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看完《早餐中国》,我一位朋友得到的启发是:能有时间和心情,排队吃上一碗手工早点的人,多是有了儿孙的中老年人,而且是有福生活在中小城市的人。
大城市里要挤30站地铁紧赶着上班打卡的年轻人,早上通常只能靠办公室里的挂耳咖啡续命。一旦他们有念头要吃一顿稍微像样的早餐,都会发生悲剧:曾有朋友挤过北京著名的4号线后发现,装在包里的面包压成了面饼,香蕉变成了一包浆泥。
在镜头之外的早餐店,你会发现纪录片里的悠闲氛围荡然无存:到处都是一边催促孩子快吃快咽,一面忙着给女儿扎小辫,或考问儿子功课的家长们。他们满脸都是没睡足觉的疲惫,早餐店动辄十几二十元的价格,也让他们只舍得点儿女面前那一碗。孩子吃完了,父母三两口吃掉孩子剩下的一筷子面或两三只馄饨,拎起书包拉起孩子就跑。
家长若有幸在有食堂的大单位工作,多半送完孩子还赶得及在单位食堂闭门前,冲进去买上一个鸡蛋饼、一碗粥。这两年接送孩子的爸爸越来越多,于是你会在单位食堂里见到成群结队的中年男人。可能是刚刚送完娃儿的缘故,你会头一次听他们不谈国际形势、房价起落、官员免职与工作业绩,居然谈起孩子的测验成绩,和令人担忧的青春期小心事。平民化的早餐使人變得家常和柔软,充满了牛肉面、油条与茶叶蛋香气的食堂里,男人们也暂忘他们的万丈雄心,突然有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冲动。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还有年迈的爹娘。我同事的爹娘从苏北农村前来小住,发现大城市的羊杂汤居然要22元一碗,一个杂粮煎饼要7元,回到乡下,就在房前屋后每一块隙地上,种上女儿女婿可以当早饭的原材料:山芋、芋艿、胡萝卜、玉米、可用来下面条的各种小青菜。还养上一窝鸡,专门供应土鸡蛋。虽然同事反复强调说,还房贷尚没有拉低她的生活水准,希望被一辈子劳作压弯了腰的父母可以少操点心,但挡不住父母那份“帮不上你的房贷,总要帮得上你的早饭”的内疚。于是,一到收获季,同事总要开车往返两百多公里,前往老家去取父母备下的早餐原材料。此时此刻,成窝的山芋已经起出,摊晾在场院里晾晒;带着粉霜的南瓜已经长老,瓜棱突显;半个月以来攒起的鸡蛋,被母亲收藏在谷糠中,每只都被铅笔淡淡地标了日期。母亲年轻时遒劲的字迹,早已变得衰弱歪斜。
这样的岁月静好还有多久?母亲亲手做好长寿面,在场院里晾着,一面与嫁出去20年的女儿闲话家常,一面用细竹竿左右分开粘连的面条。她上下拉抻着这绵密的细面,迷着眼,看它们筛落阳光,如同无数竖琴的琴弦。为帮得上忙感到骄傲的时辰还有多久?每念到这一点,母亲都感到幸福与忧郁,从每一个骨缝里同时渗透进来。
想到这些,就发现自己是时候经常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