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送梧桐叶,天凉好个秋

2019-11-22 10:24
小演奏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三候秋分霜降

秋天最是迷人,天高云淡,梧桐叶黄。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将秋描绘得雍雅而高贵、华丽而端庄、娉婷而峥嵘。温庭筠作词《更漏子·玉炉香》:“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世间的很多事都犹如这季节一般,慢慢热或者渐渐凉,等到惊觉,世人才感叹:岁月总无情,寂寞梧桐,点滴到天明。可梧桐任凭雨打风吹,岁月流长,它只随四季更替,起风时道一声:“天凉好个秋!”

立秋: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立秋至,凉风起,即便暑气未消,秋依然会如约而至。立秋是一年中最富有诗情的季节,酷暑已尽,人人喜凉;未及深秋,不必生悲。绿意将褪未褪,草木将黄未黄,阳光也最宜人。怪不得刘禹锡高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凉风有信,一叶知秋。”梧桐对凉意最为敏感,立秋一到便开始落叶,正所谓“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相传宋朝时,到了立秋这天,太史官一大早就会守在宫殿外,紧盯着院子里的梧桐树。一阵风来,一片梧桐叶离开枝头,太史官立即高声喊道:“秋来了!”一人接着一人报,秋来之声便传遍天下。

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说的是此时节北风吹走盛夏酷暑里的热风,带给人们一丝凉意;二候白露降,此时因昼夜温差变大,清晨有雾气产生,植物的叶片上已挂上晶莹的小露珠;三候寒蝉鸣,寒蝉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感阴而鸣,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就快过去了,正如诗云:“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立秋后,白天仍然很热,故有“秋老虎”之说。人们随即总结出“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认为若立秋当天无雨,那之后的二十四天都会很热;若当天下雨则是顺秋,天气会越来越凉爽。“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伏虎降温的最大法宝就是下雨,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就会随之下降,因此又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

人在盛夏时往往食欲不佳,饭食清淡简单,但是立秋的凉风一起,人们又会胃口大开,便要补回些斤两,顺便为冬天储存能量,人们称之为“贴秋膘”。作家汪曾祺就曾写过立秋吃烤肉,将羊肉切成薄片,大火烤着,一屋子人一边大口吃肉一边喝着白酒,满屋子的烤肉香。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朝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习俗。

人们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收时除了收谷物蔬果,我们还得收回在夏天里疯长膨胀的心,做回一个从容坦荡、寂静欢喜的人,这样才能在渐渐清凉的岁月里安享简单,如同立秋里的一片叶、一阵风,没有什么能打乱它们缓缓而至的节奏。简单亦是最极致的丰富,是平凡之处有清欢,喜怒哀乐亦安然。

(夜未眠)

处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前后,在我国南方或许尚有秋老虎的余威肆虐,但北方已是浓云变淡,天高气爽。诗人曰:“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处暑是休止符,也是夏与秋的转弯处,转个弯,笑看夏日落幕,静待层林尽染,尽观漫山红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的这首《马诗》将处暑的凉爽描绘得淋漓尽致:秋風起,我什么时候也骑一匹快马驰骋在白茫茫的沙漠上,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处暑三候,一候鹰乃祭鸟,说的是此时节老鹰因感知秋的肃气而开始狩猎,并将猎物陈列,如同祭祀,古人称之为“义举”;二候天地始肃,处暑节气后五日天地万物开始凋零,金秋肃杀之气渐起,古人常在此时节处决犯人,谓之“秋决”;三候禾乃登,此时节也是收获的季节,作物成熟,五谷丰登。

处暑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民间有庆中元、普渡布施的民俗活动,俗称“七月半”或“中元节”,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要活动时段。旧时,民间从农历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道:“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可托生。”灯象征着指引,也象征着希望。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中元节这天傍晚,人们拿着做好的荷叶船,写上祖先亲人的名字,再添上几句祝福与期待的话,然后点燃船上的小灯轻轻放在河面上。河水汩汩,小船载着人们的思念与希望,伴着灯火漂向远方……感恩与追思是处暑的精神。

处暑之后,暑气消退,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民谚有云:“七月八月看巧云。”这时节天空明净,秋云飘逸,再也没有夏日天际间成团翻滚、挟风裹雨而来的大片密云。高远的天空中,只有形状各异、疏散舒卷、纤巧轻盈的巧云,令人浮想联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光清浅,秋水澄澈,水天一色让人情动于中。

城乡间国槐花正香,红绿相间的石榴树上还挂着尚未落尽的残花,棚架下的紫葡萄和青葫芦无比诱人,房前屋后的蜀葵开得正艳,竞相盛放的木槿则是这时节最烂漫的风景。蟋蟀、蝈蝈、蚂蚱、萤火虫……秋虫集会,尽情歌唱,生活也充满了意趣。

秋游后人们食欲倍增,吃什么好呢?鸭子是首选,民间有“无鸭不过秋”的说法,秋鸭肥美,味甘性凉,可除秋燥,鸭子的做法也是五花八门,南京盐水鸭、北京烤鸭、上海八宝鸭、福建姜母鸭……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

处暑止住了夏的脚步,一切从炎热过渡到清凉,从热烈趋向平静。一片落叶看似载着死,其实承着生,而生命的过渡就是苏东坡跌至黄州无路可走,索性转个弯所迎来的通透。

(醉清风)

白露: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

白露无疑是一年中最具诗意的节气,它的诗意浸在骨子里,连名字都那么动人。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前后,天地间阴气上升扩散,天气渐渐转凉,清晨的露水日益加重,在草叶上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毛茸茸的小水滴,在阳光下闪耀着晶莹的光,故得美名“白露”。

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此时节大雁南飞避寒;二候玄鸟归,玄鸟即燕子,为北方之鸟,燕子在此时节北飞归巢;三候群鸟养羞,“羞”即“馐”,此时节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准备过冬。

“白露暑气灭,一夜冷一夜。”白露是仲秋的开始,此时荻花在田野里随风飘摇,木芙蓉花团锦簇,秋海棠一片嫣红,“一丛浅淡一丛浓”,还有紫茉莉、鸡冠花、雁来红……谁说秋天只有萧瑟?它分明有着不一样的生机盎然。由于天冷,蚊子也不再活跃,所以民间有“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的说法。

谚语云:“处暑高粱白露谷。”在江苏、浙江一带,每年白露一到,家家户户皆会用糯米、高粱等酿五谷酒,用以待客。“窖藏五谷酒,接续白露茶。”茶树经过夏天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能久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的甘醇清香,尤其受到老茶客的喜歡。此时,家中存放的春茶已经消耗殆尽,白露茶正好接上。

《红楼梦》第八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宝玉吃了半碗茶,忽又想起早起的茶来,问茜雪道:“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子怎么又沏了这个来?”后来,茜雪因这枫露茶被赶了出去。古人云:“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所谓“秋白露”就是白露节气前后枫叶红时所采的秋茶,故《红楼梦》中将白露茶称为“枫露茶”。

旧时,喝茶讲究的人家会在白露时节早早起来,用瓷盘收集花草上的露水煎茶。《红楼梦》中的妙玉用梅花上的雪来煎茶,而更讲究的茶客则用露水煮茶,因为比起落雪,日出即逝的晨露更难采集,所以也更为珍贵。

这个拥有诗情画意名字的节气赋予了文人墨客太多灵感。王勃有诗云:“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任翻有诗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白居易有诗云:“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写白露最有名的当数杜甫,他有一首作于秦州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战乱频发,民不聊生,身处边地,月夜只闻戍鼓雁声,到处一派冷落寂寥的悲凉景象,白露之夜,抬头望月,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感更加强烈,兄弟离散,天各一方,诗人想到几个弟弟正在战乱之地颠沛流离,生死茫茫,平常寄信问讯尚且收不到,更何况是在兵荒马乱之时,于是怀念忧虑之情越发浓重。

李白说:“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相思是秋日里的片片黄叶,黄叶落不尽,相思亦迢迢不尽,于是相思泪化为白露打湿了门外的青苔。“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白露至,秋已重,请君多添衣。

(白玉兰)

秋分:云销雨霁秋色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有诗云:“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在诗人李朴的眼中,似乎是中秋满月将秋色平分,实际上真正平分秋色的是秋分。

《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时,三秋已过半,不仅时临中秋,而且金风送爽,菊黄蟹肥,丹桂正飘香,山间柿子一夜成熟,院中石榴籽粒饱满。“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人们此时的心境大概正如旷野里的一棵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一半沉浸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因阳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始盛,故而不再打雷;二候蛰虫坯户,秋分时节天气变冷,蛰虫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封住洞口防寒;三候水始涸,此时雨量开始减少,天气干燥,河湖水量变少,沼泽干涸。

古人认为行云布雨的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于是云和雨在秋分时节迅速减少。此时,秋毫可明察,秋水能望穿,长空万里,灵动的白云高洁淡远,全无沉闷压抑之感。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秋分时节,天与地都在做减法,开始变得简约静谧,五彩斑斓的秋随即开始黯然失色,色调单一、沉重内敛的冬也就不远了。

秋分亦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节气,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正当时。去年,人们在秋分日迎来了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祖国各地处处铺开秋收画卷,这是对二十四节气这一古人智慧结晶的致敬与传承。

碧云天,黄叶地,如此舒适宜人的秋一年只有一次,人们自然不会错过。很多地方有秋分日竖蛋的习俗,也有很多人在这一天“忙趁秋风放纸鸢”,民间还有挨家挨户送秋牛图的习俗。秋牛图是用黄纸或红纸印上农夫耕田的图案和二十四节气,送秋牛图的人往往都是善言唱者,他们一边说着秋耕吉祥话,一边将秋牛图送到家中主人的手上,一直说到主人高兴地给钱为止。其言辞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押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则被称为“秋官”。

在岭南地区有秋分时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人们称之为“秋碧蒿”。每年秋分日,全村人都会去田野间采摘嫩绿的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肉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人们设置香案,摆上瓜果和月饼,对月祭拜,向月神许下愿望。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别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而民间的祭月习俗也因地区不同而仪式各异。

由于每年秋分日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都不同,当晚也不一定能碰上圆月,而祭月无月又大煞风景,所以后来人们便将祭月节由原来的秋分日调到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

有人说秋分意味着分离,此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世间所有的别离都会有久别重逢的一天,秋分的另一半恰恰是指向了团圆,那是中秋夜的一轮满月,是万家团圆的和美景象。

(四季果)

寒露:雾结烟愁寒色浓,红叶一片寄相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节气后,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集天地之精气的露珠冰冷而将凝结,透出微微寒光,正所谓“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古人善于通过一滴露珠的变化感知天地变化,白露才刚“露凝而白”,寒露就将“凝结为霜”。露寒而冷,繁华不再,此时节我国北方一派深秋景象,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东北和西北地区四野萧瑟,时见早霜,即将或已经进入初冬,正如俗话所言:“吃了寒露饭,不见单衣汉。”

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此时最后一批鸿雁大举南迁,因已有先至者为主,故后至者为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秋深天寒,雀鸟都不见了,海边却突然出现很多壳纹及颜色与雀鸟非常相似的蛤蜊,古人不解,以为是雀入大水变成了蛤蜊;三候菊有黄华,说的是此时菊花已遍地开放。

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层林尽染,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菊花盛放,看树梢挂着红灯笼似的柿子,你会发现此时尽管夏日的火热归于清冷,雨季的喧闹归于寂静,但天地从未陷入悲伤,故而刘禹锡吟诵道:“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紅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寒露越往下坠,人越要往高处走。“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唯有登高怀远,感知天地广阔,方能消解心中悲愁,从容应对生死荣枯。寒露时节又恰逢重阳节,登高成为重要习俗,因“高”与“糕”谐音,故登高时还要吃花糕,寓意“步步高升”。从楚昭王“绝地天通”之问确定秋祭重阳的时间,到楚人屈原第一次以“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提出代指“天有九重”的“重阳”二字;从《山海经》中人神以高山与巨木为天梯相通,到先秦时期的火神崇拜;从《离骚》中“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对茱萸的记载,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对菊的描述,围绕寒露的种种上古习俗融汇在一起,缔造了重阳这个重要的节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寒露时节,菊花皆已盛开,为除秋燥,很多地方有饮菊花酒的习俗,后来这一习俗也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

如画的大地图景在露水凝重的寒露节气里盛装登场,将时令点缀得妩媚动人,光阴也因此变得缱绻。寒露前后枫叶红,古人喜欢踏秋赏枫,更喜欢红叶做火煮清酒。那年秋,正好枫林尽染,漫山丹桂飘香,白居易邀挚友王十八一同到林间欣赏红叶,二人又喜欢饮酒,于是在落满红叶的树林间设酒对饮。天寒地冷,喝冷酒易损伤身体,于是便有了“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的诗句,暖酒穿肠过,即便是秋深露重的寒凉天,身心也会暖意洋洋,朋友间再说些掏心窝的话,就算世间再凉薄冷酷,日子也能长情又温暖。

雾结烟愁寒色浓,红叶一片寄相思。那年,周恩来总理又要离家工作,离开时院子里的海棠花刚好开了,夫人邓颖超便压了一枝海棠花和一片红叶装在信封里寄给了他,“红叶一片,寄上想念。”

寒露至,枫叶红,秋深露重,但愿你我都能做个温暖的人,做着温暖的事,说着温暖的话。

(大脸猫)

霜降: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时节,我国黄河流域已现白霜,千里沃野上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树叶枯黄,片片凋落。古时,人们以为霜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所以就把初霜时的节气取名为“霜降”。其实,霜和露水一样,都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

“白昼秋云散漫远,霜月萧萧霜飞寒。”初霜的到来抽掉了大地的温度,预示着初冬即将到来。然而时节的余温仍未消散,叶落花凋之际,遥望山间稻田,却是一派硕果累累、稻菽千重浪的景象。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雪霜。”相传霜降这天,掌管霜雪的青女便会下凡。青女拨动琴弦,清音徐徐,霜花随着颤动的琴弦飘然而下,涤荡着世间的一切不洁。青女冷若冰霜,然而看似无情却有情,就像这霜降让草木枯黄零落,却带来了山明水净之后的清欢。霜降人间,貌若冰霜,却蕴含着春往秋来半生情感,一切过往都在此时沉淀、结果、收获。

霜降三候,一候豺乃祭兽,此时豹子开始捕猎食物,并以先猎之物祭天;二候草木黄落,秋收结束,草木凋零,故民间称“霜杀百草”;三候蜇虫咸俯,此时蜇虫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

白居易有诗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霜降三候所传递的既有万物众生在世间生存的本能智慧,也有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虽为豺狼,亦当心存感念,方可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救赎。

霜降时节,百花凋零,唯有木芙蓉争奇斗艳。苏轼亦叹:“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后人谓木芙蓉花二妙:“美在照水,德在拒霜。一身正气,凌寒不惧。”木芙蓉花初开时呈白色或粉色,随后颜色逐渐转深,近乎紫红,如同美人醉酒,因此有“酒醉芙蓉”的别称。

“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霜降期间,北方气温往往下降得很快,俗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此时节该飘零的飘零,该潜藏的潜藏,万物寂然,然而经过冰清玉洁的霜花打过的晚秋反倒呈现出清甜之美。经霜覆盖的蔬菜叫“霜菜”,吃起来更加鲜美,霜打过的葡萄、柿子也更加甘甜,霜降之夜,揭去酱缸上的盖垫,酱菜被白霜一打,酱香浓郁鲜甜,以之佐饭更佳。

人们不喜寒,却偏爱霜,即使美人冷若冰霜,也是令人着迷的。迎霜盛开的菊花要叫“霜菊”,经霜后的青瓦要叫“霜瓦”,暮秋冷夜里的月亮要叫“霜月”……霜降有一股决绝而动人的狠劲,叶子不要命地黄,然后哗啦啦落尽。人到深秋也应该像删繁就简的树,舍去不必要的枝节,将能量储存,在凛冬将至时与秋做最后的告别。

霜天万里,寒烟寥廓,人的心境也倍加凄清。唐人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愁寂难眠、戏文中“晓来谁染霜林醉”的离人感伤,都令这暮秋“好生恼人也”。然而,在寒霜清冷的秋冬之际,人们也最易悟到“一岁一荣枯”的含义。万物来去都有其时间,该枯枯,该落落,舍不舍得都得放下,放下亦是圆满,就好像留得残荷也不妨好好听一听那雨声。荷残了并非生命的终结,秋尽了也不是生机的结束,而是将希望埋进土里,等待下一轮新生。

(太阳花)

猜你喜欢
三候秋分霜降
秋分
食在霜降
霜降(新韵)
霜降
秋向此时分
处暑三候
处暑
八哥、秋分和老博士
圈里事儿
立冬,原来“冬”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