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
水产养殖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虽然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及经济效益,但对水环境却造成了较大的污染。为此,有必要加强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的处理,明确水污染的危害,并采用合理的处理技术,提高水环境质量,促进水产养殖行业的持续进步。
1、水产养殖废水的危害
(1)水产品生产的影响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废水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劣质饲养材料或化学产品的应用造成的,如消毒剂、病害预防药剂等。这些饲料或药剂是直接投放在水中的,且未经过有效处理,分解后产生的有害物质不断堆积在水体中,影响水质质量,导致废水的产生。废水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给水环境带来较大污染。如果被生物食用,则废水中的金属及有毒物质会附着在生物中,随着食物链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后果。
(2)生态环境的影响
现今的水产养殖大多采用集约化养殖方式,水产品的养殖密度相对较高,而水生生物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尿液和粪便,这些杂质如不能得到及时清理,长时间堆积在水体中,会产生大量的氮、氨、生化需氧量,导致氮、磷等有机污染物的增多,影响水体质量。另外,如果将这类污染水体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氮、磷有机污染物会与环境发生反应,引起细菌、微生物的加剧生长,破坏水体结构,出现水体富氧化现象,降低水质质量,进而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2、水产养殖废水污染危害处理技术
(1)物理处理技术
对水产养殖废水实施处理的物理处理技术有两种:一是过滤法,二是泡沫分离法。前者是使用过滤器或有吸附功能的物质,对水产养殖废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质进行及时剔除或过滤的一种方式。利用设备或材料的吸附功能,可将废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吸附在材料上,使其脱离水体,达到废水净化处理的目的。后者则是在空气注入后,让水体中的活性物质有效吸附在气泡上,并上升到水体表面,通过对气泡的清理来实现污染物质与水体的分离,达到净化处理的目的。
(2)化学处理技术
目前,最常使用的化学处理技术以臭氧氧化法和絮凝法这两种为主。其中臭氧氧化法是当前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废水处理技术。臭氧氧化法中主要是应用氧化能力较强的羟基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分离降解的一种方式。该方法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不同类型的研究试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例如,曾有学者对不同浓度臭氧在水循环养殖系统中对生物膜活性的影响实行研究,并表明臭氧浓雾与养殖系统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所以為了保证水养殖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应将氧化还原反应控制在400毫伏以下。另还有学者对臭氧消毒杀菌技术在工业生产养殖中的作用展开过研究,研究表明该技术在工业水产养殖中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成本过高,所以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
絮凝法则是通过絮凝剂的添加,剔除悬浮物的一种方式,大多被应用在生活污水处理中。将其应用在水产养殖中,需要注意絮凝剂的投放量,以免因絮凝剂残留所产生的毒性影响水体质量,降低水生生物的存活率。在絮凝剂使用效果的研究中表明,利用自制酸改性蒙脱石絮凝剂和改性蛭石实施养殖废水处理时,能够有效剔除废水中含有的磷、悬浮固体、氮及化学需氧量,并减轻废水的浊度,加强净化处理效果,但是过量的絮凝剂残留在水体中,会使一些毒性物质堆积,降低处理效果,所以需要对絮凝剂投放量予以合理把控。
(3)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分为三种,活性污泥处理法、生物膜处理法和生态处理法,这些处理技术的应用不仅满足了生态环保理念的要求,也加强了废水处理效果,不会造成较大的资金成本损耗,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其中,活性污泥处理法是在废水中增加空气注入量,为好氧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待其形成污泥絮状物后,利用自身的吸附作用和氧化能力,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实施处理。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增强污泥脱水性,降低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含量。
生物膜处理法是利用生物滤器处理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的一种方式。不过在实践研究中发现,正渗透生物器虽能够将废水中含有的磷元素有效剔除,但需要合理控制其停留时间,如果时间过长,不仅无法达到剔除效果,还会导致氨氮等元素的增多,加重环境污染。生态处理法一般被应用在人工湿地或生态悬浮床等区域内,主要是利用植物自身作用实施废水中污染物处理的一种方式。在实践研究中,有学者将沉水植物和生态浮床结合起来,用以处理虾塘废水污染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且发现这两种结合方式对于剔除虾塘废水中含有的总氮、总磷及化学需氧量有着显著效果。
总之,为了推动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高水产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加强水产养殖中废水污染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相关人员需根据养殖产品,以及废水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合理选择废水处理技术,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从而促进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落实。
(作者单位:100083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