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存储与交换格式版式文档》(GB/T 33190-2016)于2016年10月13日由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2017年5月1日实施。标准内容涉及文件结构、基本结构、页面描述、图形、图像、文字、视频、复合对象、动作、数字签名等内容。这个标准将OFD格式确立为我国电子文件的国家标准。标准中,“开放式版式文档”译成“open fixed layout document”,缩写为OFD。目前国内学术文献也多将OFD指代为“国家版式文档格式规范”。
OFD是指“独立于软件、硬件、操作系统、输出设备的版式文档格式”。OFD格式文档是一个基于XML和压缩技术的电子文件格式。OFD采用“容器+文档”的方式描述和存储数据,这种格式将文字、图像和其它附加内容分别存放,从而保证了电子文件的安全性。OFD的推出标志着我国有了国家层面的自主版式文件格式和相关技术规范,有助于实现电子文件自主可控格式的国家战略,也有助于国内自主版式产业的发展。
此前,Adobe公司的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已广泛应用于电子出版和电子文件管理领域,PDF的子标准PDF/A也作为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格式应用于档案领域。国内一些IT企业自主开发的文档格式如方正集团阿帕比CEBX格式、中国知网的CAJ格式都是各自为战,互不兼容。国家层面,我国于2007年发布了国家标准《中文办公软件文档格式规范》(GB/T 20916-2007),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文通”UOF(Uniform Office Document Format)电子文件格式,其目的就是为了与微软的OOXML格式、OpenOffice产业联盟的ODF格式竞争,从而在电子文件领域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为后续的工作打下基础。OFD格式标准随着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存储与交换格式 版式文档》(GB/T 33190-2016)的发布而正式推出,它“规定了版式电子文件的存储与交换格式,包括文件结构、基本结构、页面描述、图形、图像、文字、视频、复合对象、动作、注释、自定义标引、扩展信息、数字签名、版本、附件等方面,适用于版式文档存储、阅读、交换和利用,是电子文件基础标准之一,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电子文件标准化工作迈进了一大步”。
版式文档是指数字环境下在版面中呈现固定原始效果的电子文档。版式文档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致性,它通过固定的规则将文字的字型和字号、文档的版面格式、图像和图表等进行固化呈现,在任何设备上阅读、打印电子文件时不受软硬件的影响,显示效果没有任何变化,是数字时代的“数字纸张”。
自国家版式文档格式规范(OFD)推出后,其应用前景广受重视。电子公文和数字档案被视作OFD格式规范的直接受益者。在电子公文领域,可将电子文件的多个元素封装在一个OFD文件中,从而契合了档案学的前端控制理论。到了数字档案层面,OFD规范有效规避了文件原始内容与批注附加内容的安全隐患。技术优势和国家层面的推广只是为OFD打下基础,而其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市场的认可。政府机关、档案部门的使用仅仅是一方面,大量IT企业能为其开发周边应用的动力才是根本。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档案机构使用PDF格式的电子文件存量很大,PDF/A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出于成本和安全考虑,将这些PDF格式的文件转换为OFD格式的文件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时间,IT厂商和政府部门是否有足够的动力从事这些工作有待观察。
在市场运作方面,微软和Adobe公司早已进行了成熟的布局,数量庞大的用户支撑和上下游产业链中IT企业的配合,使得其制定的标准容易推广,与相关软件的兼容性强。而OFD格式需要主流IT企业的支持才能有所作为,任重道远。
国家版式文档格式规范(OFD)的应用前景是机遇和挑战并存。OFD规范作为国家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的有机组成,是涉及国家信息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国家电子文件版式文档自主可控的战略需求。OFD的推广要正确处理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用户使用习惯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面临的困难。OFD可以在数字信息资源集中的部门和机构先行使用,逐步扩大使用领域和范围,以推动我国电子文件相关技术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