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报道中,我们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与体量规划,曾有过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报道,而此篇的话题,应该说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谈工业互联网价值,这本身更具宏观性。正如今年1月的时候,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及推广指南》,提出将以加快企业外网络和企业内网络建设与改造为主线,以构筑支撑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互联互通的网络基础设施为目标,以企业网络应用创新和传统产业升级为牵引,着力构建网络标准体系、加强技术引导,着力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网络、创新网络应用,着力建设标识解析体系、拓展标识应用,着力完善网络创新环境,规范发展秩序,加快培育网络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甚至还明确,到2020年,形成相对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网络顶层设计,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技术产业体系。这本身就已经较为完整地为整体国家战略考量提出了纲要。
不容有失也时不我待
《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及推广指南》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四点。一是建设满足试验和商用需求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外网标杆网络,初步建成适用于工业互联网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可定制的支持IPv6的企业外网络基础设施;二是建成集成网络技术创新、标准研制、测试认证、应用示范、产业促进、国际合作等功能的开放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形成先进、系统的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在网络领域建成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示范项目,建立工业互联网网络改造评估认证机制,构建适应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网络技术产业生态。最后,则是初步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一批面向行业或区域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以及公共递归节点,制定并完善标识注册和解析等管理办法。从可量化的角度来看,第二点和第三点显得格外重要。
從概念来讲,这两点可以归结为“智能制造的工业化价值”,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工业互联网的现实意义。很显然,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工业互联网不容有失的局面。
目前看来,智能制造将在三方面起到作用:一可以对现有能力的优化提升,二可应用在中小企业,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三是将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打通,最终可实现按需定产。所以就工厂本身而言,工业互联网平台应该是数字化工厂的操作系统,其中,连接是基础,数据是核心,而应用是关键。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看作是要把工业软件APP化,虽然用互联网的数据来“数字化工厂”这个概念并没错。更全面来解读,通过云端化和物联网化的方式,把我们几家互联网巨头的智能制造经验进行更大范围进行推广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如今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有人认为移动互联网风头不再,VC/PE已不看重向APP类项目投资。甚至有人发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不可能成为投资热点的感慨。前几年发展势头十足的一些互联网新业态,因过度竞争,现在活成了自己都不愿看到的样子。同时,有人认为未来寄托在人工智能身上,AI是通用技术可以用在所有的领域,但AI不是承载技术,AI仍然需要互联网来承载。应该这么理解,对于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的研究受消费互联网思路影响,试图找出像IP地址那样全球通用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而且也试图简历一个新的DNS系统,但工业互联网设备和工件千万种,需要同样的标识标准和全球可访问。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同时补工业自动化的课,目前,各类工控软件和管理软件基本上也是依赖进口,只解决了网络化不解决自主可控软件问题,不能实现工业互联网的核心。
因材举措才有成果
从工业互联网的另一个角度来看,有观点认为消费互联网难以再创辉煌,感叹互联网的下半场即消费互联网即将过去(电商的发展也在疑虑是否会面临天花板)。但实际上,工业互联网被看做是互联网的下半场,其中有一点原因在于工业互联网个性化明显,门槛高、热的慢、互联网企业有心想进但总是不得要领,看得见摸不着。但这恰恰是魅力和意义,因材举措才会产生真正的成果。
从数据来看,中国企业中列入全球500强的有超过100家,规模以上的企业占20%,小微企业占7成,我国企业大小规模、装备与技术方面均相差悬殊。我们很多企业的生产装备甚至生产线全套进口,生产装备和技术与国外同行相比没有什么差距,但是在标准、规范、工艺、检测、流程、供应链等方面差距很大,在研发、设计、工程、营销、售后服务等附加值高的环节缺乏竞争力,没有形成代表质量信誉的国际品牌。国外西门子、GE等自身已经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公司,而我国传统企业的大企业还缺乏这样的能力。而且,我们新一代ICT技术发展很快但与美国相比差距还很大,而且ICT的核心技术产品如CPU、DSP、操作系统等方面我国的软肋未见起色。
要知道,互联网已经深入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的需求是持续的,不会因为经济的冷热而有很大的改变。中国的消费互联网领先的只是电商,更准确地说只是国内的电商,而且在教育、医疗、养老、旅游等方面也仅仅是开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社会生活的快节奏激活了网民对短平快新业态的追求,短视频、小程序、头条等风头正旺。消费互联网尽管面向十多亿网民,但消费互联网是有共性的,而产业数字化转型在不同行业甚至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都是个性的。
消费互联网终端品种简单,使用门槛低、易普及、易升级。产业数字化转型设计传统生产设备类型多,业务链条长、服务模型复杂、基本不是一张白纸。产业数字化对基础设施和技术的要求较高,对资本的需求也更大,对安全性要求高,对既了解信息技术又熟悉企业流程的人才有迫切需求。消费互联网的应用基本上都是从无到有,产业数字化是对现有生产方式的改造,实现流程再造。与消费互联网赢家通吃的格局不同,产业数字化需求有更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跟风没有出路,就像共享单车,从风向投资竞相买进到急于脱手,不是没有市场需求,而是在缺乏合理商业模式前提下太多的盲目跟风,把好事做砸,需要经历目前痛苦的洗牌过程才能真正对路。经济好的时候也有企业做得不好,经济不好的时候也有企业做得好,要有长期的打算,数字经济任重而道远。另外,产业数字化转型对产业组织的变革有很高的要求。ICT企业在实体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可发挥先锋作用,但主体应是实体经济企业。
外延保障非常重要
工业互联网既然依旧是“互联网”,那么我们运营商的管道保障力就显得毫无疑问地重要。以中国电信为例,它们的战略布局里对工业互联网这一国家战略的服务要求,就明确提到要“网络扁平化、网络需要真正从三层独立网变成一网到底,这张网被希望运行更多的数据,而不是简单的应用承载数据传输”。实际上,网络要有感知,感知能力不只是只有数据传输,而数据的安全,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要做好安全保证。同时,网络跟数据存储,甚至计算结合在一起。至于网络切片分析的问题,自然也在考量之中。同样一张物理网,在逻辑上分配和不同等级的分配。
在标准制定方面,中国电信还联合中国电信通院在CAN上制定标准,甚至在美国RS485也会制定一些标准。同时,还在无线的场景下做了相应测试,无线通过三种不同的技术协议,第一种来自NB-IoT。此前,中国电信成立了家电物联网的联盟,家电销售出去以后,用NB-IoT的方式替换Wi-Fi。同时,中国电信也投入更多的时间到5G研发的过程中去,中国电信希望能够有不同的切片5G的场景设计。
在工业互联网安全方面,中国电信能做好“两个安全”,一个是网络安全,一个是数据安全。中国电信能做到在IDC里全面支持IPV6,同时中国电信还有天翼云以及做公有云的服务。在接入层上,所有的边缘以及核心网络都支持IPV6。
后记
消费互联网的重点是网络而且是公网,工业互联网的重点是企业内网而且是物联网。消费互联网是全球性的,易于标准化,而企业网通常不需要全球联网,即便要连到外部,也无需再自行建立标准,但企业内网链接设备的多样性使得标准化难度较大。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企业中,但并不是简单地将消费互联网模式去改造企业,需要结合企业需求改造现有的ICT技术与标准,然后再在企业应用并产生更大的附加值。智能还是“自己能”,这不仅仅是一个空泛的战略指标,更是实实在在需要去做好的整体规划。时不我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