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2019-11-21 04:48刘宝
时代人物 2019年14期
关键词:人民警察公信力警务

刘宝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明显变化导致社会问题变得逐渐凸显,社会大众对政府的信任出现了危机,政府与社会大众之间这座信任桥梁面临着严重的考验,这些矛盾、纠纷和问题必然会通过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反映出来,最终会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公安机关,不同程度地影响人民警察的公信力。如何提高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问题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公信力相关概念

公信力是指能够让公众信任的一种力量。“公”主要是相对“私”来说,即公权与私权之间的关系,“信”主要是涉及信用、信誉、诚信等,“力”可以理解为力量、权力等。总结来说,公信力是指在社会中,公共权力面对公众互动以及利益交换时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

人民警察执法公信力是每个警察在执法活动中具备的被公众所认可的能让公众产生信任的这样一种公信力;人民警察身份公信力是指人民群众对警察这一特定身份从内心产生的信任。如果警察的形象受到破坏,其身份公信力荡然无存的话,则无从谈起其执法公信力。反过来说,警察如果在执法行为中按章办事、公正公平,那么也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警察群体的信任和依从,也有助于其身份公信力的确认。

所以,人民警察公信力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但具体到某种情况或者事件,人民警察公信力可表现出以身份公信力或者执法公信力为主。比如,交警在对交通违章行为进行查处时,警察公信力在这时就凸显出执法公信力。再者,警察在对某重大案情向社会发出通报时,警察公信力在这时就显现出身份公信力。

影响人民警察公信力的问题

违纪违法问题。目前,我国的公安干警在整体层面上是积极向上的,总体形势是向好的。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部分人民警察贪污腐败、徇私枉法等相关的违纪违法问题。由于警察执法需要一定的经济成本,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地方财力极其有限,故而会滋生警察执法经费不足和警察执法活动量大之间的矛盾。于是,有一些警察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就会铤而走险,游离于“灰色地带”,甚至将公开罚没财物、赃款赃物作为执法经费的重要补充甚至是的主要来源。在外界看来,不会考虑警察执法经费可能不充裕等难处,甚至自然而然地认为警察这一职业是肥差单位,容易“中饱私囊”。总之,不管是为了补充执法经费还是以权谋私,还是利用执法来获取经济利益都是不可取的,这也无疑会动摇人民警察公信力的既有地位,进而限制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的空间幅度。

执法不规范问题。四百多年前的明代时期,当时名人张居正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回忆过去至今,大量的史实表明,如果有了法而缺乏不严格执法,法律就会如同“纸老虎”、“稻草人”一般,失去法律本身应有的效力,也将必然影响执法机关的公信力。执法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不作为”问题。“不作为”是指公安机关、民警以及有关工作人员本应该积极履行其法律赋予的职务行为而未履行的状态。二是“慢作为”问题。“慢作为”可以用英国的一句法谚“迟来的正义非正义(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来形容,它意思是说,即使司法处置的结果是公正的,如果过迟做出处置,导致程序上出现不公正,也会使处置成为非正义的。三是“乱作为”问题。“乱作为”是指公安机关、民警以及有关工作人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规不依,违反党纪国法、规范制度,超越法律法规和上级规定、要求的职权范围,所实施的越位、错位、触碰底线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

非警务活动增多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赋予人民警察的职责来理解,人民警察的执法行为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实施,执法范围应在法律授权的范围之内。然而,公安机关在实际的执法活动中,除了上述应然职责之外,还承担着大量的非警务工作,如:城市棚改动迁、土地征收、村委会换届选举维稳、拦访截访等。而这种现象根本的原因就是:公安机关隶属地方政府,受地方政府直接领导,公安机关执法活动经费在一定的程度也主要依托于地方政府部门。正是如此,部分地方的公安机关超越其自身的应然职责,承担着大量本应由政府部门承担的非警务活动,一方面会给人民群众造成疑惑,让人民群众误以为这些非警务活动就是由公安机关承担的任务,就应该由人民警察去做,另一方面也会增加人民警察的负担,包袱重、压力大,疲于应付,形成了不做就不作为的社会认知,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影响人民警察公信力的建立。

媒体舆论导向的偏差问题。在新时代环境下,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民众关心国家大事,参政议政的热情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由此引发的对于公权力的批评、监督的舆论也上升至空前的程度。加之部分商业媒体以负面的涉警新闻为卖点,寻求大量的阅读,遇到牵涉警察执法违纪的情况的就大肆渲染。更有甚者,一些报刊媒体对事实进行扭曲编造,虚假报道涉警新闻。社会公众从媒体中获取的新闻,大多都是公安机关的负面新闻,公安机关几十年如一日履行职责,辛辛苦苦树立起来的亲民、爱民的形象,在部分媒体的不断炮轰之下,瞬间化为乌有。所以公安机关不可不重视媒体产生的影响,如果警媒关系不和谐,将进一步导致媒体和公安机关之间的相互敌对,将是提高警察公信力的绊脚石。

提升人民警察公信力的对策

深化提升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因此,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转变工作观念,坚定规范理念。法律是社会道德的最终红线,涉法涉警问题极易引发热点关注。在舆论的“放大镜”下,民警只有自身工作规范了,面对媒介才可以“进可攻”“退可守”,才有底气正面回应网络上散播的虚假的公安负面言论。二是强力整治执法突出问题。紧紧围绕“法治意识淡薄、宗旨意识低劣、功利性执法及执法质量不高、执法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严格排查整治,并持续开展精准化、实战化执法培训,最大限度消除执法隐患。三是加强基层执法指导。围绕常见性、多发性案件,以及各类执法风险点,及时下发处置方法和工作要领、法律依据汇编、犯罪構成要件、证据标准及取证重点等,指导民警科学方法应对、正确适用法律、依法保护自身。

促进公安110热线与政府12345热线职能分开。有困难找警察,请拨110。这个顺口溜早已深入人心,也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的信任。但是也经常出现很多令民警尴尬的事情:小两口吵架、广场舞扰民、问路、打听电话号码、心情不好找人倾诉等等。据统计,110报警服务平台接听群众报警电话中,无效警情近三分之二,这些非警务电话严重浪费了有限警力,占用了“110报警服务平台”这条“绿色生命线”。为了遏制上述现象的发生,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切实有效的权力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降缓甚至杜绝公安机关从事非警务性活动;要加快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简称12345平台)与110报警服务平台协调联动机制,宣传引导非警务警情向“12345平台”转移,由“12345平台”负责受理人民群众的非警务类咨询、求助、投诉、建议等事项,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确保能够让有限的警力资源投放在处置应急事务。

严格警务督察执法监督。执法监督可以这样理解,为了保证警察法律制度和警务活动的规范实施,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由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与新闻媒体以及公安机关内部监督部门,对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警务活动、执行行为、遵章守纪情况进行监督。具体到公安机关内部就是,警务督察部门具体负责。警务督察部门要将12389全国公安民警违纪违法举报投诉平台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充分尊重民意、积极回应群众诉求,诚心解决投诉问题。坚持民意引领、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认真核查每一起举报投诉案件,努力让群众沐浴法律的阳光,感受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在工作中注重发现带有普遍性、苗头性的问题,分析深层次原因及其规律特点,以此确定督察工作的重点,使督察工作更具针对性、富有成效性,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

切实加强警媒合作。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转型的关键时期,公安机关更加需要以“透明保廉明”的思想,提高公安机关开放、透明、信息化各种条件下的执法公信力,大力实行“阳光警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执法信息的舆情引导能力,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提高舆情意识和处置舆情工作技能,妥善消除涉警舆情对人民警察公信力的影响。一是建立良I生的媒体关系。公安机关应以开放、平和、自信的姿态,主动与各类媒体打交道,在交流沟通中增深互信友好合作,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二是抢占信息先机。在涉警舆情案事件的新闻传播中,要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处理的主导控制权,针对焦点事件,利用新型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等特点,于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三是注重日常沟通宣传。公安机关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微博、微信、APP等新型媒体传播手段,拓宽与人民群众直接对话的窗口,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通过树立公安先进典型,让群众与媒体眼中的公安机关从平面的印象转化成一个立体的形象,使百姓把人民警察當作最可信赖的人。

猜你喜欢
人民警察公信力警务
阳泉“草帽警务”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干了来自父母的这杯冷笑话
致敬 中国人民警察
“中国人民警察节”开始设立
“一带一路”背景下涉外警务人才英语口语提升研究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人民警察节定在哪天,大家怎么看?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路径浅析
大数据时代高校如何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管理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