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乡村景观低成本营造策略研究

2019-11-22 10:46金濡欣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低成本乡村景观

金濡欣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被持续关注,新农村建设、田园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如何营建适合乡土人文及地域生态特点的乡村新景观成为行业内的聚焦点。乡村有别于城市,如何运用乡村与乡土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来营建低成本的特色景观是文章所要阐述的方向。文章以徐州为例,從低成本原生材料的运用、传统乡土营造技术的恢复与创新、农业景观记忆的保留与恢复、乡土植物群落的景观营造等四个方面进行策略初探。

关键词:乡村景观;低成本;营造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2018-R2-009)研究成果;江苏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项目(SJXTY1604)研究成果。

随着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在新的城乡关系、新的乡村景观营造浪潮下,理解这一政策和趋势“对中国社会及每个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遗产村落的保护和复兴问题,以及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江苏省的乡村建设在不断实践与尝试的基础上,也取得一定的效益与成绩。本文在此前提下,依据对江苏省徐州市的乡村与乡土调研资料,借鉴其他实践项目的优秀成果,着眼于如何运用乡村与乡土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营建低成本的特色景观,从低成本原生材料的运用、传统乡土营造技术的恢复与创新、农业景观记忆的保留与恢复、乡土植物群落的景观营造等四个方面进行策略阐述。

一、徐州低成本原生材料的运用

徐州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江苏省西北部,是苏北重要城市。它具有五省通衢、南北过渡的地理区位特点,这使得徐州传统乡村聚落兼具北方的质朴和南方的灵秀。徐州地区的乡土建筑材料以生土材料建造的土坯房,用石材建造的石头房、石板房,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烧制的)以红砖或青砖为主材的砖瓦房等为几个常见类型。这些多种类型和特点的乡土营建材料为徐州地域低成本乡村景观的营造提供重要基础。

(一)夯土与生土材料

生土建筑是指主要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譬如,位于黄土高原范围(包括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内的窑洞,福建永定地区的多层土楼等。由于地理条件、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民族习俗的不同,各地区的生土建筑在施工技术和建筑风格上也各有特点,这也已成为各国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走访徐州各区县行政、自然村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土坯房,这说明生土材料也曾是徐州传统乡土营建的重要材料之一。

生土建筑以材料、结构和建造工艺区分,有黄土窑洞、土坯窑洞、土坯建筑、夯土墙或草泥垛墙建筑和各种掩土建筑,以及其他夯土的大体积构筑物。以生土材料营建的徐州乡土民宅多是夯土墙和土坯建筑。现在广大农村建房已逐步用黏土砖代替土坯、土夯墙体,或者使用新型工业建筑材料,使这一古老的建筑材料走向消亡。然而,生土建筑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施工,造价低廉,冬暖夏凉,节省能源。另外,它又融于自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因此,这种古老的乡土材料与建筑类型仍然具有生命力。

(二)石材

徐州市区及周边县镇多低山丘陵,当地居民称其为“小山头”。石头房子或村落多依山傍水而建,因为附近多石山、卵石或水层页岩,这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石料资源。就地取材盖成的石屋,不仅造价低廉,节约木料,不怕火灾,而且舒适耐用,冬暖夏凉,隔间性强。特别是具有不用烧砖瓦、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等优点,因此受到许多专家的称赞。石头砌成的民居虽然用当地随处可见的石头构成,但是在建造和布局上也能因地制宜,颇有讲究,具有独特的视觉审美和一定的构造特色。石材建造成的民居建筑,线条均匀,质地紧密,经久牢固,被雨水冲刷后的房屋,光洁整齐。石材不仅用于单体的宅房建设,也会因地制宜地应用于石砌道路、石砌台阶连接地形空间。青石板铺成的街巷,或用块石、卵石砌成的挡土墙都使得村落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层次感,变化丰富又井然有序。

徐州伊庄镇的倪园旧村、张集镇的吴邵村、利国镇的西李村,都是非常有特色的石头房子村落。以本土村落为例,位于徐州铜山区伊庄镇倪园村的村落与景观营造对乡土石材的运用做了很好的实践。

(三)清水红砖、青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乡村民居及民用建筑大量使用24cm×12cm×6cm模数规格的红砖和青砖盖民房,红砖房曾风靡一时,也成为徐州乡村重要的低价建筑材料之一。这两种颜色的砖硬度差不多,区别在于烧制完后冷却方法的不同。红砖属于自然冷却,简单一些,所以现在生产红砖居多。青砖是水冷却(其实是一种缺氧冷却),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所以现在生产的比较少。虽然强度、硬度差不多,但青砖在抗氧化、水化、大气侵蚀等方面性能明显优于红砖。

红砖的生产主要是烧制黏土,而这些黏土主要来自耕地,有的砖厂不到两年就要搬场址,因为其不仅破坏了绿化面积,造成水土流失,还减少了耕地面积。现在我们乡村也在用很多新兴的建筑材料,例如空心砖、水泥砖等代替红砖。相对来说,红砖低价低成本,但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砖一度成为我国乡村民宅的主要建造材料和我们的城镇化进程,低成本乡土景观营造可以因地制宜,回收因城镇化过程和民居拆迁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民宅废弃红砖,将收集的旧红砖瓦利用到新的低价低成本乡土景观营造中。譬如,在贵州北部桐梓县的项目中,设计师们利用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尾料、废料,以及拆除卸下的旧物“拼凑”了一个乙未园环境教育主题儿童乐园。

二、传统乡土营造技术的恢复

(一)生土营造技术的恢复和更新

生土建筑结构体系大概经历了掩土结构体系(穴居、窑洞)、夯土结构体系及土坯结构体系三个阶段,其传统的形式包括夯土、土坯、泥砖、草泥、屋面覆土、灰土等。由于地理条件、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民族习俗的不同,各地区的生土建筑在施工技术和建筑风格上也各有特点。譬如,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民居瓦窑,夯土筑成的庄院土堡,把生土打制成土坯墼子,箍成各种形式的窑洞,建成土坯墼子房屋等各种形式的民居建筑。另外,还有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公路桥梁等,都与黄土有关。这些分布于各地的传统生土建筑,表面形式各具特色,构成了我国传统建筑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广大农村建房已逐步用黏土砖、烧结砖、空心砖、水泥砖代替土坯、夯土墙体,使这一悠久的建筑材料正慢慢走向消亡。但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这个曾经被工业文明遗忘的低成本原生材料应该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传统夯土建筑具有可就地取材、施工简易、成本低廉、热工性能突出、可降解再生、加工过程低能耗、无污染等优点。尤其夯土材料,具有当前农村常规节能材料无法比拟的生态性价比优势。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夯土在力学和耐久性能方面的固有缺陷,使其难以滿足农村居民改善居住质量和房屋安全性的迫切需求。譬如,传统夯土建筑普遍存在开间不大、布局受限制、日照不足、通风不畅和潮湿等缺点,这也是制约其现代应用的重要因素。 鉴于突出的生态效益和普遍的地域适应性,我国多所大学也致力于新型夯土建筑研究,并有效克服了传统生土材料在防水、耐久和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固有缺陷。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生土材料性能优化理论及相关建造技术,经过不断的工程实践验证,正在走向成熟,被形象地称为“生土混凝土”。

王澍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造的“水岸山居”,就是将传统的夯土建筑应用到现代空间的课题尝试,“水岸山居”的落成和使用就是他们的“科研成果”。在这样一个实验性建筑中,王澍既探索了生土材料,也尝试在一栋建筑中解决一个村落的设计。北京观筑景观规划设计院在陕西新华塔的乡土营建项目中,对夯土材料进行实验。实验后的新型夯土材料强度能达到混凝土C25标准,具有很好的防水性能。此次实验既改进了原生的夯土材料,又保证了建筑低成本和地域乡土特色。这些对传统生土营造技术的实践和改进,也可因地制宜地运用到徐州乡村景观低成本营造策略中。

(二)石材营建技术的恢复和更新

传统乡村营造过程中的石砌建筑经过采石、石料加工、垒砌建造等多道不同环节,需要有传统经验的石匠。传统的砌石工艺大致可分为干砌和湿砌两种。干砌石俗称干码。不用胶结材料,依靠石块自身重量及石块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在外力作用下保持结构稳定。干砌石应错缝相挤,形成石块之间的挤嵌力和稳定性。湿砌也就是浆砌,用砂浆(现在也常用水泥砂浆)作填充和黏合剂的砌法。这两种砌石工艺不仅用于乡村的民居营造,也广泛应用于乡土的护坡、堤坝、挡土墙等多种形式的构造中。由于乡村中有经验的传统老石匠越来越少,年青人更不关心老的技艺,砌墙工艺也在渐渐消失。如何在当下建筑材料的冲击下培养和恢复传统的工匠技艺,是传统乡土营造技术重要策略之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搜集老工匠信息,将他们的技艺信息化、影像化、系统化,进行有效的记录和保留。

三、旧有农业景观记忆的保留与恢复

农业既是农村和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其本身也可以成为很好的现成低成本景观资源。农业景观资源可以包括种植业景观、农田景观(譬如云南梯田、江西婺源油菜花田)、果园果木景观(譬如安徽砀山的梨花节)、渔业景观(鱼塘、池塘等)、畜牧业景观以及混合农业景观。以创新的思路来合理利用并巧妙开发基础的农业景观,譬如农业观光、体验、采摘、科普、亲子活动等,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利用基础资源,获得更好的效益。

农业景观还应包括集结了农民劳动智慧的农田水利景观(irrigation and drainage)。农田水利是以农业增产为目的的水利工程措施——通过兴建和运用各种水利工程措施,调节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提高抵御天灾的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产。

早在公元前1600-前1100年,中国实行井田制度,划分田块,利用沟洫灌溉排水。到西周时代,沟洫工程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蓄水工程。春秋战国时代曾修建过多处大型自流灌溉工程,例如著名的引漳十二渠、都江堰、郑国渠等,在此期间也已经使用秸槔提水灌溉。19世纪末,西方灌溉、排水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应用。农田水利主要涉及灌溉和排水,兼及中小型河道整治、塘坝水库及圩垸建设。因此,沟渠、水库、堤坝等农田水利工程都是农业景观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桔槔、辘轳、水井也是传统乡土生活的重要汲水方式,是乡村生活记忆的一部分。而水车、石磨、石碓等与农业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又是农业劳动记忆的一部分。

徐州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江苏省西北部,并且有黄河故道穿行。根据每个村落的农业特色、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巧妙开发和利用基础的农业景观是很好的低成本乡村景观营造策略。

四、乡土植物群落的景观营造

我们在进行农村乡土景观营造时,往往将城市景观、公园景观、市政景观项目的经验移植到乡村。植物与绿化也深受模式化的影响,没有尊重乡土景观的生态性、系统性与独特性。乡村与田园具有原生的植物群落与系统。我们应在尊重生态多样性与系统性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和研究乡土的植物群落,将其转化成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配置与绿化是我们进行景观项目营造的重要环节,在城市的景观绿化过程中往往要人为购置和引进苗木、树种,植物绿化成为景观项目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景观的营造,应尽量保护和利用原生的乔木、灌木及花卉、水生植物等,尽量减少城市经验的移植,譬如村头巷尾的老槐树、梧桐树、枣树,宅院里的石榴树、栀子花、香椿树等。恢复乡村的河流、溪流原生植被,恢复野草之美、野趣之美。另外,也可以恢复人们与植物有关的乡土与乡野经验与记忆,例如,摘槐花,捕蝉,林中观萤火,挖野菜,等等。这样在保护了乡土生态、保留地域乡土特色的同时,也降低了景观营造的成本。

五、结语

本文结合江苏省徐州市的乡村与乡土资源调研,借鉴其他实践项目的优秀成果,从低成本原生材料的运用、传统乡土营造技术的恢复与创新、农业景观记忆的保留与恢复、乡土植物群落的景观营造等四个方面进行徐州乡村景观低成本营造策略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新上山下乡运动”之潮,振兴乡村的“大脚美学”[J].广西城镇建设,2018(11).

[2]常江,孙良.2012江苏乡村调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作者简介: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低成本乡村景观
张家口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