黄金比能求得最大限度的和谐,使版面被分割的不同部分产生相互联系。在比例当中,被谈论最多的就是黄金比例,希腊美术大多采用1∶1.618来求得秩序的变化美、长度比、对角线比、两分比、三分比等,这些都是有规律的比。
2.6 虚实与空白
虚实与空白即“计白守黑”。这是中国传统美学上的说法,要根据情况和编排内容而定。“黑”即实体,“白”是“虚”的特殊表现手法,而其形式、大小、比例却决定着画面的质量。“白”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所起作用是引人注意。巧妙地讲究“空白”之美,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主题,造成空间感、层次感。
2.7 重复与交错
它们的形状、大小、方向都是相同的。不断地使用基本形,形成有意味的形式,但有时易显呆板,缺乏变化,我们可在画面中安排一些交错或重叠,打破格局的呆板、平淡。
3 人体绘画创作课程内容设置
3.1 坚持与重视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称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所以我们要心怀理想,奋发图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感性和理性认识中提高综合素质,深化文艺修养,终将拥有“畅怀八极,深骛万品”的气质。“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好的榜样就像一面镜子,能点燃梦想与激情;也像一面旗帜,能飘进人的内心,予人以奋斗的动力。重视对本体语言的探索和绘画规律研究,寻求各种“意境”“手法”等表现,广泛涉猎东西方优秀传统,从古典到当代寻求有价值的体验,打破基础课与创作课的界限,形成多样化局面。
3.2 强调与深究
从笔、墨、精神等深究大师技巧,确立新的空间意涵,适时接纳不同的表达,鼓励各种流派及风格迥异的练习,使观念的东西和那些微妙的感觉图像化。对潜伏的可能性充满敏感,对经常被忽略的细节和事实充满关注,强化人体绘画多元组构,以差异化格局和跨界的形式让思想相互映照、观念互为生发。笔墨自身有其审美价值,但更多功能是帮助造型、塑造意境。将注意力倾注笔端,从笔性转向无笔性,让客观存在的东西抽象化,赋予其生命内涵。将笔的工具性弱化,将墨的物性主体化,依其随意性和隐喻性开拓,由此阐释物的灵迹与幻象。
3.3 创新与转变
锐意进取、大胆不羁、求索真谛,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等摸索出一条新路。将能力培养与创新意识引入教学体系,让技能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步进行,从而实现视觉新呈现。从现状来看,最重要的是要发挥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无从创造。教师要转变从前只重视绘画而忽视理论修养的倾向,形成有时代感、地域类型、民族特色的创作风格,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觉学习能力;让學生多读书和多进行理论探讨,包括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深层认知、惯性思维等,结合创作和体会对某个问题展开论述,要言之有理,有鲜明的观点。
4 结语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和谐氛围,形成良性循环,让美术课堂富有弹性和张力。在实践中,教师应首先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提供较优质、全面的服务。其次善于发现学生特长,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指引其探索方向,但不可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学生,否则会使其状态永远处于被动,不能活跃其思维。众所周知,每个学生都有天生优势和自身不足,相信经过不同阶段的训练,既开拓了知识视野,又丰富了表现力。总之,教育是科学,是艺术,更是一种修炼。学生是主体,是生力军,学生是否成才关键看其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潜能。
参考文献:
[1] 张钰,黄敏.世界美术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 李建群.西方美术史:从原始美术到文艺复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朱伯雄.世界美术史(第七卷: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美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
[5] 度本图书.古典形式美·豪宅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张玲珠,女,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从事高校基础绘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及相关研究。
丘元,女,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