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尺度下的墓园景观设计与模式演替

2019-11-22 10:46孟彤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墓园时间资源配置

摘 要:从人地关系角度看,墓园模式的实质是其资源配置方式。当前强制推行的火葬政策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与单纯计算土地面积的传统方法不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方法应动态地衡量墓园的空间、时间、社会成本、近期与远期目标等因子,通过有效地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墓园模式的优化。应借鉴生态演替原理,兼顾多种墓园模式在近期与远期目标上各自的合理性。在尚不能全面推广生态墓园的情况下,可通过提高墓园模式的多样性,经过逐步演替的过程,最终全面普及生态墓园。

关键词:墓园;景观设计;人地关系;资源配置;时间;演替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墓园设计模式演替策略与人地关系预景”(16YTB007)研究成果。

巴黎的贝尔·拉雪兹公墓、波士顿郊外的奥本山墓园、阿灵顿的国家公墓、华盛顿的五角大楼911墓地、北京的清十三陵等经典的墓园设计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的价值体现在感人的景观氛围、独特的空间形式与鲜明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墓园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固然非常重要,但墓葬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供应矛盾所形成的“墓地危机”则是更为紧迫的问题。

墓园设计体现着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归纳为一些基本模式[1]。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这些模式的实质是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决定资源的数量分配,也影响其配置的质量。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方式,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土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在这方面,墓园土地占用时间是与土地使用面积同样重要的因素。

一、墓园用地的周期

土葬模式对土地资源的大量占用是其受到诟病的主要原因。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仅从单位墓穴占用土地面积来看,土葬确实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但墓园的土地利用和其中个别墓穴的使用期限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大部分墓园的土地利用是永久性的或定位于永久性的,纪念性墓园尤其强调其永久性。不过,从更长久的历史阶段看,即使永久性墓园也有可能改变其地块属性,提供其他的服务功能。所谓“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就是这个意思。时间因素是不应忽略的变量,用地的周期是墓园模式中体现人地关系矛盾的关键要素之一。自古以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人。漫长的土葬史并没有造成坟墓挤满国土的状况,其原因在于中国“祭不过三代”的传统。不再有人祭扫和维护的墓葬大多会在三代人的生命周期内湮灭。土地不但能够重复利用,对于耕地来说,墓葬之地还得以休耕,对保持土地的生产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支持土葬一方的理由正在于此。

所谓三代人的时间跨度不是个精确的数字。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婚育年龄有很大差异,相邻两代人之间的平均年龄差不是个固定不变的常数。例如,在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女性的代差年龄平均为25.5年,男性的代差年龄则处于31~38年之间[2]。学者们对魁北克区域的统计表明,该地区的代差年龄平均为31.7年[3]。Agnar Helgason等人对最近几代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建议女性代差年龄以30年计,男性的代差年龄以35年计[4]。可见,精确划定一个通用的代差年龄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不分男女,取33年为平均代差年龄的近似值,把中国传统所谓“祭不过三代”的三代粗略计为100年,用以计算墓地使用周期。根据这个历史经验值,普通民众对传统土葬墓地的祭扫和维护周期一般持续100年左右。帝王陵、名人墓葬等一些特别重要的墓葬情况特殊,数量有限,另当别论。

与传统土葬相比,目前最常见的埋葬骨灰的混凝土墓穴对土地的占用远不止100年。即使在硫酸盐环境下,混凝土可正常使用的寿命也可达100~200年[5],并且,在不能正常使用后依然会长期存在。在一般自然条件下,其保持存在的时间至少在1000年以上。推行埋葬骨灰的混凝土墓葬,是迫于短期内土地供应的压力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其代价是牺牲长期利益。其实质是以减少短期内的空间占用换取时间,推迟土地资源枯竭的到来,但从长远看却得不偿失,即使无人祭扫的墓葬也会持久占用土地,形成“死墓危机”[6]。

这个道理与自然界的碳截存(carbon sequestration)[7]现象很相像。按照物质不灭的原理,本来地球上的碳总量是恒定的。当一定量的碳被保存在地壳、动植物体内等地方的时候,就成为长期的碳截存,不构成大气层含碳量的一部分。当地球的碳循环(carbon cycle)平衡被打破时,在较短周期内过多的碳截存进入大气,就会造成一系列气候异常。虽然在未来这些大气中的碳最终还会以碳截存的形式回到地壳或植被中,但是,这个周期会很长,而极速升高的大气含碳量对当前的环境压力是近在眼前、无法坐视的。这是个关乎时间尺度的问题。在应对迫切的短期压力的同时,尽量减少长远利益的损失,无疑是个最优选项。为此,很多人提倡以清洁能源部分甚至全部替代化石燃料。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却非易事,它既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又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它要求人们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寻求平衡,选择合理的策略并适时调整。

墓园模式的选择也应该基于同样的原理,把土地循环利用的周期纳入考量,兼顾长期与短期利益,避免短期内耗费过多的土地,避免打破土地供需平衡,也防止因急功近利而损害长远利益。

二、时间尺度下的墓园用地计算

事实上,在计算个别墓园用地时考虑时间因素是很常见的。结合时间因素对各类墓园模式加以比较还需要引起更多重视。城市规划师、墓园设计师以及墓园经营者都会从不同尺度、出于不同立场计算某个地块的容量和可供给时间。例如,经营者必须计算其墓园的容量和可出售墓穴的年限,因为这直接关乎其利润。

以常规的火葬为例,瓦莱丽·卡普斯(Valerie Capels)和韦恩·森威尔(Wayne Senville)根据美国的经验值提出了时间与面积兼顾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1英亩土地可容纳800~1200个墓穴。按每英亩1000个墓穴计算,再假定每个墓园地块每年可售出700个墓位,则一个10英亩的墓园剩余的容量可作如下计算:10英亩×1000墓穴/每英亩=10000可出售墓穴。按这个进度,容量达到饱和的年限为:10000可售墓穴÷700个墓穴/年≈14~15年[8]。

中国的各级政府也颁布了管理条例,为墓穴用地面积确立计算的标准。按照民政部关于贯彻执行《殡葬管理条例》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解释,埋葬骨灰的单人、双人合葬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埋葬遗体的单人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4平方米,双人合葬墓不得超过6平方米。北京市则规定,在公墓中安葬单人或者双人骨灰的墓穴,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安葬多人骨灰的墓穴,占地面积不得超过3平方米。从数字上来看,美国学者采纳的经验值是中国民政部标准的4倍,美国埋葬骨灰的标准和中国土葬遗体的占地标准竟然相同。这是因为,按照民政部的算法,仅计入了墓穴的面积,并未提及墓园还要占用的道路、服务设施、绿化等用地。美国学者所说的1英亩土地可容纳800~1200个火葬墓穴应该已经包括了道路、服务设施等用地。总体看,供祭扫、游憩等活动的用地在美国略多,这应该与西方墓园大多提供游憩、教育、纪念活动空间及相应的设施有关。据测算,在美国的土葬墓园中,在墓穴所用土地面积以外,用于道路、绿化等方面的土地至少占墓园总面积的1/4[9]。

从墓园土地利用的周期来看,两国的差异则更为明显。在美国,一般来说,顾客从开发商那里购买墓地时都会免征地产税,墓地的维护费在购买墓地时一次性付清。一旦购买,即拥有永久产权[10]。美国也有些公墓土地归市政府所有,墓园由私人承包经营。死者及其家属虽然没有土地所有权,但是一次缴纳费用之后有永久使用权[11]。在这种制度下,墓园土地的循环利用周期就会特别长。与美国不同,中国各级政府颁布的管理条例中,往往规定墓穴的租用期限。例如,民政部相关条例的解释为:“墓穴和骨灰格位的一个使用周期最长为20年,期满后可以续租。”这种强制性的规定在客观上确实缓和了墓园用地的供需矛盾,但也引起很多民众的不满,产生一定的社会成本。

三、生态演替原理的启示

正如尤金·奧登(Eugene Odum)所指出的,生态演替是群落有序发展的过程,该过程有合理的趋向,其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对生态演替的理解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提供了一个基础。”生态演替过程对来自外部的摄取采取“最大保护”的策略,这往往会与人类“最大产出”的目标发生冲突。认识到这种冲突,是制定理性的土地利用政策的第一步[12]。借鉴生态演替原理,以最小成本完成墓园模式的转型,并且达到一种健康的、稳定的、可持续的、自组织的状态,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思路。

据1985年版《简明生物学辞典》,演替(succession)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律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演变过程。正如碳截存现象所体现的那样,自然界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并且,其自我修复能力也很强大。一旦平衡被打破,它会通过自然的生态演替从一种平衡达成另一种平衡。演替的过程发生在特定的时空尺度下,而且,这些尺度是可以丈量的,短到以年为尺度,长到以地质年代为尺度。经过一个时期内的物种间互动,生态系统获得新的平衡[13-14]。

利用生态演替原理开展生态恢复的方法有物种框架方法和最大多样性方法,两种方法都着眼于增加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的演替过程中,经过多物种间的互动和竞争,才有可能形成新的平衡。反之,一个系统中的物种越单一,系统的功能就越不健全,自我调节能力就越低,适应性就越差,结构就越不稳定,也就越容易失衡。

当前普遍推行的火葬模式是一个人为减少多样性的过程,与各种墓葬模式相关联的各种物质、文化、技术、制度等因素都没能得到充分考虑,其适应性自然会受到制约,过强的刚性导致系统性失效和失衡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没有一种模式是普适性的、无条件的,每种模式都只能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尺度下具有合理性。虽然殡葬模式繁多,但除了木乃伊、全身舍利、水晶棺葬等特殊的方式外,目前常见的有传统火葬、生态火葬、传统土葬、生态土葬四大类。各模式有其多方面的成因,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

其一,传统火葬占地相对较少,得到政府提倡。这种墓园大多会使用混凝土、石材,是目前“青山白化”的主要成因,也会产生很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它能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下缓解墓地危机,但从长远看会长久占用土地资源。传统火葬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在文化上已经被北京市比较广泛地接受,但这种方式依靠制度性的强制时限化能在短期内有效缓解城区土地供应的压力,从长远看,只能作为一种近期目标与过渡模式。其二,生态火葬表现为海葬、树葬、花葬等形式,不论从哪种时间尺度看,都是最理想的方式。可惜,因文化习惯等因素的滞后效应,这种方式的推广需要长期努力,只能作为远期目标。其三,传统土葬因单位墓穴占地面積很大,且使用墓碑、棺椁等材料,不利于环境,也会长期占用土地资源,属于不提倡或禁止的对象,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小。其四,生态土葬占地面积与传统土葬类似,但由于采用可降解材料,不立碑碣,其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都很少,单位墓穴的土地循环利用周期一般为100年左右,远少于混凝土墓园。可惜,这种模式因对火葬的提倡而被普遍忽视了。

在尚不能全面推广生态火葬的情况下,保持墓园模式的多样性应该作为维持人地关系健康的长期对策,特别是应该把生态土葬作为必要的补充选项供民众选择。在技术上,生态土葬不立碑碣、遗体深埋、不留坟头、以树代碑、使用可降解材料,都没有太大难度,便于施行;从制度方面看,这与民政部等9部门《关于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中大力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节地生态安葬的要求并不矛盾;在文化习俗方面,土葬具有最广泛的民意基础,最具有适应性,推行成本最低。因传统文化的惯性,很多市区民众会被这种方式吸引到城市外围,从而减轻市区墓园的压力。虽然短期内需要一定量的土地供应,但只要不占用可耕地,在达到一定用地峰值后就可以维持稳定,不再构成对土地供给的持续压力,从比较长远的目标来衡量也最可持续。在尚不能全面推广非物质殡葬的情况下,生态土葬可作为一种增强系统多样性的选项加以补充和推广。

在多种模式的竞争与自然选择的环境中,可以引导民众选择更生态、更节地的墓园模式,借助政策、宣传、教育,特别是价格杠杆,让民众在综合考虑各种模式的优劣后做出更理性的选择。在一个自然的演替过程中适度引导,寻求新的、更可持续的模式,并实现向新模式的平滑过渡,无疑可以减少文化冲突,降低社会成本,并在多方面提升墓园的品质,使墓园形式丰富多彩,像那些著名的墓园一样提供给人们更好的艺术体验。

四、结语

围绕土葬的争议是当前殡葬改革的焦点,其基本依据是土葬会占用大量土地,特别是有可能威胁到耕地保有量。土葬模式被认为是造成人地关系紧张的首要因素。作为景观设计师,不应该置身事外,只局限于表面的形式设计,而是应该从优化空间与时间配置着眼,尽量减少空间与时间的占用,在设计中提供墓园模式演替的契机,通过增加多样性,提供各种选择的机会,结合示范和引导,使生态墓园模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一些成功案例值得借鉴。例如,英国伦敦西北部坚守绿地(Kensal Green)的圣玛丽大教堂墓园(Saint Mary's Catholic Cemetery),在不同区域同时保存了永久性墓园和循环利用类墓园。从最传统的土葬到最新的生态葬,圣玛丽大教堂墓园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避免了政策与文化习俗的冲突,节约了相应的社会成本和土地资源成本。其树葬区和花葬区的土地循环利用周期更短,能更频繁地释放土地的流动性,有利于土地利用走向动态平衡。值得期待的是,这个生态演替的思路会被更广泛地接受,在缓解人地关系矛盾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墓园景观。

参考文献:

[1]HARIYONO W P.Vertical Cemetery[J].Procedia engineering,2015(118):201-214.

[2]HOWELL N.Demography of the Dobe Kung[J].Popul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Advances in Historical Demography,1979:34.

[3]TREMBLAY M,VZINA H.New estimates of intergenerational time intervals for the calculation of age and origins of mutation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2000(2):651-658.

[4]HELGASON A,HRAFNKELSSON B,GULCHER J R,et al.A populationwide coalescent analysis of Icelandic matrilineal and patrilineal genealogies: evidence for a faster evolutionary rate of mtDNA lineages than Y chromosome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2003(6):1370-1388.

[5]KALOUSEK G L,PORTER L C,BENTON E J.Concrete for long-time service in sulfate environment[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1972(1):79-89.

[6]马建伟,段问宇.苏州城市公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鉴于苏州“死墓危机”的深思[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47-49.

[7]SCHLESINGER W H.Carbon sequestration in soils[J].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1999(5424):2095.

[8]CAPELS V,SENVILLE W.Planning for cemeteries[EB/OL].[2018-11-16].http://plannersweb.com/wp-content/uploads/2006/10/230.pdf.

[9]OFFICIALS A S of P. Cemeteries in the city plan (Planning Advisory Service report No. 16)[R].Chicago: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ning Officials,1950.

[10]STATES U,ASSEMBLY C L.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State of California[M].California :California Legislature, Assembly,1958:100.

[11]美國的葬礼与墓地[EB/OL].[2018-11-16].https://share.america.gov/zh-hans/.

[12]ODUM E P.The strategy of ecosystem development[J].Science,1969(3877):262-270.

[13]VAN DER MAAREL E.Vegetation dynamics and dynamic vegetation science[J].Plant Biology,1996(4):421-442.

[14]VAN DER MAAREL E,FRANKLIN J.Vegetation ecology: historical notes and outline[J].Vegetation ecology,2013(2):1-27.

作者简介:

孟彤,博士,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墓园时间资源配置
墓园里的机器人(环球360°)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时间消灭空间?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
读当代作家傅爱毛的《疯子的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