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与“有”

2019-11-21 14:10肖凌之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9年27期
关键词:忧患哲思考验

肖凌之

有个“温水煮青蛙”的故事,说是将青蛙投入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逃生;而当把青蛙放入冷水再逐渐加热,青蛙反倒因为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从而失去逃生机会。这个实验验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古训,也让人联想到了“忧”与“有”的辩证关系。

“有”,是拥有、具备、占有,是一种天赐或是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已有状态;而“忧”,则是忧虑、忧患,是一种不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清醒,是一种不测的防备与应对,是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表面看来,“忧”与“有”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但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规律看,“忧”却是“有”的保障,“有”则是“忧”的保持與扩充。不管是个人的稳健发展,还是一个企业或组织的成长,抑或是一个国家或政党的建设,都不能忽视“忧”与“有”。

一个人现在的拥有,都有一个拥有的缘由或成因,并不是完全个人的独有本事。懂得“忧”与“有”关系的人,总是奋发进取,不忘本来,开创未来,现在的拥有会变得不断充实和完善;不明了“忧”与“有”关系的人,要么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妄自尊大,要么消极悲观、灰心丧气,妄自菲薄,其结果不是好景不长,就是每况愈下。

成功的企业或组织都很重视“忧”与“有”关系的处理。微软之所以在全球称雄,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就是“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90天”。华为集团掌门人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忧心忡忡地说:“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正是华为的危机感与责任感,才创造出了华为举世瞩目的成绩。

一个政党的强盛,更是要“有”中有“忧”、以“忧”保“有”、以“忧”增“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从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发出的“进京赶考”和保持“两个务必”的警醒,到今天中央向全党警示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我们党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可谓一以贯之。

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没有忧患是最大的忧患。有忧,方可常拥有;无忧,拥有也会变没有。“有”而不忘“忧”,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实际上是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是推动进步的催化剂和动力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始终常存危机感,始终保持“今天是起点”和“从零开始”的奋发意识,是我们最终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技法借鉴

议论深刻有新意,是中学生议论文获取高分的常见要求。让议论文闪现出哲思色彩,是满足这些要求的有效途径。

本文议论的深刻主要体现在哲理思辨的三“新”:

一、选题切入新。“忧”,很多人会将它与“生”“乐”等联系起来;“有”呢,一般会将它与“无”“失”等联系起来。本文作者别出心裁,选取“忧”与“有”作为有待辩证分析的一组概念,读者一读题目就能感受到哲思色彩。文章从“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切入后,先明确“忧”与“有”这两个概念各自的内涵,四个“一种”将这两个抽象概念的本质特征描述出来,这正是下文展开哲思的前提。作者的切入之新还表现在:明确概念内涵后,用两句话总说两个概念间的辩证关系,提出论点——“忧”是“有”的保障,“有”是“忧”的保持与扩充。文章才刚破题,作者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哲思之光就在读者面前闪现。

二、哲思展开新。文章的三、四、五段分别从个人、企业或组织、政党这三个层面论述“忧”与“有”的辩证关系,逐层深入。从个人说,作者先提出“有”并非全由己出,接着以“有忧”者的发展前景与“无忧”者的可悲结局构成对比,论述中充满着两点论和变化观,凸显生活哲思在个人成长中的主要作用;从企业或组织说,作者变换手法,精选一中一外两个典型事例,让名人名言支撑论点——世界级的“大有”者尚且“忧”得如此之早、之深、之急,何况中小者乎?哲思之光在此不仅闪亮,更能促人警醒;从政党说,作者用了“更是”两字表示层进,“有”中有“忧”、以“忧”保“有”、以“忧”增“有”这三句话,具有丰富多样的哲思含量。而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的苏轼名言,又从“有忧”而不察、不为终至“不可救”这一角度强化了执政党确立辩证“忧”“有”观的重要性。文章至此,辩证“忧”“有”观的论述覆盖多立面,令人耳目一新。

三、用语表达新。以结尾一段为例,先连用两次“没有A是最大的A”这一特殊句式,接着用“有A则B,无A则失B”的对比句式,由“有”而不忘“忧”引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言简意赅,形式整饬,堪称哲思智慧催开的语言之花。

猜你喜欢
忧患哲思考验
Flying Forward
Never give up 永不言弃
眼力大考验
画里有话
哲理漫画
眼力大考验
哲思
不断地向上仰望
考验
哲语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