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勇
阅读和表达一直是语文老师亘古不变的研究主题。古人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给我们两个提示中:一是在很多人眼里,学生读的书多了,自然写作表达不会差;二是阅读无数,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我更赞成第二点,或者说至少这两点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阅读过程中关注表达,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要有学以致用的意识,才能更好地把作文写好。
潘新和老师曾说过: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这些其实就是写作本位的体现,是学以致用的原则体现。一篇课文,读完(读懂)只是教学完成了一半,另一半更重要,这就是要让学生把读中学到的用在文章写作中;让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或感想说出来、写出来。
沪教版语文教材在作文安排上,虽然没有每个单元后有一篇相应习作,但是根据每个单元的文本特点,一定是可以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指导相应的表达内容的,而且非常有必要这样。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相应的讲解、铺垫,这样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才能不自觉地想到、用上、写好。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为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方面,进行表达的铺陈,力求达到阅读文本为表达服务。
一、体味伤痛 找准细节
小学高年级的表达,要向描写靠近,学会描写,先要读懂描写。在引导学生体会小作者失去父亲的悲痛时,我没有直接引出父亲的牺牲,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小作者的描写去体会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读书体会,通过作为儿子的感觉(直接描写)和联合国秘书长的评价(间接描写)两个方面,总结出父亲是一个爱和平、爱家庭、知识渊博的人,由此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出失去这样的一位父亲是多么的可惜。
此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闭眼想象父亲凯旋归来后的情景,因为对父亲有了了解,所以学生在想象的时候,脸上自然而然地就露出了幸福的表情,可能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紧接着,在此基础上,突然话锋一转,幸福被打碎,噩耗接踵而至,接到的是父亲的灵柩——我注意到有的学生的眼圈已经红了,学生的情绪也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潮。于是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雷利,说一说面对着爸爸的遗体时自己心里的感受。就这样,孩子们不仅能够深切的体会到雷利的心情,也能把自己融入到课文里边去,更能把这种悲痛的心情融入到朗读中去,进而也就更能体会到父亲对和平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的渴望溢于言表。
其实,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只有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之情,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共鸣出来,表达自然不成问题。从孩子们的课堂表现来说,无论是描写的涉及,还是想象的合理程度,亦或是语言表达的训练,都是非常好的。找准细节,创设好的情境,就有好的表达。
二、体会文本 随堂练习
叶圣陶说:“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阅读本文,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也要进行相应的练习。
这个单元的好几篇文章都是需要学生放声朗读的,这与以前的朗读训练是不同的。朗读的形式往往是默读、自由读、分组读等等,而每一种形式的读都没有强调过声音,因此在出现“放声”二字的时候,很多学生面露惊讶之色。鉴于此,我把文章的课题,再次进行了一个解读。“呼声”是什么意思?他们都知道是呼吁、呼喊的意思。说到这,就水到渠成了,既然是呼吁和呼喊,那读到相应的地方的时候不放声,怎么能呼喊?还有,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讲到失去父亲、迎接父亲的场合,是什么心情,还有很多跟父亲一样的维和战士,又该对战争有什么心情?又该怎么读呢?需要有放出来的声音,才能表达心情;放出声音,就更好的体会了文本的内涵。
分析过文本,再设计练习。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使“写”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和“写”两条线,实现有效“随文练笔”。
三、学以致用 扎实练笔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需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须去探寻。因此,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还能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师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把握重点,聚焦难点,提升教学能力。
由于有了课文的范本,加上呼应于课堂教学的作前指导,书信效果良好: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书信的格式,并声情并茂地写出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表达了對老师的感谢。很多同学把我平时都没有感觉到的、没有记住的细节,都写出来了。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被点燃、激活。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媒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学以致用作为自己的教学追求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升,朗读能力如是,写作能力亦是。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提升的是语言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