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 韩岩松 陈颖 谢明达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9-099-02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且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显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中国如何在此环境下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完成新时代经济转型是一个重要问题。日本与中国同属东亚国家,有着相近的文化根源,如何充分学习日本企业文化对促进中国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来源、表现、影响三个层面分析了四种典型的日本企业文化,然而尝试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启示。
关键词 日本企业文化 管理 中国企业
企业在其长期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观念和规则制度以及员工对此的理解反馈和行为取向一起形成了企业文化。《财富》杂志评选出的全国500强企业均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且其评委也明确指出人才和文化是企业不可替代的成功因素。在企业文化的研究方面,日本成为典型的案例研究国家,这是因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在二战结束后迅速崛起,日本企业的迅速发展功不可没,而这从根本上又归功于日本企业文化的成功。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内容特征
(一)“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日本企业将人视为实现企业目标、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这种管理思想将人作为组织内的重要要素,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力求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障企业实现稳定持续地发展与进步。具体表现而言,其一,日本企业管理中的许多制度、规范、章程等都是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核心进行设计的,形成了一种服务性质的外力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员工专注于企业事务,逐渐形成与企业发展契合的价值观。其二,日本企业充分重视员工的精神需求,力求从各种细节方面促进员工与企业的联系。例如,为员工举办迎新会和欢送会,成立各类内部俱乐部,定期组织球赛、旅游等集体活动,这些做法不仅加深员工之间的交流,还关注员工及其家庭的发展,多管齐下地促进了员工对企业的精神归属感,强化了“企业本位”的观念。其三,日本企业给予了员工较大的话语权,鼓励员工参与企业重要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这种管理思想旨在激发员工的主人公意识,鼓励员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例如,丰田公司通过教育把每个职员的干劲调动起来,出现的工作问题每个员工都能够解决,这种粗放的分工体系充分考虑了职工的能力培养,有利于激发其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
这种企业文化主要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启迪。孔子不仅多次提出了“和”的思想,如“知礼而和”、“和为贵”等,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肯定的重要性,还提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意义。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下,员工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得到了满足,这使得他们能够自豪地承认自己是企业的一员,自发地努力工作并积极奉献,自主地与企业融为一体共同进步。
(二)“家族主义”的价值观念
传统的日本中,“家”制度体现在以家业为中心、以家产为基础、以家名为象征、以直系为延续的原则。这种家族主义强调延续家业和维护家族利益,并将严格的等级秩序作为重要的组织原则。日本企业对“家”这一概念的重视、理解和运用形成了特征鲜明的日本企业家族主义。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家族主义的突出表现之一。这种制度在1918年由松下公司提出,即一旦员工进入企业,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就要在企业一直工作直至退休。这种制度在战后日本的经济恢复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在劳动力供不应求的背景下,这一制度极大地保障了员工的生活,有利于企业团队精神的形成。年功序列制是由此衍生出的工资制度,即员工的工资和级别随着工龄而增长。二者搭配起来有利于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情况,在极高的团队意识下,这种家族主义有利于每个人踏实工作、各司其职。这种家族主义其实是日本民族追求“集体至上,和谐一致”的体现,是一种上升到日本企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精神影响。在这种企业文化下,员工将群体的利益至于首位,自主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
虽然这两种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逐渐暴露出问题,如阻碍人才流动、挫伤员工竞争意识等,许多日本企业也在人事改革方面尝试引入欧美的“业绩模式”,但日本企业家族主义的积极影响对于企业内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方面又有不可磨灭的精作用,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如何协调平稳与进取的关系是日本企业家族主义思想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和魂洋才”的发展思路
明治维新时期出现了“和魂洋才”的口号,其中“和魂”指的是日本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洋才”指的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等,意在表達对待不同的文化,应该保持日本民族文化的内核不变,努力学习西方文化的长处,实现本国文化的升华和进步。这种对待文化的态度也在日本企业的发展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许多日本企业在创新初期会选择对西方文化和科技进行“照搬”学习,但在此基础上,日本企业会进行深刻研究,在原有的技术上推陈出新、更新迭代,以创造出与原来更先进的产品,努力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日本民族长期处于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在残酷的生存压力下日本民众逐渐形成了对力量、对强者的崇拜精神,大多数日本人在幼时都会受到等级制度的训练,接受强者文化的影响。因此这种“强者崇拜”使得日本人积极自然地接受并学习外来文化,这为“洋才”这一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日本也是个注重民族文化发扬和继承的国家,这一点在日本企业的内部管理上尤为突出。在长期严格的等级制度的影响下,日本社会形成了一种“平等”的等级制度,体现在日本企业中则是对同一级别员工之间平等关系的倡导,从而也保障了日本企业层层安排、稳定和谐的状态。从这个意义而言,外来文化主要影响的是日本企业的经营业务,而传统文化仍主导日本企业的内部管理,正是这种平衡处理外来新文化和日本传统文化的方式和观念,使得日本企业得以顺利在短时间内扩张和发展,不断在充分认识自身的基础上吸取外来思想的精华,逐渐演变成如今高效独特的日本企业管理模式。
(四)“工蜂精神”的工作态度
在日本,加班是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其平均加班时间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更为独特的是,日本人往往会把自觉主动地加班,并将其看作是自己对于企业和社会的回报。同时,日本企业对于生产质量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将质量管理落实到从生产到售后的每一个阶段,这种主动且求精的企业文化便体现出日本企业中的“工蜂精神”。
究其原因,一方面,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将“忠”视为其核心价值,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对工蜂精神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影响。类似于在武家社会时期领主为武士提供生活支持并保障其社会地位,武士为了回报领主的恩情必须无条件听从领主地要求并且义不容辞地奉献自我,发展到现代社会的企业管理中,这种“忠”则体现在民众对于其家庭、企业、社会的奉献意识。因此,当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了企业施予他们的恩情时,他们便会努力工作予以回报。此外,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也对这种企业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从小便被灌输“要把饭盒里的最后一粒米吃掉”,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才真正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富强。
二、日本企业文化对于中国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结合文化信仰,展开“攻心”战略
分析完日本企业文化特征,不难发现类似儒家思想、武士道精神等传统文化信仰对日本企业的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企业利用这些传统价值观构建了适应于社会需要、实用于企业发展、适用于员工接纳的企业文化,实现了社会、企业和员工三方的共赢,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具体呈现和边界扩展,不仅能使得员工在传统积极思想的影响下实现精神富足,而且能够在此过程中使得企业、社会同时获益。因此,给予员工精神信仰是一件重要且慎重的事,如何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未来探索的重要领域。
在这方面,我国的海尔集团已经有了一些积极尝试。为了让员工认识到“人人是人才”这一观念,鼓励大众技术创新,海尔集团以普通工人的姓名来命名其所发明的技术革新成果,例如工人李启明发明的焊枪被称为“启明焊枪”。这种细腻入微的激励措施充分肯定了员工创造的价值,满足了员工的荣誉感,激发出员工持久的创新动力,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和依赖感。
(二)灵活适应创新,升级培训模式
在终身雇佣制的影响下,日本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了终身互利互害的关系,因此日本的管理者尤其注重人才的培养。相比之下,中国更多是短期雇佣关系,管理者更倾向于人才的猎获。日本企业基本形成了在岗和脱岗、正规和非正规有机结合的培训体系,实现了在岗正规培训制度化、脱岗非正规培训日常化、企业人才培训终身化的特征。通过培训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不断巩固员工对公司的情感,值得我国企业学习。
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终身雇佣制呈现出不适应的情况,日本能已逐渐开始向西方的市场控制模式靠拢,具体表现为大多数日本企业已经在尝试“提前退休计划”、部分加入绩效工资制等措施,培训模式也随着员工需求相即调整企业培训的层次性[7],使得企业可以更灵活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充分表现出日本企业的主动变革性,及时勇敢地审视企业管理的弊端并实施调整措施。
(三)增强社会责任,营造企业形象
日本企业文化中充分强调了个人和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日本社会也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衡量企业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影响下,日本企业将这种社会责任感下分到对职工的工作态度要求上、对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上、对企业的形象塑造要求上,因此成功地这种社会责任作为竞争优势吸引优质的人才、消费者和投资者。
反观中国企业,常常以经济效益作为最终和唯一的追求目標,忽视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不惜违法扰乱市场秩序,导致国内食品安全、盗版侵权、环境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这样的企业发展观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还危害到了社会整体的利益需要和国际形象。因此,我国企业有必要转换思想,充分意识到社会价值对于企业发展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梦媛.日本武士道民族精神与日本企业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 朱小龙.日本企业文化变化及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6.
[3] 赵丽.论日本民族文化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4.
[4] 吴佩军.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历史考察[D].南开大学,2009.
[5] 韩雪娜.当代日本管理思想研究综述[D].山东大学,2013.
[6] 权肖云.中日企业员工培训模式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4.
[7] 尹丽莉.日本企业培训制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