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古筝教学的兴趣培养方法探索

2019-11-23 00:08俞越
大观 2019年9期
关键词:古筝教学儿童

俞越

摘 要: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普及,在素质教育备受关注的今天,对古筝教学的研究已成为热门话题,其中儿童的古筝教育也深受重视。结合儿童心理、生理等方面调查研究,走访当前教育市场,文章尝试探索儿童古筝兴趣培养的一般规律与方法,并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儿童;古筝教学;艺术氛围

古筝是中国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民族乐器,以饱满古朴的音色吸引着众多音乐爱好者,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乐器。儿童在学筝热潮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对于这些六岁以上不满十四岁的孩子,由于其生理及认知程度的特殊性,在古筝的教学上也要施以特殊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其基础是生活的需要,兴趣是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的结果,由于大脑皮层有着较高的兴奋性,对于外界的刺激感受就比较强而迅速。”[1]儿童最初的兴趣属于好奇,并不稳定,随着练琴的不断进步,从好奇逐渐变为比较专一而稳定的乐趣,能够把辛苦的古筝学习过程视为乐事。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为志趣,会对古筝学习有目标、有抱负,练琴会更加专心。在古筝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完成儿童由好奇向兴趣的转变。

一、环境支持

兴趣的发展与人的认知理念关系紧密。有关音乐兴趣的形成,每个人的情况各有差异,创造一个有利的音乐环境及良好的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兴趣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艺术氛围,二是良好的竞争氛围。

(一)良好的艺术氛围

走访调查发现,现在大部分古筝教学过程都采用孤立的“一对一”形式,但音乐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艺术本质是体现人的社会性这一规律, 而人的社会性是在倾听自己及他人的演奏、在与他人的合作演奏、在他人的倾听中得以实现的。”[2]要改变这种封闭性的学习方法,就要求学生多听和自己同阶段儿童的演奏,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例如教师可多举办师生音乐会,让儿童参与其中,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积极的艺术氛围,既增加了他们的上进心,又让他们有机会交到音乐方面的良师益友。调查也显示,几乎每个艺术中心都会每年举办1~2次汇报音乐会,并邀请学生家长作为观众,结果收效显著。90%的家长和儿童支持并参与其中,并有家长表示音乐会期间,儿童练琴激情高涨,练琴时间明显延长。

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也体现在练琴环境的装修、格局上,琴行提供、陈设各项乐器,走廊展示往期的活动汇报成果及照片,琴房不同乐器的练琴状况等环境因素,都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从而促进儿童形成积极的心态。

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不局限于单纯教授古筝技巧的学习,乐理知识、乐感的培养、唱谱和歌唱的技巧不能避之不谈,明确儿童学乐器的目的是学习一门艺术而非技术。

(二)良好的竞争氛围

由于儿童的个体差异性,相同的时间内,因理解能力的强弱或练琴的到位与否,孩子对古筝技法的掌握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进步较快,有的相对迟缓。教师可通过使用群体竞争的方法激发儿童的学习主动性。例如,一些琴行实施积分奖励制度,教师每节课根据儿童的表现给予打分,通过积分可兑换相应的奖品,分数越高礼品越丰厚;一些琴行开展“好习惯养成记”活动,即由家长每日记录儿童练琴情况发至网络社交圈,坚持相应的天数便可至琴行兑换相应的奖品,以此促进儿童坚持练琴;还有琴行会在汇报音乐会上颁发考级证书、比赛奖状等当众对儿童进行表扬。实践表明,类似活动成果都非常显著,儿童参与热情高涨,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竞争心理固然可以促进进步,但如果用之不当,亦会有消极作用,调查发现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因一次打击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教师要及时给予支持鼓励。也有的儿童会过于追求竞争,竞争成了其追求虚荣心的方法,教师要及时纠正制止。要明确运用竞争手段只是为了促进儿童兴趣发展,不能违背初衷。

二、灵活的教学方法

古筝演奏家王小平说:“古筝教师要遵循两个要求:一是教师直观的示范,学习以模仿为主。二是教师的讲课要精炼、简单、易懂。”但由于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对鲜活、动态、有声有色的歌舞等最感兴趣也最容易接受。因此,教师要在把握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及儿童教学的特殊性的基础上,采用丰富多样的上课形式诱发儿童积极性进行教学。

(一)歌唱式教学法

由于儿童对音高、节奏的把握能力较弱,可采用简单短小的儿歌进行弹唱教学,让学生通过歌唱表达自己的情感观念,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并能在歌唱过程中的吐字发音、呼吸换气中体会乐曲句读,能对节奏旋律有初步的把握。同时也可以适当调节枯燥的学习气氛,增加儿童弹奏的兴趣。

例如通过儿歌《找朋友》学习二八拍节奏和“7”的音高:反复练唱“找到一个”小节,再将歌词变为“5 ⅰ 7  6”练唱,熟悉“7”的音高。教师和儿童共同拍手唱出这首歌,将拍手规律地一开一合两个动作分解为二个八分音符时值,从而理解二八拍子的含义。

这样的练习方法,不仅能让他们记忆深刻,且对学生听音记谱训练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游戏式教学法

游戏与工作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游戏能使人直接从活动中获得快乐。6岁前的儿童尚未能很好地发展意志品质,不能明确自己的行动意义,若某项活动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便很难使他们继续该活动,因此要善于运用儿童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性,有目的地运用游戏式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无需迫使儿童认为他们有义务去做某项活动,其次,让儿童能直接从活动中获得快乐。

例如,由于儿童左右手的協调性欠佳,在古筝左右手配合练习的曲目中,教师利用“找朋友”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学。即由教师唱出右手某一小节,要求学生尽快地找到与该小节相对应的左手部分。再比如集体课弹奏乐曲《卖报歌》时,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弹奏乐曲,另一组扮演卖报的小行家边唱歌边舞蹈,这样不仅在游戏中加深了学生对乐谱的印象,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皮亚杰在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中阐明了儿童认识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育要按照儿童的认知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教法。古筝教学过程中,由于儿童存在年龄、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学必须采取灵活的方式。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不宜过分死板,将自己的弹奏方法以一个具体格式强加给学生。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要“重模仿、轻讲解”。年龄越小的儿童越能对唱、跳、舞等愉快的学习方式产生兴趣,年龄偏大的儿童则可相应减少。

例如,在教授筝曲《梅花三弄》时,对于6~9岁的儿童多用模仿法、游戏法,课堂的重点是强调古筝基本技法泛音和颤音的掌握。而10~14岁儿童,对抽象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多采用情境教学法,将课堂重难点拓展至理解梅花清远幽静的主旨意境,以及三次反复主旨的曲式结构。如此,遵循每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重难点的,能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

三、家庭环境的辅助

笔者针对家校互动问题走访调查了60名学琴儿童,结果显示,70%的家长会督促儿童练琴,这其中20%的家长会积极与老师进行交流,这部分儿童学琴进度普遍较快,30%家长表示没有过多时间关注孩子,这部分儿童中仅有5%学琴进度可以正常进行。以上结果不难看出,家长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在儿童学琴兴趣培养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庭的积极作用

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会对儿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儿童的年龄尚小,理解能力和自制力欠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家长要与教师交换意见,及时反馈儿童学习状态,督促保证儿童的练琴时间、内容和方法,讲求效率。辅导儿童练琴时,以鼓励为主,建议为辅,不可盲目批评。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练琴环境和愉快的练琴气氛,提高儿童学琴的興趣。

(二)家庭的消极作用

调查发现,部分家庭会出现教育目的具有功利性、教育内容有偏差、教育目的不明确等问题[3],过于追求乐曲等级、证书,忽视了音乐对儿童的人格培养与内化作用。学琴的受众虽然是儿童,为儿童学习行为买单的主体却是家长。而部分家长由于对孩子学习阶段的认知规律不够了解,盲目选择名曲、大曲子让孩子进行联系,这种把自己的意志强行赋予儿童的行为容易使儿童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结语

音乐作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是用来支持儿童发展的。用最贴近其天性的方式引导其学习,用最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方式激发其兴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的环节。我们不仅要将目光放在弹好一首乐曲、掌握一门技巧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古筝课堂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丹丹.浅谈兴趣对声乐教学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146.

[2]陈文革.关于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的反思[J].黄河之声,2010(7):54-55.

[3]林洁怡.幼儿音乐教育中家长参与的重要性[J].艺海,2018(11):116-117.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古筝教学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探析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与有效性提升对策
探析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与有效性提升对策
探析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与有效性提升对策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论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交融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