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国企深化改革的路径突破

2019-11-23 06:53曹允钦
山东国资 2019年19期
关键词:利益国有企业改革

□ 曹允钦

首先,分享三个小故事。

故事一: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合格率为99.9%,这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每1000个跳伞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因此,军方要求厂家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厂家负责人说他们已经竭尽全力了,99.9%已是极限,除非出现奇迹。巴顿将军安排改变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结果,“奇迹”出现了,降落伞合格率达到了100%。

故事二:澳洲成为英国殖民地以后,因地广人稀尚未开发,英国政府就鼓励国民移民澳洲,但没人愿意去。英国政府想出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把罪犯送到澳洲去。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英国本土监狱人满为患的问题,坏蛋都走了,英国会变得更美好;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澳洲的劳动力匮乏问题。英国政府雇用私人船只运送犯人,按照装船的人数付费,多运多赚。很快政府就发现罪犯的死亡率非常之高,平均超过了10%,最严重的一艘船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37%。政府官员绞尽脑汁想降低罪犯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包括派官员上船监督、限制装船数量等等,效果均不佳。最后,他们改变了游戏规则,把付款方式变换了一下:由根据上船的人数付费改为根据到岸下船的人数付费。船东只有将人活着送达澳洲,才能赚到运送费用。新政策一出炉,罪犯死亡率立竿见影降到了1%左右。后来,船东为了提高生存率,还在船上配备了医生。

故事三: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制定前一个“翻两番”战略之时,有个著名专家给中央提建议,认为中国不能提倡穿皮鞋,也不宜发展制革业。理由是当时中国有10亿人口,要是都穿皮鞋,那得杀多少头牛?专家用多种数学模型算出的结论是,把中国的牛都杀了,也不够10亿人穿皮鞋。结果如何?皮鞋早已普及,多到了严重过剩,中国的牛也比以前更多了,多到有专门提供乳制品的牛、专门提供火锅用牛肉的牛、专门提供牛绒的牛等等。

前两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顶层设计、游戏规则至关重要,四两拨千斤。众所周知,三流的企业出产品,二流的企业出技术,一流的企业出标准。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游戏规则。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痛斥中国股市连赌场都不如,其实说到底就是股市的游戏规则、顶层设计问题。中国股市牛短熊长,成为投资者的伤心地,也就不足为奇。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市场经济”的力量。是谁创造出这个按照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人们无论如何也算不出来的奇迹呢?是市场,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活力、魅力、魔力和创造力。

国企改革是个世界性、世纪性难题

国企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密不可分,归根结底是一个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过去100多年历史中,全世界几乎在所有体制背景下进行了诸多尝试。

19世纪后期,欧洲兴起的空想社会主义,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英国的欧文。所谓“空想社会主义”,并不是坐在会议室里开会议论。他们筹集资金大量购置土地、兴建工厂,进行过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在工厂中实行劳动者平均占有生产资料、按劳分配等。但很快他们就失败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设计的经济制度不能保证效率,美好理想不符合客观规律。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大量兴建集体农庄、国有企业,长期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众所周知,这些尝试最终以苏联的解体而告终。

中国革命胜利后,“一大二公”及沿袭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也吃尽了苦头,各类物资极度短缺,生活水平低下。

20世纪60年代,一大批在民族解放运动中获得民族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在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体制下,对公有、国有企业也进行了诸多尝试和实践。

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意大利等,都曾出现过“国有化”浪潮。

所有尝试都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失败的原因林林总总、各不相同,但都指向了一个关键问题——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深化国企改革必须直面挑战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积累起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我们距离“两个一百年”目标、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来没有如此之近。面对历史性的机遇,国有企业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直面挑战,全面深化改革,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从世界格局和地缘政治看

一是中国崛起与美国独大之间的矛盾冲突日趋激烈。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伴随国力的不断增强,对美国的世界老大地位形成了冲击。于是,南海仲裁案、钓鱼岛危机、朝核危机、萨德、贸易战等都来了。亚太再平衡成为美国的战略优先选项。二是当今的世界依然很不太平。中东战事不断、乌克兰危机、恐怖袭击等都是例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

国企的改革发展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这是客观要求,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没有国企的强大,中国的强大一定会底气不足。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弱国无外交,强企有地位。世界500强前几十位的企业家,各国都给予极高的外交礼遇。

从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看

一是中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二是挑战前所未有。

挑战之一:潜在的通胀压力。四大成本强势拉高,导致潜在通胀压力巨大。劳动力、工资成本升高。人口红利在下降,人工工资、价格、社会保障及福利在提高,老龄化提前到来,“未富先老”带来一系列问题。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能源、原材料等价格大幅度上升。环境成本大幅度上升。经历了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之后,环境的刚性约束越来越大。技术进步的成本也在上升。四个方面的上升影响,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潜在通胀风险巨大。

通胀的根源是投入产出结构失衡,应对之策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三去一降一补”。全面深化改革,立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以往的主要依靠要素大量投入、规模扩张带动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带动增长。否则成本消化不掉,它就进入价格,价格高了产品没有竞争力;高价格推高社会成本形成通货膨胀,影响百姓生活,威胁社会稳定。成本高、价格高,在国际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就是空话,经济就会出现严重衰退。中央确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另一侧面说明这五个方面是我们的短板、瓶颈,创新放在首位更说明是重中之重。

挑战之二:经济下行失速风险。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及高质量发展的换挡期,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经济体量大了,没有一定速度就会失去平衡进而带来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就业问题。这也是党和政府把稳就业放在“六稳”之首的重要原因。国家层面的应对之策就是千方百计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不能出现断崖式下跌,同时精准扶贫、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提低、扩中、限高,缩小不同阶层收入差距,工业反哺农业,缩小城乡差别,加快落后地区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实现平稳转型升级。

企业面临的宏观、微观环境都发生了巨变,唯有以变应变、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才能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挑战之三:总需求疲软,带来高失业风险。投资需求疲软。过去,投资需求增长快,很重要的是发达国家往我们这里转移资本、转移技术、转移产品,因为我们的劳动力、资源、环境更便宜,有综合成本优势。现在,这些都不便宜了,发达国家也就相对放缓进入步伐。

发达经济体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拥有核心技术和新产品,而我们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有差距,有竞争力的产品不多。这时,银行拿着大把的储蓄,在市场上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找不到好项目,这就是我们现阶段遇到的资产荒。没有好项目,如果企业和银行坚持投资,那就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就会形成新的产能过剩而滋生泡沫,尤其现在我们的经济又处在下行周期,情况会更糟,所以银行大把的储蓄投不出去。企业也面临两难选择,“不投资等死,投资找死”。

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虽然收入提高了,存款增加了,储蓄扩大了,但是投资能否旺盛地增长,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国家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如何。如果自主研发和创新上不去,那是根本投不出去的,就会形成投资需求的疲软。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是这个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更应该加大研发投入、装备投入,打造核心竞争力,在转型升级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有效消费需求疲软。按理说,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应该提高,那消费为何没有预想的好,而是比较疲弱呢?根源在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就会出现两极分化,那大部分的钱就在少数人手里。这是问题的关键。

高失业风险。投资需求疲软、有效消费需求疲软加在一起,导致总需求不足,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都是结构性的矛盾突显,意味着市场低迷、购买力下降、产品滞销、企业资金循环周转困难等。长期下去,必然造成大量企业破产倒闭,进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高失业。

社会到了这个阶段,两个条件的变化,一是供给成本上升,消耗不掉,最后就会形成高通胀;二是需求发生了变化,若是适应不了,就会出现高失业。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政策,可谓非常及时。

挑战之四:深化国企改革已经走到最艰难的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普惠改革(改革开放、放开搞活、简政放权、公司制改造、股份制改造、市场化运营等等,所有群体都可以从改革中普遍受惠,获得感、认同感较强的改革阶段),已经基本完成。今后,深化国企改革绕不过去的坎,就是几乎每个人都要在不同方面、程度不等地承担改革的成本(或者叫改革的对价)。好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改革到了深水区,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从政府层面看

如果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革命,国有企业的改革就难有革命性的突破。而前两项改革的难度之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政府层面的深层次改革已经开始,如:简化审批、下放审批权限,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减税降费,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让市场无形之手发挥决定性作用等。

2015年9月13日,新华社全文刊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从8个方面分30项内容对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战略布局(顶层设计,制定了游戏规则的大纲)。同年11月4日,同样重量级的《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发布,以5个方面18项举措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其中,“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可谓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变革的一次革命。这一转变,力争实现3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顶层国有企业进行整体的公司制改造,国家层面从拥有企业转向拥有资本(股权),下一步可委托专业投资运营机构持有和运作。这样做隔离了政府与企业直接的管理关系,从体制上为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企业只有股东,没有“婆婆”。

二是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国有投资运营机构的所有权与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分离,这就解脱了国有资本与特定企业的捆绑关系。企业自主决定做强做大、国有资本追求有进有退的流动。国有资本被盘活。

三是政府在管资本不直接管企业的体制下,可以站在更超脱的位置,正确处理与市场的关系。这对政府也是一次解放。资本化、证券化将从根本上理顺长期困扰政府、市场、企业的关系,化解体制转轨中的诸多矛盾。国有资本的作用,主要通过市场而不是行政力量来实现。

从企业内部看

职工的多元化诉求和企业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诉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内生动力不足,规模大、均量低、创效能力差,负债率高、现金流低,举步维艰,因循守旧吃老本多、积极进取创新开拓不足等现象还客观存在。这些问题都要靠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来逐步解决,而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靠全面深化改革,动真碰硬的真改革。

很多老的国有企业还有诸多沉重的历史包袱,如:企业办社会、大集体、三供一业等。好在国家已经出台多项政策助力企业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让企业轻装上阵。

从技术升级进步角度看

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必将导致机器与人争饭碗的现象愈演愈烈。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文明取代了农耕文明之后,到今天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就业岗位的竞争已经变成全世界竞争最残酷、最激烈的领域。减人提效的客观要求极为迫切,而大量闲散人员、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存在,导致减人阻力巨大。

装备升级需要资金,而国有企业负债率高,经营现金流匮乏;工艺变革需要核心技术,而国有企业用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就是和国内知名民营企业相比,研发投入也有很大差距。

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常常面对这样的困惑,很多设备往往还是新的,但用其生产出的产品社会已经不接受或者说没有竞争力了。所以,从本质意义上讲,设备的技术寿命已经终结了。但在现行会计准则条件下,它的账面价值还很高,面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帽子,很难决策将其淘汰更换。这就需要加速折旧。这在国有企业往往是很难逾越的会计准则、财务管理规定,更新换代没有会计政策的变革将变得很困难。

深化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及路径

深化国企改革的目的是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不走歪路、邪路,更不能走回头路。“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不是一句空话,而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想问题、做决策。企业就是企业,无论是职业经理人的市场化选聘、董事会职权的试点,还是兼并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员工持股、薪酬分配,都必须体现出现代企业治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唯市场马首是瞻。

深化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

长期以来,“臃肿”“低效”“垄断”一直是国有企业的标签,提高效率成为改革绕不过去的坎。解决效率问题,最终要靠制度约束。要逐步建立起监督、利益制衡、激励的有机融合。激励不足是国企的短板之一。

要找到实现出资人利益最大化的方法。为股东创造利润、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中心任务。就像发展就是硬道理一样,创效就是企业发展的硬道理。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找到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方法,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目标。

现代企业制度及法人治理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会一层”(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经理层)制度安排上,其基本职能之一是防止“内部人控制”。但这远不是问题的全部,也不应该是最核心的问题。离开监管不行,只靠监管也不行。监管的成本对效率的影响显而易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企业这样一个微观经济组织中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哪些?至少应涵盖4个方面。

第一,解决企业运行的利益驱动力问题。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对时下的中国而言,理论和实践都迫切要求回答而且要清楚无误地回答:究竟谁是企业的主人?谁的利益在前?答案只能有一个,就是出资人是企业的主人,其利益是第一位的。这个答案不能有丝毫含糊,含糊了就建立不起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的难题是,谁最终代表出资人的利益。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从根本上说,不是为职工就业而办,不是为政府税赋增收而办,也不是为银行挣利息而办,而是为出资人的利益而办。企业行为的根本动机,是出资人的利益。这是市场经济微观主体之间、企业与外部社会之间打交道的基本游戏规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家都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规范。失去了这个共同的游戏规则,市场经济就无法运行。

第二,协调出资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确认出资人的利益是企业利益中的第一位利益,远远不能解决企业中的各种复杂利益矛盾。现代企业制度要立足找到解决这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和矛盾的机制与方法,比如出资人与非出资人之间、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等。

第三,建立完善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出资人与资产的支配关系经常是分离的。不一定是谁出资,谁决策、谁支配资产。如果每一个股东都参与企业决策,那就会乱成一锅粥。现代职业经理人制度,其实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委托代理关系。如果说被委托人受到的约束是一样的,那么无论委托人是马云、李嘉诚或者其他人还是政府(国资委),理论上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率应该是一样的,不会因为出资人是“政府”,这个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就一定是低下的。董事会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找到能够提高资产支配效率的人或者团队,委托他们替代出资人打理资产。管得好一定要奖励,而不能心疼或眼红,管不好就换人。如果全社会都这样做,经过不断的筛选和淘汰,最终全社会的资产就总是保持在最优秀的人手中,企业就有了持久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参与产权层面的竞争。作为微观市场主体,企业面对两个市场,一是产品市场,二是产权市场。由此而来,企业面临的竞争也是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市场的竞争,二是产权市场的竞争。这应该成为董事长和总经理权限划分的依据,股东大会和股东会选出的董事会负责产权方面的决策。而现实是,很多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大部分工作是越级干经理层的活。

可以预言,国有经济的基本存在形式将从“国有企业”向“国有资本”、国有股权渐进转变。董事会的工作重点必须转向产权、股权层面,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产证券化。

要找到更公平分担改革代价的办法。改革就是利益再分配,啃“硬骨头”阶段的改革是要付出巨大成本的。在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员工层面找到公平合理分担改革成本的办法,改革就会事半功倍。

要找到保护企业普通职工利益的办法。作为最大群体的普通职工,是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其利益最容易受到侵害。找到股东、职工都能接受的和谐共赢的分配方案,往往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常识可知,除了出资人利益,企业利益中一般还包括职工利益(薪资、福利等)、政府利益(税收)、银行利益(利息)、上下游产业链利益等。这些利益在确保出资人利益前提下,也必须得到合理兼顾,回避了他们的利益诉求,最终必然伤及出资人利益。在国有企业,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职工是不是企业的主人?很多人想不通这个问题。其实,这里偷换了概念,全社会的劳动者群体才是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共同主人,而非狭隘的本企业内部员工。

寻找国企深化改革的路径

突破口之一:突破体制机制的樊篱。不突破,就没有出路。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是革命性的变革,而不是改良。改革的必要性:国有企业依然是全社会大量优质资源的主要占有者,其利用效率实际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国企改革直接或间接涉及几乎全社会所有人的利益,能否成功,决定着社会最尖锐的若干利益矛盾能否得到协调,和谐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局面能否实现的大局。

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核心员工持股、股权激励等,构建命运、利益共同体,实现多赢共赢,是实现国企改革,破解效率低、利益分配难题的突破口。

突破口之二:直面效率低下的短板。薪资待遇是牛鼻子,各级都不能回避。深化国企改革,不能回避各层级利益。目前,省属一级企业、下属二级及三级企业人员的薪酬按层级分两类:领导班子、其他职工。领导班子薪酬一般由上一级企业确定(往往是年薪制),其他职工由本级企业在上一级企业确定的工资总额范围内考核分配。两个层面都需改革。年薪制有利有弊,考核评价体系看起来很科学,过于注重所谓的保值增值、持续增长,重短期、重增长、重绝对数,与增长质量、贡献度挂钩不够,往往是鞭打快牛,好单位压力大,差单位往往完不成指标,薪酬差距拉大,领导班子积极性不高。一矿(厂)一策就显得特别重要,是改革的正确取向。

内部分配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导向。一次分配效率优先。内部精细化考核、市场化结算,绝不能吃大锅饭。无数次实践反复证明,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问题,一定要靠体制机制的力量,坚定不移坚持正向激励为主。二次分配兼顾公平。在严格考核以市场化分配为主的前提下,为调动全员积极性,宜采取“提低、扩中、限高”的措施调节内部分配,即适当提高国有企业中收入最低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间收入水平人数,适当限制超高收入群体收入。

控员提效、以机代人,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改革的方向。持续清理“五长”人员(长旷、长病、长伤、长借、长学),严格管辅人员,精配一线人员。社会分工细化是发展趋势,专业化队伍干专业的事,工效才能不断提高。

标准化建设是国企改革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企业改革要在标准化上下足功夫。标准化不一定是最好,却是综合考量的最优化体现,是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实现安全的必由之路。

深化国企改革的未来展望

这是一个颠覆的时代,也是一个跨界的时代,更是一个共享的时代。

华为、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民营企业,代表了新经济。但是,目前中国企业在主流行业的突破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中国缺乏一批真正优秀的、类似IBM、通用电气、西门子这样超越家族控制、股权分散的B类企业,而不仅仅是依靠一批优秀的家族企业(一般称之为A类企业),或者依靠一批优秀的国有企业(一般称之为C类企业)。所有的大国崛起,B类企业皆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我们必须搁置国进民退、民进国退的争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要求,实现国民共进共赢。

未来已来。基于5G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基于IPV6协议下的几乎无限量IP地址)、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工业4.0、中国装备制造2025、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基础之上的企业,必将面临诸多革命性的变革。整个世界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期,未来国有企业发展在商业模式、组织架构、生产模式、营销模式等方面,都将发生革命性变革。

猜你喜欢
利益国有企业改革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改革创新(二)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