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达辉
【内容提要】核心素养是我国近年为提升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而提出的新教育概念,其内容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国家提出要制定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本文通过对国际和我国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初步构建了符合老年教育特殊性的三大领域九个指标的新时代老年人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为老年大学确立的办学宗旨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这一宗旨与国家核心素养倡导的“立德树人”育人价值和“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基本内涵,目标是一致的。针对“老龄化国情”的新特点,“老年大学学生”现时已被称为我国学校教育的“新一代学生”。具备核心素养倡导的这些品格和能力的老年人,我们称为“新时代老年人”。
2014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是现时教育界备受关注的新概念——核心素养。本研究结合教育部提出的总体框架,遵循老年教育的规律,体现新时代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对新时代老年人核心素养体系试作如下构建:
基于国家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去建构老年教育学段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应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培育现代老年人的总体目标。
针对老年教育的对象是老年人,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环节的特点,笔者提出老年教育这一特殊学段核心素养的总框架是:以“新时代老年人”为核心,包括终身学习、融入社会、康乐向上三个领域,其核心素养行为养成和表现可综合表述为学习兴趣、文化自信、合作分享、社会责任、传播文明、社会体验、幸福观念、身心健康、长者风范九项主要内容,见下图所示:
新时代老年人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为体现老年教育的特点,现代老年人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为: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就要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当代老年人,不再为温饱问题奔波,他们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那就是精神文化养老。终身学习,它会带给老年人知识和乐趣,会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享受的时刻,会把书本和创作作为心灵最好的栖息之所,会把晚年孤独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终身学习,可以使老年人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陶冶情操,坚定信念,发挥潜力,回报社会。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融入社会,就是老年人要融入社会集体生活和交流当中,并能获得相应的适合自己的一种生存和发展位置。老年人积极融入社会,有利于把握好人生的航向,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而不会被社会所排挤。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热爱和尊重自然,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把自己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服务社会、热爱自然、余热生辉、有所作为的人。
康乐向上是指老年人健康快乐,对人生始终充满积极的幸福感。生活安宁、健康长寿、日子快乐、公平正义、自我实现是人生晚年生活的追求。老年人要感受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承担关心和教育下一代的社会责任,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把自己发展成为热爱人生、身心健康、自尊自律、受人尊重的长者。
上述三个领域的综合表现可包括如下九项:
1.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在老年大学开设的学科专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和活动,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保持积极的学习认识和情绪状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积极参加适合自身特长的文体活动,发展个人兴趣和潜质。
(3)创作具有个人专长的美术、摄影、文艺、工艺等作品,具有个性张扬的良好心理品质。
2.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通过学国学、参观博物馆、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学习和活动,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通过制作、演艺等活动,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
(3)通过书画摄影、手机操作、电脑应用等学习活动,积累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具备有内涵、有现代社会生存本领的素质。
3.合作分享
合作和分享是老年人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会共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着眼未来社会提出的公民应具备的素养之一,它包括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三个层面。合作与分享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它是通过共同的学习活动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获得新的体验。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在老年大学学习中,通过参与学习过程,通过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的立体式信息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尊重他人、平等对话、乐于合作、分享快乐的学习习惯。
(2)通过读书、讲座、参观、展览、演出、游学、志愿服务等体验式活动,能展示和分享学习成果,促进老年人彼此的亲近,具有融入群体、人际和谐的意识和行动。
4.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指的是老年人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能明辨是非,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
(2)崇尚自由平等,具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和行动。
(3)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4)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做一个良好社会公民。
(5)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
(6)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
5.传播文明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通过老年大学教育和社会公益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具有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信念的情怀。
(2)通过学习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
(3)通过日常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4)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具有坚定信念和情感认同。
(5)通过文化学习、游学等活动,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6.社会体验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通过到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公共体育设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进行体验活动,了解当地历史、人文资源、民俗民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2)能在科学普及、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个人所长并做出贡献,具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
(3)能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助人为乐的爱心。
7.幸福观念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通过拥有老年人参与学习和教育的权利,感受到精神养老的乐趣,具有“老有所学”的幸福感。
(2)通过享受社会主义新时代给予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感受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具有“老有所养”的幸福感。
(3)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传播社会正能量,感受交流合作的快乐;通过家庭的和睦生活,感受人间天伦之乐,具有“老有所乐”的幸福感。
(4)通过技艺、书艺展演等,感受成功的喜悦,具有“老有所为”的幸福感。
8.身心健康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能对文化学习和文体活动的课程有计划、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
(2)能学习和掌握养生保健、心理健康、生命尊严、医疗护理等知识,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3)能选择和运用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4)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具有健康保健意识。
(5)能建立和维持与家人或朋友的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6)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
9.长者风范
长者,指的是受人尊重的老者;长者风范,指的是长者要有风度和素养,要有教化,影响带动形成良好的风气。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具有传播和引领社会新风尚的意识和行动。
(2)能关心下一代成长,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继承优良传统,培育科学精神,具有师长的形象。
(3)能著书立传,教育后人,具有文化涵养。
(4)能善于调解邻居或家庭纠纷,化解矛盾,具有社会公平正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