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千年史话

2019-11-22 16:27
中外文摘 2019年21期
关键词:国子监新罗科举考试

伊 森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接受留学生非常多的一个时代;唐之后,宋元明清因为种种原因,也都向外国留学生敞开过大门。

全额奖学金

作为留学生的遣唐使,大唐政府对他们很不错。中国的学生们要准备科举考试,来大唐的留学生直接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成为太学生。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写了太学生的各种好: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来大唐的留学生还有全额奖学金——由朝廷“衣粮准例支给”,不要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一年四季吃穿住行全部由财政负责,甚至连随从仆人的衣服都发,回家探亲还给路费。

对于强盛的大唐而言,这些费用算不上什么,何况留学生人数并不多。朝廷对生源严格控制,能够到国子监上学的,大都是周边国家的皇族贵胄。《唐会要》上曾具体记载:

敕新罗宿卫生王子金义宗等,所请留住学生员。仰准旧例留二人。

据新旧《唐书》《大日本史》等记载,自贞观四年至乾宁元年的265年间,日本共派出遣唐使团19次,人数达数千人,但能进入国子监读书的少之又少。除日本外,朝鲜地区的新罗、高丽、百济,以及尼泊尔、印度、越南、印尼、爪哇、斯里兰卡,也都有很多留学生在长安。

黑人当官

大唐的强盛,还在于对外国留学生的开放态度,留学生们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学习各种实用知识技能。

外国留学生中的佼佼者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而入仕。如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与李白、王维、储光羲、赵骅等人交往甚密。他寒窗苦读,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在唐朝任从三品秘书兼卫尉卿。后来,他回国遭遇风暴,消息误传他遇难,李白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哭晁衡诗》。后来他九死一生,回到唐朝继续做官。

崔致远是唐朝留学生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他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12岁时就来到大唐求学,18岁时进士及第,之后担任江苏溧水县县尉,负责军事、治安,相当于公安局局长,后又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府,授职幕府都统巡官。他的作品汇编为《桂苑笔耕集》一书,是韩国第一部汉文诗文集,被后世韩国学者称为“东方艺苑之本始”。

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位著名黑人——唐宣宗时期,大食国黑人李彦升跟着商队来到唐朝,后来,经官员推荐,唐宣宗特许他参加科举,结果,李彦升一举得第,而当年总共及第的人数也只有22人。

一个大食黑人跑到大唐来抢名额,舆论汹汹。此时,一名七朝老臣卢钧站了出来,“有生于中州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而心夷也。生于异域而行合乎礼义,是形夷而心恻”,“今彦升也,来从海外,能以道祈知于帅,帅故异而荐之,以激夫戎狄。俾日月所烛,皆归乎于文明之化”。当时的人们包括皇帝竟然被说服了,让李彦升到翰林院做了一名翰林。这也是一种大唐气象。

被处死的留学生

唐之后的两宋时期,日本忙于内乱,留学热情大减,而朝鲜半岛的高丽与唐代相比,留学人数也大为下降。宋代明确见于史书记载的高丽官派留学生仅有11人。

官派留学生之外还有自费生。元朝时期,高丽王王璋仰慕中国文化,让位给他的儿子,自己到北京居住,学习中国文化,与当时的文人学士交游。

到了明朝,虽然已不复大唐盛景,但因为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周边关系和平,外国人来华留学又到一个高峰。朱元璋在位期间,有一年,高丽派了4个人到国子监来留学,其中一个叫金涛,后来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殿试排名第6,朝廷想让他去当一个副县长,他不去,回国做了高丽的宰相。

明朝时期,琉球国成为来华留学的主力,人数最多。史料记载,琉球国中山、山南和山北王先后派遣留学生11次,一般三五人居多,最多时10余人,并且还送过女留学生。洪武年间,琉球国中山王“遣寨官子二人及女官生姑、鲁妹二人,先后来肆业,其感慕华风如此”。

无论是隋唐还是宋明,待遇一向优厚,管理也一向严格。学习不认真、违反规矩、个人行为不检点等,是要受到处分的,严重的甚至被开除学籍,遣送回国。《唐会要》记载,大和九年,便有7名新罗籍留学生遭“勒还蕃”。根据明代国子监“监规”,对毁辱师长、非议政事或诰书者,要处杖刑充军,重责施以死刑,洪武年间就有琉球国学生非议诏书被处死。

促成俄国“知华派”

到清朝时,一度暂停接收留学生。到了康熙年间,琉球国中山王来信恳求恢复。康熙收到信后,让礼部问了下国子监情况,确实有例可循,便又恢复了接收留学生。

不过,随着清朝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加深,来华留学生的任务变得更复杂了。雍正之前,清朝和俄国打过仗、谈过判、签过约,中间的翻译沟通工作大都由耶稣会士承担。逐渐,双方对耶稣会士不满渐增,俄国希望能有自己人直接传递中国的情报,而康熙到晚年对耶稣会士的一些传教行为不满,最终禁止这些人在中国传教。

外交桥梁中断了,但外交需求还在,俄罗斯对清朝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的请求。1728年,两国签订了《中俄恰克图条约》,约定每年俄罗斯可派5~6名学生到中国留学读书。

据史料记载,自条约签订到1840年近120年的时间里,俄国共派41人到华读书。不过,这些俄国留学生的情况并不太好。他们语言不通,举目无亲,寂寞无聊是经常有的,有的人因此酗酒无度、顶撞上司,甚至打架斗殴,由于疾病、酗酒、打架,就死了十几个人,死亡率超30%。

当然,那些终于活下来回到俄国的留学生,很多人后来就进入外交界。也因为有了一定数量的“知华派”,掌握了大量清朝的信息,俄国对中国的外交事务也更加主动起来。

猜你喜欢
国子监新罗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参观国子监
“科举考试”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娄新罗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
科举考试的投考资格——从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