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涛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具备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的能力,能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毫无疑问,古诗词的鉴赏是语文高考的必考题。因是必考题,所以学生天天练,老师月月讲。尽管如此,古诗词鉴赏题的得分情况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有的同学说诗歌晦涩难懂,有的同学说诗歌技法不明,有的同学说思想情感不清……林林总总,原因很多,归根结底,是没有读懂古诗词。那么,怎么读才能读懂古诗词呢?
一、看标题,辨题材
古诗词的标题无疑是古诗词写作内容的集中体现,是读懂古诗词的切入点。古诗词标题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有的点明时间、地点,如高骈的《山亭夏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欧阳修的《晚泊岳阳》;有的点明人物及事件,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韦庄的《与东吴生相遇》、黄庭坚的《秋思寄子由》等。
标题,也是读懂古诗词的向导。诗歌的标题有的揭示诗歌的内容题材,王绩的《野望》、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不同的诗歌题材抒发的情感大致稳定。如“咏史怀古诗”大多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借古讽今、抨击现实、咏史寓理——对历史作理性思考等;“边塞诗”大多描写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抒发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大志、建功立业的渴望、将士久戍的乡愁、闺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对腐败无能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等;送别诗则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等。因此,我们要想读懂诗歌,诗歌的标题是不得不认真去读的。
二、读注释,知作者
注释是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论的文字。不难理解,古诗文中的注释是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文的。诗歌鉴赏题中常常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注释,这些注释有的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如雍陶的《天津桥春望》:“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诗后注释“雍陶生活在晚唐”,帮助我们理解诗人感叹大唐帝国的盛世一去不复返。有的注释解释了疑难词语——如岑参的《逢入京使》中有“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后注释——龙钟:湿漉漉的样子,有了这一注释,读者便能很快理解句意及运用的夸张的修辞手法。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广义语境。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和作诗的风格,而作者的情感、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如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是飘逸洒脱的浪漫主义诗人,喜用奇特的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其诗歌风格豪放俊逸,气势磅礴,大气十足,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杜甫则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唐朝的政权长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逃亡与困窘中度过余生,其诗风格沉郁顿挫,忧时伤世,悲天悯人。有时作者的身世经历也可从诗歌的注释中获得。俗语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诗歌的注释想来也是如此,出题者绝不会无缘无故作注释的,既作了注释,自有他的道理。可见,读注释,知作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三、填内容,调语序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显而易见,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炼、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因诗歌的字数、句数都有严格的限定,所以诗人在作诗时经常省略某些成分。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诗时将诗人留下的空白——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填补。否则,诗意无法读通。如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欲饮”后省略了“葡萄美酒”“琵琶”后省略了“声声”“催”后省略了“我上战场”等。如果我们不曾理解到诗中的省略成分,将其省略的补充进来,理解的诗意便不合逻辑了。
诗歌语言除了精炼形象,还要求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对平仄韵律尤其讲究。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诗歌词句经常出现倒装的现象。主谓倒装,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本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宾语前置,如“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本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因此,我们要读懂诗歌,还得在填补省略空白的同时,调换语序 。
四、明典故,解内涵
典故,古义指典章制度、旧事旧例;今义指诗文里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手法之一。恰当用典,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厚、简洁庄重、含蓄典雅,诗句凝练形象,言近而旨远,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李商隐的《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庄子梦中化蝶、杜宇化鸟的典故,抒写了诗人的迷茫与幽怨,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的情景,意蕴丰厚,含蓄典雅;杜牧的《泊秦淮》中“隔江犹唱《后庭花》”,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至亡国的典故讽刺晚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言近而旨远;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借以表达自己渴望报效国家却没有门路的悲愤之情,含蓄委婉。从上述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诗词中运用典故,达到了诗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且形象具体的效果。既如此,读诗者必须弄明白诗歌中运用的典故,清楚其内涵,方能读懂诗人在诗歌中的表达之意。
五、抓意象,悟意境
意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在创作中诗人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所以抓住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所代表的感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折柳”,表达绵绵难尽的别离之情;“黍离”,表达对故国的眷恋,对故土沦亡的悲叹;“落叶”代表悲秋、失意;“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滚滚向前的流水”代表时光易逝;“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雁”代表思念和漂泊;“落花”表达韶华易逝等。抓住了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有助于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明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具体可感,因而读者要用形象思维来读诗,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一个个意象,使语言文字转化成可见可感的生活意境。如诗佛王维在《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广漠空濛的水田、自在飞翔的白鹭、蔚然深秀的密林、婉转鸣唱的黄鹂,这些意象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共同构成了一幅诗人无限欣羡的恬静优美的辋川田园风光图,画面闲适而恬静,意境开阔而深邃,渲染了积雨天气空濛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借以表达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所以我们想要读懂诗歌,要善于抓住典型的意象,体悟诗中的意境,帮助我们把握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六、找情点,析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其意是说,作者情感奔腾汹涌时,用文字表达,形成诗文;读者仔细阅读诗文,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为情所动。沿着情感追溯源头,即使深幽的意思也必将显现,被人所理解。既如此,读诗者当迅速找到诗歌中的“情点”——即与诗人的情感有关联的关键词句,准确探寻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字即为全诗的“情点”,惊喜的洪流贯穿全诗。捷报忽传,喜极而泣,惊喜洪流第一波;亲人愁云顿消,喜欲发狂,惊喜洪流第二波;放歌纵酒,春季还乡,惊喜洪流第三波;弹指之间,身在梓州,心已飞归故乡,惊喜洪流卷起连天高潮。“惊喜”,诗人缘何而喜?只因战争捷报忽传,可以过上和平的日子、回归故乡了,再也不用颠沛流离,亡命天涯了。诗人用惊喜的种种表现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惡,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向往。沿着“情点”追溯,很快便可以准确地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情感态度。
总之,诗歌是文学园地里的特殊的文学体裁,其语言有自己独有的特点——语言陌生化,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含蓄凝练,意蕴丰厚。要读懂诗歌,需要我们掌握诗歌独特的语言结构,多读多悟,认真领会。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