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盈
摘 要:矶崎新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作为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他主张彻底废除一些与现代主义有关的资本主义教条,将建筑从现代主义教条的束缚中释放出来。
关键词:矶崎新;废墟;建设
一、背景
后现代主义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与现代主义相对的前提之下的。现代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起源于当时资本主义的产生,它与资产阶级在各大领域的变革是相适应的,它通过当时的启蒙运动、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形成了当时的现代主义,并成为了资本主义最基本的价值观的呈现容器。当资本主义开始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时,本身存在的矛盾开始日益尖锐,最终酿成了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种残酷的背景之下,后现代主义开始慢慢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讲,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正是对残忍的世界大战的反思结果。
即使矶崎新(图1)一直以来都否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后现代主义立场以及有着明显偏向的后现代主义历史观,都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很大程度的类似。特别是他提出的“城市即废墟”的理念,直接涉及到后现代主义的根基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相关内容,体现了将外在主题转变为建筑语言的具体尝试,这种建筑中的非建筑手法形成了矶崎新独有的艺术表现。
矶崎新曾在采访中说道:“实际上,我对设计带给人们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建筑空间已经绝望,对说城市坏话、讨厌城市、对城市进行破坏性的行为的人和自然法则抱有同情。”从矶崎新对城市的看法中不难看出,他认为几千年前的废墟,跟现在现代化并且富丽堂皇的城市相比,这两者几十年后都必将成为废墟的建筑,价值是相同的,并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建筑设计的区别。但是,他还是希望会有不同的状况出现,那就是一座城市要有真正地为文化、为社会、为艺术考虑的建筑师,需要有革命精神的建筑师的引导,要有他们发挥余地的地方。[1]
二、矶崎新简介
矶崎新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矶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设计界的传奇人物,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毕业后在老师丹下健三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并完成了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1963年建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为当代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设计大师。矶崎新作品众多,获奖无数。[2]其设计作品有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的扩建部分、筑波市政中心、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日本兵库西胁市的图形设计博物馆等。之后,矶崎新又继续受聘于丹下健三,参与了日本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中心广场的会演建筑和南斯拉夫斯科普里的重建规划等设计工程。矶崎新被冠以隐喻大师的称号。他认为:“建筑中的意义并不是外延的,而大部分都是内涵的。这种内涵,是以暗示和隐喻为基础的。‘建筑语言要求形成联系。”[3]
三、矶崎新的“城市即废墟”理念
“未来的城市是一堆废墟。”这是矶崎新一贯的宣言。
矶崎新的废墟是人为的和区域性的,它以破损的手法和片斷的概念表现了矶崎新的历史观,即历史的非整体性。这里的空间和形式的局部被“侵蚀”乃是一种策略,通过时空和自然的力,形成对废墟的隐喻,废墟的形成则当其作为空间和场所特征的阐释过渡到主体时,存在着必然的含混和不确切性,而以人的广阔的思维想象来企及历史。
人类所有理性的构想和理论性的规划,最终会由于人类的非理性、冲动的情绪和观念导致规划被推翻。矶崎新认为,一座真实的建筑会腐朽,就像人的身体。在他看来,废墟是化成了尸体的建筑,没有整体的形态。[4]而城市最终也不会有整体的形态,一切都会在最后化为废墟。
(一)城市的未来即废墟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英国摇滚乐队甲壳虫、披头士为代表的西方摇滚乐进入日本后,青年人开始把摇滚视为时尚。虽然这个时期的矶崎新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慢慢开始形成自己的设计语言,但是每天不断地收集披头士唱片似乎成为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在沉溺与摇滚乐的同时,矶崎新也开始探索摄影艺术,出于对摄影的爱好,他开始了一段环球拍摄的旅行,就是这一次旅行,改变了他的设计理念。1964年,他从航拍的照片中发现,被称为“废墟城市”的希腊,其荒凉的城市遗迹与洛杉矶模糊庞大的城市网络非常相似,就像“爆炸后的广岛废墟”[5],这无意间唤起了他少年时代惨痛的回忆。14岁前的矶崎新的生活是快乐幸福的,然后在瞬间,广岛和长崎两座城市变成废墟,荒野和残骸的景象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自此,“废墟”成为一个梦魇,纠缠在矶崎新的建筑哲学里。可以说那次爆炸是他内心的一个障碍。很多人从矶崎新后来的作品中发现他有这个障碍,评价说他为有悲剧意识、末世意识的建筑师。[5]
矶崎新在第十四届意大利米兰艺术展上,展出了一件大型装置艺术作品——《电气迷宫》(图2、3)。在这件作品中,融入了日本的地域画、浮世绘,并且将原子弹爆炸后的尸体以和魑魅魍魉的形象加入到画面之中,将一个虚幻而哀怨的空间展示在观众面前。与此同时,一些20世纪60年代初的日本建筑师创作的反映未来城市乐观形象的作品也被反映在了画面里。通过这些抽象化的表达,人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它所表达的中心内容,矶崎新通过这个作品把建筑与破坏、规划与消亡表达得淋漓尽致。《电气迷宫》这件作品在当时影响颇深。矶崎新把废墟变成了一个观念并提升到了美学和哲学的层面,得到了展览会评委的一致认可。
许多人在了解到矶崎新“未来的城市即废墟”这个概念的时候,都会感受到他对未来城市的悲观思想。其实,这样的思考会促进城市的建设。对这一概念,人们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城市悲观认识,另一种则是一种乐观的认识,矶崎新就是在乐观地考虑这个问题。“未来的城市是一座废墟”是东方的概念,不是西方的概念。[6]任何事物从获得生命开始的时候,到结束生命成为废墟,是一种直线的概念,而这种概念是欧洲的而不是东方的。在东方的概念中,事物被认为是轮回可再生的,因此矶崎新的“未来城市即废墟理论”并不是到废墟就结束了,废墟是消失,也是再生。
(二)“未建成”主张
2001年,矶崎新在的个人展上首次提出“未建成”这一概念,并将这一概念在《未建成/反建筑史》中详细讲述。矶崎新认为: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第一步应该是进行构想,但现实与构想是有差距的,建筑的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导致设计无法实现,但对于未建成的建筑,以及早一些无法实施的设计方案,设计者会产生一种反复不断阐述的想法。矶崎新认为未建成的魅力在于,即使许多方案无法实现,但也会留下许多附属品,这些附属品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如图4、5中矶崎新的未建成作品。
日本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在20世纪60年代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缺乏、土地紧张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该如何发展?未来的城市是怎样的?矶崎新将建筑之外的问题也列为建筑师应该思考的范畴之一。他进而描述,在15世纪,人们对城市建筑的这一概念了解甚少,直到近代,才开始对这一概念进行讨论,他认为,建筑的设计必须思考城市的多变环境。也就是说建筑只是城市的一部分。显然,矶崎新对于建筑设计的想法不只是局限于“建筑小岛”上,未来建筑有许多要考虑的问题。正是有了社会责任感的产生,许多日本的设计师产生了关于未来城市的设想,比如矶崎新关于“空中城市”的设想。这些设想也并非完全是“乌托邦”式的,“未来城市”的构想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冲击着我们国内的许多城市问题,因为城市带的建立,对城市可耕地资源少、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并不能起到缓解作用。建筑师的引导对我国城市化發展有着指引的作用。
四、结语
自矶崎新经历的设计理念转变后,我们可以看到他一步一步走向大师级别。尽管还是有很多人无法对其设计理念进行解读,也质疑他的艺术成就,但我们不得不肯定他的艺术造诣。矶崎新的废墟是人为的和区域性的,它没有经历时间的永恒流逝,它以破损的手法和片断的概念表现了他的历史观,即历史的非整体性。这里的空间和形式的局部被“侵蚀”乃是一种策略,通过时空和自然的力遗形成对废墟的隐喻,废墟的形成则当其作为空间和场所特征的阐释过渡到主体时,存在着必然的含混和不确切性,所以说“未来的城市即是一座废墟”。它是消失,也是再生。
参考文献:
[1]宋瑾瑾.从“未建成”到“建成”:建筑大师矶琦新的创作历程[J].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0(11):98-100.
[2]张玉坤,李姝,宋昆.建筑中的商业化倾向[J].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2:9.
[3]徐力,罗瑞阳.废墟:矶崎新的历史观[J].新建筑,1989(1):8-11.
[4]林播.矶崎新:废墟是未来城市的形态[J].中国房地产报,2006(29):11.
[5]欧阳国辉,王轶.建筑阅读:矶崎新的中央美院美术馆[J].中外建筑,2012(5):22-26.
[6]李华东.矶崎新之COSI[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12):80-84.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