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内禁止吃东西、电子设备声音不得外放?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引发热议。有人疑问:“如果有低血糖症状出现,在车厢里面吃了一颗糖,那算不算违反规定?应该如何处罚?”
地铁内禁止吃东西、电子设备声音不得外放?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引发热议。据悉,该《办法》将于2020年4月1日施行,有效期5年。
能不能在地铁上吃喝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可以吃,因为没有影响到他人。但也有人认为不可以,因为地铁是公共场所,一些味道比较大的食物影响了别人的乘车体验,饮品的洒漏甚至还可能造成安全隐患。一些城市已经出台规定禁止地铁上饮食,很多人赞成,但也有人质疑。这些规定该如何落实?
多地已施行地铁内禁食,执行中遭遇处罚难
此次《办法》公布之前,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北京等多地已对地铁内进食等行为进行了规范。
公开报道显示,截至今年5月,在国内(不含港澳台地区)开通地铁的33个城市中,已有29个城市明文规定,不允许在地铁车厢内饮食。
例如,今年5月,北京新增规定,将地铁内进食、推销营销、大声播放视频音乐,逃费、占座等行为记录进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不文明乘车行为。
此外,北京还规定了相关治理措施,对不文明乘车行为劝阻制止不听的,地铁运营单位有权拒绝提供乘车服务,并报告公安和交通执法部门,市交通执法部门将其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除了将地铁内饮食行为与个人信用挂钩,也有多地对违规行为的罚款数额进行了规定。例如,深圳规定对地铁内饮食行为,可能会处以500元的罚款。
对于各地目前已经实施的这些规定,城市智行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长沈立军坦言:实际上效果都不是特别好。
他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从监管的监督来说,不可能配备这么多车厢管理人员来随时进行督查查处,这个难度会相对较大。另外,也要结合城市的发展水平来看,城市发展速度快,人员素质高一些的可能情况会好一些。
“具体处罚的执行还是比较难。”沈立军说,“处罚行为的规范是希望能够让乘客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其实更多的还是在道德层面上进行约束。”
不过,他也指出,现在网络的力量也比较厉害,目前网上曝光的一些案例也会形成一定的震慑和约束力。
禁食令,该不该一刀切
在大城市上班,许多上班族会面临通勤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的情况。而对于一些体质虚弱或者患有疾病的人来说,及时补充一些食物或者水分就很有必要。这就与地铁禁食令的规定产生了矛盾。比如,有网友疑问:“如果有低血糖症状出现,在车厢里面吃了一颗糖,那算不算违反规定?应该如何处罚?”
“许多城市虽然有明确规定禁止饮食,但法外有情,对于病人、婴幼儿等有特殊情况的乘客,地铁方面也会给予照顾。”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表示,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多元化。面向“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人性化、精准化管理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对于地铁是否禁食,我认为不要‘一刀切地回答是与否,而要考虑每个城市的特殊性。”李志刚表示,首先地铁禁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乘车环境,但在地铁上饮食有可能是生活所迫,也有可能是生活习性使然。
其次,如果实行禁食令,还需考虑这个城市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确保规定执行。一方面,城市的公共安全资源不可能大量投入其中,禁食令面临取证难、执行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一旦禁食令被确立,就不应该形同虚设。
营造地铁文明既要“管”又要“引”
2020年4月《办法》正式实施后,如何落实?违规行为如何处罚?这也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有观点认为,光靠管不靠谱,问题在于怎么处罚。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成表示,目前,《办法》中虽然对影响安全和秩序的行为以“禁止”和“不得”进行明确,但并没有明确乘客违反相关规定后的法律后果,因此需要与相关法律规定结合起来,依法对违规人员进行处罚,提升法律震慑力。
同时,还要加强对于乘客文明出行的引导。“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和主管部门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让《办法》中的规定内容深入人心。”王成说,对于乘客的违法行为,运营企业工作人员要及时介入进行劝阻,提高保全证据意识,在无法快速制止的情况下及时向相关执法部门报告。
“《办法》的发布,是对每一个人的一次文明提醒。”有网民表示,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的表现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也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平。每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一起营造整洁清新的地铁乘车环境。
(新华网2019.10.3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