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本文以河南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熵权法对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以期为改善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一是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出单核突出、低值环绕的空间格局;二是生活设施、卫生环境、居住条件、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质量皆有北高南低的趋势;三是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高值聚集于以郑州市为核心的豫中地区,低值聚集于豫东、豫南地区。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熵权法;空间分异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加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在此进程中,农村因饱受城市元素的侵扰,使得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空间聚落无序发展,生态景观破坏以及传统文化衰落等现象日益明显,俨然成为农村发展的短板。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目的在于破除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目标。由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
对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国外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希腊城市规划学家萨蒂亚斯提出的人类聚居学。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城市,且大量研究都把包括城市、农村在内的人类居住区视为一个整体。相比而言,直接针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文献较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间分布、土地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国内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成绩斐然。自20世纪90年代吴良镛院士提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以来,我国的人居环境研究已由“城市主义”倾向的中观尺度,逐步延伸至乡村、村落等地区的微观尺度,研究领域也由最初的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扩展至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农村人居环境的演化机理、聚居模式、质量评价、空间分异、及差异化对策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实用的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尽管硕果累累,但国内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方面仍缺乏一套统一的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就行政地理尺度而言,省级地理尺度的研究局限于个别省份或地区,缺少对中部省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以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而中部省份涵盖了大量农村地区,其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基于此,本文选取河南省17个地级市(济源市数据缺失)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借助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熵权法对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最后,针对现有短板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参考。
1 指标体系、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指标体系构建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区域内农户生产生活所需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根据吴良镛院士的观点,人居环境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居住以及支撑五大系统。因此,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应该至少考虑到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卫生环境状况、农户居住条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承载农村区域内农户生产生活所需物质与非物质总和的双重环境。本文从农村人居环境的定义出发,并参照以往的研究成果,遵循数据的科学性、可获取性等原则,选取生活设施、卫生环境、居住条件、经济发展、公共服务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来构建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體系(如表1)。
1.2 数据来源
本文各指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局及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汇编的《201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2017年河南调查年鉴》以及2016年河南省第三次农业普查公报。空间分析单元包括河南省17个地级市(济源市数据缺失),行政边界数据来源于河南省地图集扫描后的矢量化地图。
1.3 研究方法
熵权法。本文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计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值。具体步骤如下:
利用极差标准化后数据构建标准化评价矩阵:
(1)
计算信息熵ej:
(2)
其中,
计算指标权重wj:
(3)
计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值S:
(4)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总体空间分异特征
利用上述(1)~(4)公式,计算出河南省各地级市农村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值以及生活设施、卫生环境、居住条件、经济发展以及公共服务5个一级指标的质量值。
从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值来看,整体质量偏低,17个研究区域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平均值为0.4372。较高质量以上区域共7个,占17个研究区域的41.2%。进一步看,高质量地区只有郑州市(0.8402),且排名第一的郑州市(0.8402)与排名第二的焦作市(0.6084)相差较大,单核突出明显。在较低质量以下的10个研究区域中,南阳市、三门峡市、商丘市、周口市4个区域处在最低水平,占17个研究区域的23.5%。另外,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最高的地区郑州市(0.8402)与质量最低的地区周口市(0.2316)差异较大。
从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来看,人居环境呈现出单核突出、低值环绕的特征。较高质量以上区域集中于以郑州市为核心的豫中地区,包括郑州市、焦作市、洛阳市、漯河市、新乡市、安阳市、许昌市,其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值在0.4772~0.8402之间,形成了以郑州市为核心的农村人居环境高质量群。较低质量以下区域环绕分布于豫中地区,其中,豫东地区的周口市、商丘市,豫西及豫西南的三门峡市、南阳市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人居环境相对落后,其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值在0.2316~0.3122之间,分布于河南省与邻省交界地带。
2.2 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各分指标空间分异特征
(1)生活设施分异。河南省农村生活设施质量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南北差异明显,生活设施质量的平均值为0.6021。高质量区域集中于豫中、豫北地区,如新乡市、郑州市、安阳市、焦作市等7个地区,区域内生活设施平均值为0.8323。该区域农村地区普遍具有较完善的生产生活用电保障,基本实现不间断自来水供给,并得益于村庄硬化亮化工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交通网络;村内道路普遍实现硬化,生活设施基本完备。较高质量区域包括洛阳市、许昌市、平顶山市。由于毗邻郑州市,享受到便利的交通以及政策支持,供水供电都有保障,生活设施较为完备。较低质量及低质量区域主要分布在豫西、豫东及豫南,如信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占据研究区域的41.2%,但该区域生活设施质量均值仅为0.3561。该区域有大量农村地区处于山区,且村庄相对分散,导致公共交通情况不好,饮用水净化处理工作不足,村庄亮化工程进展缓慢,生活设施质量较差。
(2)卫生条件分异。河南省农村卫生条件质量呈现出中西高、东部低的特征,总体质量较低且差异巨大,均值为0.3499。高质量区域仅有郑州市一处,其卫生条件质量为0.9769,远高于总体均值。郑州市周边地区如新乡市、焦作市、洛阳市以及南部的信阳市为较高质量区,其农村区域得益于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卫生厕所改造以及农田景观保护开展较早,因此整体卫生条件质量有所改善。较低质量区以及低质量区域共12个,占据研究区域的70.6%,该区域总体均值为0.2493。特别是豫东、豫北的低质量区域如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鹤壁市,总体均值仅为0.1211。区域内部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重不足10%,完成厕所改造的行政村比重不足30%,有畜禽集中养殖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比重不足5%。总体而言,河南省在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严重不足,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内容。
(3)居住条件分异。河南省农村居住条件质量总体差异不大,基本实现了农村人口住有所居。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居住条件质量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总体均值为0.5682。高质量区域为郑州市、开封市所在的豫中地区,此区域经济发展较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79万元,农户生活水平较高,人均住房面积相比其他地区要大且92.2%都为混合结构住房。较高质量区域环绕豫中地区分布,受豫中地区的经济辐射影响,此区域居住条件质量较高,虽然不及高质量区域,但人均居住面积以及拥有住房数量可以满足农户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较低质量区域分布在豫西、豫南及豫北地区,这些地区的住房建筑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人均拥有住房面积为40.5平方米。低质量区域只有濮阳市一地,此区域人均拥有住房面积仅为36.0平方米,远低于总体均值44.3平方米;且44.1%的住房结构达不到砖混或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条件较差,制约了总体住房条件质量。
(4)经济发展分异。河南省经济发展分异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总体分异特征类似,北高南低,核心突出,低值环绕,差异显著。整体质量偏低,均值为0.3502。其中,高质量区域仅有郑州市一地。作为河南省的省会,郑州资源禀赋,具有绝对优势;农村人均生产总值,农民纯收入都远高于其他地区。较高质量区为临近郑州市的焦作市、许昌市、漯河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与中原城市群地区基本吻合,这些地区距离郑州市较近,交通便利,工业门类齐全,在城市群带动发展影响下,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为领先。较低质量区域主要分布在豫北、豫西及豫西南地区,这些地区有较好的工农业基础,又有煤炭油气等资源支持,但经济转型困难,总体发展较为缓慢。低质量区域主要是豫东、豫南地区的商丘市、周口市以及信阳市,这些地区主要是农业生产区,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00元,消费结构有待升级。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受经济影响巨大,统筹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任务不容忽视。
(5)公共服务分异。河南省公共服务质量均值为0.4594,区域间差异较大,最高值洛阳与最低值周口差异为0.4909。豫中地区及豫北地区相对较高,豫西、豫西南及豫东相对较低。高质量及较高质量区域如郑州市、洛阳市、漯河市、安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焦作市,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以及养老方面均发展良好。幼儿园、托儿所等学前教育可以在行政村范围普及,乡镇小学普及率已达100%,文化站、体育站等数量较多,便民设施齐全。低质量及较低质量区域如平顶山市、南阳市、鹤壁市、开封市、周口市在文化站、体育健身场所以及养老机构数量方面暴露出严重不足。综合而言,河南省在农村教育以及医疗卫生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同地区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体育、养老以及各种便民服务。因此,除了教育、医疗外,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也有赖于文体、养老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且区域间差异显著,呈现出单核突出、低值环绕的空间格局。同时,河南省生活设施、卫生环境、居住条件、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质量皆有北高南低的趋势,高值区域集中于以郑州市为核心的豫中地区,低值区域环绕高值区域分布。区域内部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高值聚集区与农村人居环境高质量区域基本吻合,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豫东、豫南地区。
河南省不同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对于不同地区应当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高质量区域在经济、居住、卫生质量方面已居于领先地位,但生活设施、公共服务质量是其短板,应当在地区亮化绿化硬化工程方面多下功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把教育、医疗及养老服务水平推向新的高度,扩大区域经济辐射范围,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较高质量区域的生活设施、公共服务相对完备,但其短板主要在于经濟水平较低。该区域由于临近郑州市,故可积极利用郑州市的经济区位条件,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利用内部交通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较低质量区域的物质与非物质环境均处于一般化水平,且区域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较低质量区域分布在较高质量向低质量区域过渡的地带,难以直接享受高质量区域的区位资源,当因地制宜,把重点放在保障农户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环境上;积极改造厕所,处理垃圾、污水,改善生存环境,引导农户参与并建立起卫生环境方面的长效管护机制。另外,要加快农房改造,不断改善居住条件。低质量区域由于传统工业、农业发展滞后以及山地地形等自然条件阻碍,在生活设施、卫生环境、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各方面均显示出巨大劣势。故可优先鼓励经济发展,培育当地特色产业与绿色生态农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便利条件,加快发展当地旅游业及其相关附属产业,通过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来带动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05):70-74.
[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于法稳.新时代农村绿色发展的对策思考[J].环境保护,2018,46(10):19-24.
[4] 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理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09):130-136.
[5] 唐宁,王成.重庆县域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J].水土保持研究,2018,25(02):315-321.
[6] 刘泉,陈宇.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标准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1):30-36.
作者简介:王昊(1992—),男,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