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描述张新颖的写作是困难的。《斜行线》《谈话录》固然是王安忆研究的重要贡献,但又何尝不是张新颖“以王安忆为方法”来描述、观察当代文学历史和现状的途径呢?然而张新颖又绝非那种在文学现场奔突、呐喊的猛士,他常会返回书斋重新梳理写作、知识和意义的前世和今生,于是便有了《沈从文的后半生》和《沈从文的前半生》。坦率地说,在这样的时代里,用“学术”之类的词汇来称赞此种写作反倒显得有些轻浮。在历史、政治和写作的张力关系中求索当下知识分子如何安身立命,才是“重述沈从文”的旨归。随笔集《九个人》也就成了张新颖求索的另一種面相,字里行间依然是那些在历史中负重前行、倔强而蹒跚的身影。诗集《在词语中间》则让我看到了他在思想形态与语言及物之间关系的敏感和挣扎。所以,当诗人张新颖开始尝试着翻译布罗茨基的诗歌时,我们不该感到意外。本雅明说过一句话:“译作者的任务就是在译作的语言里创造出原作的回声。”我想,“回声”不仅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理解和再创造,更是一个卓越的心灵奔向更卓越的心灵时的脚步声和心跳声。
主持人简介:
方岩,生于20世纪80年代。评论家,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第四届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扬子江评论》编辑部主任。近四年在各类学术期刊、文学刊物上发表文章50余篇、60余万字,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著有批评文集《时间是一切事物的后记》;编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第五卷:1984—1987》《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第六卷:1988—1992》两卷,约60万字。曾获安徽省首届优秀硕士论文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第二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第五届长江杯江苏文学评论奖、第六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