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在舟山码头等船的时候,天就阴起来了。到了普陀山,反而见晴。我和周老师想着就在酒店附近走走,也就没有带伞。八月份的普陀,游人如织,我们习惯性地逆着人流走,见路就拐,既无目的,便没有匆匆,只想碰到个静谧的所在,欣赏水秀与山青。
我们是在一处废弃寺庙改造成的小饭店找到上山的小路的,这小路并不起眼,是老石板搭成,走上几步便是个拐弯,山路才渐渐显露出来。我们顺着路往上走,右手边是茂盛的草木,左手便是几块参差的田亩,整齐地种着菜蔬,蝉声在耳,满目青翠。
隐秀庵就是在这样不经意间出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是上山的路,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抹明黄。想必是有了年头,这明黄的基调里调和了岁月的沉淀,淡了光华却隐着宁静与厚重,那是寺院的外墙。
随着脚步的移近,山路渐渐开阔,整座寺院呈现在面前,这才看清匾额,上书“隐秀庵”。庵旁是竹林,我们走近山门的时候恰有风来,竹叶送来的清凉透过衣衫,给人染上了一丝超然与飒气。我冲着周老师点了点头,然后迈过了古朴的门槛。
与普陀山的其他寺庙相比,这处山上的小庵就显得安静得多,没有如潮的人群,只有几名义工安静地擦拭着桌案。佛像庄严肃穆,着咖色坎肩的义工慢慢地做着手上的工作,仿若慢进了时间里。我们也慢下脚步,参观着院内的碑刻与花草,一点点感受时光的流动,狂心顿歇,竟有那么几个瞬间,似乎摸到了禅的轨迹,又了无所得。手机忽然震动,我匆匆走到寺外。
是旅游公司在沟通那张订错的票,这时候才想起为什么能有如此空闲的时间以供“虚度”。
按照之前的打算,我们只在普陀呆上一天,参观完几处著名景点便回到舟山做旅游城市农业调研。可通过旅游公司订的酒店竟是三天全在普陀景点内。旅游旺季,退掉容易,更换难,如果不换,就得每天重买一张景区票。几番考量也只得认了,我们只好将三整天的时间全部交给普陀,否则此时的我们也只能跟着游人的大潮去“打卡”以证到此一游。
电话讲的人心烦乱,我在抱怨,旅游公司在塞责,电话越讲越长,当胳膊上感受到凉意,才发觉细密的雨已经斜斜地织下来。赶紧重新退回大门,直接挂断了手机。
再找到周老师的时候,他正坐在游廊内发呆。顺着他的眼光望过去,是一缸沐在雨帘的荷。荷叶亭亭,两朵含着苞的荷一高一矮在风雨中轻轻摇摆。雨落在荷叶上却并不能打湿分毫,由着那肉眼难见的细细绒毛分作两路,一路滴下,一路汇聚在荷叶之心,微微颤动犹如甘露。
“这是留人的雨。”周老师缓缓说道。
我在他身边坐下,感受着习习的风,不由自主地长长松了口气。放松了肩挺直了背,慢慢展开习惯性蹙起的眉。
几乎就是片刻,便听到了雨的旋律。稀疏处如轻弦慢抹,细密处似快弦紧拨,正对着的殿宇里梵呗隐隐,远处偶有钟声传来。我们就坐在这檐下听雨,仿若融入自然的和声。
时间应是停摆了罢,脑海里那么的空,心里又莫名地充盈。胸膛的起伏和一呼一吸的声音都如此清晰,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吐纳着过去,抛掷了未来,在这雨落的当下找到了自己。
抬起眼,看到回廊两方的匾额,一曰“觉受”,一提“澄怀”。不知经历了多少日月的往來,不知坐忘了几度春秋的轮转,这拙稚笔法写就的禅语就这样遥遥对望,等待着某个过客的驻足思悟。或是因缘际会,恰好这雨把我这俗人留在了这里。
该是有多长时间没有对世界,对生活,对自己的心葆有一份“觉受”了啊。我们行色匆匆地开始一天,满身疲惫地回到称之为“家”的方寸,周而复始。大目标套着小目标,追逐着的灯塔遥遥矗立,我们跑的太快,几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忽视了生活本身就是意义,忘记了去拥抱世界,充盈情感与精神。我们精致地做着都市人,所有计划都详尽地无可指摘,任何权益都难以抛弃,转过头来,却抱怨那自设的压力,质疑活着的意义。我们脆弱到无法承受偏差和脱轨,从未给自己一个慢下来的理由。幸好,遇上这订错的票,留人的雨。
就这样听雨,就这样感觉当下,让那些缠缚在心头的琐事纷纷散却,只剩血肉与精神。
“斜风细雨不须归。”我轻轻呢喃着诗句,闭上眼睛全然忘情,单是听雨。
恍然发觉,这“觉受”之后有谁能不步入“澄怀”的境界呢?觉受在于向内深耕情感与认知,而澄怀则是由内而外的敞开,去直面人事。当我们澄清烦乱心绪,放下挂碍与我执,以一片赤子之心去洞解世智尘劳压盖着的闪光本性,便能体察那大气象的入世之道,那是存身之本,是善亦是喜。
荷叶颤颤,雨声潺潺,我们就这样安然闲坐,不觉光阴过隙。
云收雨霁,我们踏出隐秀庵往山下走,石板湿漉漉旁有青苔出。蓦然回首,想再看一眼那古朴的庙宇,却发现山门处有几个娟秀的字,书曰“隐秀讲院”。原来,这半山之庵原是讲学之处。不禁含笑,可不就是吗?那一个下午的听雨,不恰是听心,不正是听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