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声
2005年研究生毕业后,翟红刚进入北京日报集团下的《竞报》工作。部门领导觉得他学历高,知识全面,更适合当编辑。就这样,他做起了图片编辑,偶尔也客串下摄影记者。2007年,他跳槽到《新京报》摄影部,负责在中国报道摄影圈极富影响力的《目击》栏目的策划和编辑。他凭借这一时期的出色工作,获得2010年度“金镜头”年度最佳图片编辑奖。2010年后,他分別在《全球商业经典》《壹读》担任图片总监,负责杂志影像风格的统筹,以及拍摄的创意策划等。2013年,他加盟新浪网,从图片主编到图片总监,负责门户网站图片的运营,主持创建了《看见》《记忆》《新青年》《一个都不能少》等图片故事栏目,这些栏目兼顾新闻报道和摄影表达的专业性,使得新浪图片在中国摄影国内获得高度认可,在受众层面也拥有高流量的回报。在内容运营之外,翟红刚还策划了一系列的摄影活动,比如“生于街头”“你好世界”“城市之光”等摄影比赛,以及“拍照吧少年”摄影工作坊。
在摄影行业就职的15年里,翟红刚的主要工作围绕着图片编辑展开,摄影报道、杂志创意、画册出版、影展策划、网站运营、摄影活动统筹,一切与摄影后期相关的工作,都被他定义为图片编辑工作。
在翟红刚的理解中,图片编辑,就是编辑图片的人,工作对象是“图片”,工作方式是“编辑”,具体工作内容是对图片进行编辑加工,使其产生更高价值。
作为工作对象的图片,形式很多样,常见的是报纸版面上的图片、网站页面上的图集,以及摄影比赛中的图片、摄影展览上的图片、会议现场拍摄的图片、广告客户需要的图片,等等。这些图片的拍摄者可能是摄影记者、艺术摄影家、商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等。
“所有的图片都可以编辑,也需要编辑。”翟红刚说,从相机或手机导出的图片原始文件,需要经过挑选、后期处理、结合使用场景重新组合、添加文字信息等编辑工作,才能从图片素材变成摄影作品,从平淡无奇,变得意义非凡。
翟红刚认为,最能直接体现专业性的图片编辑技巧,离不开审美能力、逻辑能力和文字能力。
审美能力是其基础,也是需要大量观看和学习才能获得的。在某一个维度,你认为美的作品,等你到达更高维度时,再回头看,这些作品可能会显得泯然于众。比如有些城市景观摄影作品,看似非常唯美,但拍摄这些作品,可能需要的只是好天气,也极易被模仿。要想再突破,就需审美意识的提升。如果你能感受到摄影作品不同维度的美,在后期编选图片时,就能站在更开阔的角度去判断。
如果审美是个主观过程,那逻辑就相对理性。图片编辑工作需要比较强的逻辑能力。在错综复杂的图片素材中,找到重点,发现关联,归纳因果,再按照一定的顺序或结构来编排图片,需要细密的逻辑能力。
令很多摄影师头疼的文字工作,也需要图片编辑来完成。图片的意义,需要文字的辅助,才能确切,甚至升华。写文字,改文字,把一段只有信息点的文字,编得更有逻辑和感染力,是图片编辑的必备能力。
成为一名优秀图片编辑,首先需要懂摄影。无论你拍摄能力如何,都需要了解摄影——了解摄影的本质特征,了解摄影的具体操作,了解摄影的历史,了解一幅好的作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诞生的。最重要的是,了解什么是“好的图片”。
“摄影师是图片的生产者,图片编辑是作品的生产者。”翟红刚认为,图片编辑还需要一项重要能力,选择“合适的图片”。摄影师拍摄的图片文件,只是素材,必须结合使用场景,经过再次编辑,才能成为作品,实现其功能和价值。不同场景, “合适”的标准和要求不同,印在报纸上,还是杂志上,还是挂在展墙上?观看者是在电脑前,飞机上,还是商场里?为了讲好一个故事,分别从哪几个角度选择和组合图片,让这个故事更完整?这些都是图片编辑在选择图片之初,就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摄影师也可以直接让图片素材变成摄影作品,这一过程中,摄影师同时承担了图片编辑的工作。
图片编辑和摄影师,是摄影领域不同的专业分工,没有必然的因果关联,也不是互为前提。两者都需相互借鉴,才能让各自更出色。图片编辑不一定有摄影师经历,但必须了解摄影。同样的,摄影师也不一定要做过图片编辑,但最好有编辑思路。
图片编辑了解摄影,可以更好地判断图片的价值,知道从哪个角度去包装和传播;摄影师了解编辑业务,在拍摄过程中,就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不会浪费掉那些难得的瞬间。图片编辑在后期编辑时,可能会问摄影师:这个画面你拍了嗎?这就意味着,某个画面在叙述结构中非常重要,而摄影师却未能提供。
另外,不同类型的图片编辑工作分别需要一些专门的知识储备,比如做新闻图片编辑,需要知道一些国际时政常识,如果不知道国外领导人是谁,或者某些新闻事件的背景,就可能出错。
随着摄影的普及,尤其是手机摄影的全民化,说明性的新闻摄影,比如用图片记录突发事件的现场,可能更有赖于身处现场的网友。他们会第一时间记录,第一时间传播。从专业角度而言,需要的是机器和技术去完成图片编辑工作。但那些相对深度的,有更多主观性介入的新闻摄影,仍然需要专业的摄影师去完成。
“这对摄影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更综合的能力,不只是用图片去说明一个现场,而是要用图片去讲述一个故事,或者揭示一个现象。他们需要更强的深度思考的能力,现场采访的能力,逻辑分析的能力,文字叙述的能力,等等。”翟红刚说,
如果说在传统互联网上,还有一部分网友的上网目的是为了寻找信息或学习知识的话,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方式由“主动检索( search)”,变成“被推荐( push)”,上网目的则更多变成了自觉不自觉地消磨时间。就图片而言,被点击最多的图片是美女、宠物、搞笑等类型的碎片化图片,这也很符合消磨时间的群体兴趣趋势。
在这样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图片编辑不应把自己的工作局限在编辑层面,而要扩散到策划、运营、创意等领域。翟红刚认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图片编辑都应该把自己的工作的重心放在创意上,这尤其体现在策划阶段。
一个东西从无到有,从有到变成某种形式的存在,不同的创意,会诞生不同的结果。在纷繁的日常事件中,如何智慧而敏感地找到一个线索,变成一个选题,或者用什么方式讲述、延展、呈现一个选题,这都需要创意。
“经验是创意的基石,发散性思维是创意的动力。”翟红刚举了个例子,国家放开二胎政策,有不少摄影师去记录二孩家庭的故事,而新浪图片另辟蹊径,策划了“变老的计生干部”深度故事。这些计生干部曾经为严格执行一孩政策,得罪很多乡民,如今国家政策逐渐转向鼓励生育,变老的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曾经的政绩,如何看待如今的生育政策?新浪图片从一个巧妙的角度,去展现那些略带苦涩的回忆,让网友了解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往事。
图片编辑要注重讲故事,无论是具体操作的选题的故事性,还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包装,都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一个故事,可以虎头蛇尾的讲,也可以蛇尾虎头的讲,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的场景。在这个故事中,有人与人的关系,有事与事的矛盾,有背景知识和观点分析的交替,如何前后上下地安排这些元素,就需要把握一些讲故事的技巧。比如,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什么?是否要一开始就揭示结果?人物众多时,哪一个先出场?如何从一个人物过渡到另外一个人?
看到一盘散沙的图片,在自己手中逐渐面目清晰,变成作品,形成版面、图集,或者挂在影展的墙上,或者变成一本精美的画册,最后面向读者,甚至能收到他们的积极反馈,这是图片编辑最快乐的时刻。翟红刚说:“因为你的努力,摄影师的作品得以升华,甚至超出摄影师的预期。这大概就是图片编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