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设计

2019-11-22 11:59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张志媛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31期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张志媛

【教材分析】

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不顾自己年岁已高,寻访途中住破庙,吃干粮,夜晚还在月光下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他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学情分析】

因本篇文章在编写时舍弃了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大背景,而是选择了他在编书过程中的一个小场景,让我们从一个生活片段去感知他为《本草纲目》付出的辛苦,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能直观感受人物形象。但学生对于李时珍的做法可能有不解之处,因此需要补充李时珍编书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感知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编纂之不易与李时珍为民造福的精神。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紧抓关键词“苦”品读课文,初步体会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感受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为民造福而甘愿吃苦的高贵形象。

【课时重难点】

重点:紧抓关键词“苦”品读课文,感受李时珍为了编纂《本草纲目》造福于民,而甘愿自己吃苦的高贵形象。

难点:概括段意,初步体会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预习单。

【教学过程】

一、教学生字,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宿”是本课的生字,从甲骨文字形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在一间房子里休息,旁边还有一张床,有夜里睡觉、过夜的意思。师述:上小下大,第三笔是横钩,收笔要快。学生书空。它是上下结构,上面一个宝盖头,点写在竖中线上,宝盖头写得要稍小一点,下面的“亻”“百”稍大一点。

2.从课题中你理解了什么?

3.了解李时珍及《本草纲目》。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李时珍的了解?师随机补充: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先后被译成十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2010年3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遗产名录”。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了解李时珍修订《 本草纲目》的故事。

【设计意图】在教学“宿”时,运用字理进行识字,这样不但记忆深刻,还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字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也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以后的学习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而资料的补充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本草纲目》的重要意义,为感悟李时珍的形象渲染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认读,相机理解词语。

住宿 药材 徒弟 灰尘 煮饭

寺庙 修订 砖头 详细 扯下(生字标红)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呃逆 行囊(理解词语)

太阳下山 露出轮廓 断垣残壁

夜幕降临 陶碗舀水 长年累月

月光皎洁 笔墨砚台 若有所悟

2.观察每行首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具美感,又能体现时间的推移。

3.自由读课文,找出这三个词语所在的段落,并分段。

4.出示预习单,指导学生概括段意。

5.指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请你看着屏幕,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6.小结学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段意合并法。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效果,排除在感悟人物形象时的字词阻碍。整体感知场景内容,清晰文章的脉络。而段意合并法的训练,更可在课外阅读时做很好的迁移。

三、以“苦”为点,感知形象

1.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的生活,你会选择哪个字?

2.朗读课文,把你感受到苦的地方标下来,在重点词下加点。用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然后小组交流。

(1)住 ——破败的古寺。(学生找句子)

李时珍住在怎样的古寺里?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破败?“到处”(没有一处是干净的地方)“长满”(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厚厚”(把屋顶都挡住了),从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这座古寺的破败,谁来读一读,把古寺的破败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这是写人物的文章,为什么花这么大的笔墨来写破败的古寺呢?环境的描写能让人体会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

是呀,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李时珍却一点都不怕苦,像这样的环境描写,文中不止这一处,你还能找得到吗?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环境描写也不少,你知道有什么作用吗?(PPT 出示)是呀,环境描写可以表现时间的推移,推动情节的发展,也可以衬托人物形象。这么重要,我们在写作时也要注意运用。

(2)吃——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什么是“干粮”?那为何要用“啃”字呢?

馒头又硬又干,像石头一样,只能用力啃,作者用词多准确呀!请你来读。你觉得这馒头味道怎么样?(不好吃)可李时珍他们却顾不上这么多,你来读句子。

吃的东西太简单,查访药材是辛苦的,吃的就更苦了。

他们查访一次就是几个月,这馒头也许已经发霉了,可是没有吃的,只能啃,请你来读。

有时,时间太久,或许连发霉的馒头都没有了,你想:他们该怎么办?请用一个字来形容他们查访药材的生活!(苦)

师补充:同学们,李时珍外出察访药材前,曾是太医院的御医。在家时,他吃的是美味佳肴,喝的是琼浆玉汁。而现在,他渴了就喝一点山泉水,饿了就啃一点干粮,有时候为了赶路,就边走边吃,甚至两顿并作一顿。这就是——饥餐渴饮。

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

(3)行——边走边察访走了好几个月。(抓住关键词:“赶路、察访、好几个月”,展开想象,体会行程之苦)

要取得珍贵的药材,要吃常人不能吃之苦,或是在人迹罕至的山林,或是无人问津的荒野,还可能有虎狼出没,多么危险,多么艰苦,但为了察访药材,为了修订《本草》,他必须长途跋涉,日夜奔走!齐读这句话。

(4)记——趁着大好月色,用砖头垒桌子记录。(抓住关键词:“大好月色”“砖头”等)

以月为灯,以砖为桌,李时珍就这样开始了修订《本草》的漫漫征程。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曾经提出过“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阅读教学主张,紧抓本课文的文眼——“苦”就能串联全章,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在这一环节里,我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把握课文感悟人物形象,再通过生与生、师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

四、抓住矛盾,思辨“苦”

面对弟子的问题,李时珍明明开始说的是“比家里苦多了”,但是李时珍后面却说“吃点苦”,我们什么情况下会用“点”?去掉是不是更合适?你读出了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不怕吃苦,为民造福)这正是一人吃苦,为的是万民得福。(板书:为民造福)

也正是这个万民得福的信念支撑着这个年近半百的老人,以苦为乐,甘愿付出。他谈笑自如,坦然面对。你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抓住看似矛盾之处,主动抛出疑点,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这样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而思辨的能力也是学生所欠缺却又是语文学习所必备的能力。

五、拓展补充,留有悬念

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除了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精神外,还需要什么品质呢?我们下节课接着读。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