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福 张喜贵 孟长明
(1.华中农业大学,武汉 430070;2.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
属于鲑科鱼类(Salmonidae)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等冷水鱼类的养殖,在我国逐渐受到养殖业者的重视和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本文介绍鲑科鱼类的几种常见细菌性疾病及其防控措施。
图1 示患病鱼眼球突出的症状
除虹鳟外,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等鱼类也发生弧菌病。从幼鱼到亲鱼均可发生这种疾病,不过,以100g左右的虹鳟更易发生这种疾病。虽然这种疾病可全年发生,而在水温15~18℃以上的初夏至秋天具有更易发病的倾向。
【症状】多数患病鱼游泳不活泼,在排水口周边浮游。外观上体色变黑,眼球突出、发红(图1)。具有鳍条基部、体侧部发红,肛门发红、扩张等症状。解剖检查时可见如下特征性病变:肠管卡他性炎症、肝脏有出血斑、脾脏肿大等。
【病因】是由革兰氏阴性、具有运动性的短杆菌,血清型为J-O-1(A)、J-O-3(C)的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以及J-O-1(A)的病海鱼弧菌(Vibrio ordalii)感染所致。
【对策】通常认为这种病原菌是养鱼池的常在菌,如果条件改变随时都可能致病。因此,应避免由于过度密饲等病因造成对养殖鱼类的应激性刺激,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旦发生这种疾病可进行投药治疗。首先,可以采用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的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投喂对致病菌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抗生素。现在,预防这种疾病已有市售的疫苗,如果正确接种,就可以在鱼体达到上市规格之前可以避免发生弧菌病。
自1890年开始,疖疮病作为鲑科鱼类的传染病已被人们认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已经发表了很多研究论文。但是,虽然对该病的研究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然而,还不能说对这种疾病已经确立了防治对策,这种疾病仍然是给鲑科鱼类养殖业带来极大危害的疾病。
【症状】由于这种疾病形成典型的局部脓肿,故将这种疾病称为“疖疮病”。在鱼体侧或尾部形成特征性的脓肿患部。也有脓肿破溃后形成溃疡的情况。不过,在红大麻哈鱼等易感鱼类中不形成这样典型的症状,多数情况下只在肝脏、脂肪组织出现点状出血而死亡。故在很多场合单凭症状是不容易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相区别的。
【病因】这种疾病是由革兰氏阴性的属于气单胞菌属的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及其亚种引起的。这种病原无运动性,除产生的褐色色素是其特征之外,其他方面均与气单胞菌属的特性不同。
由于培养这种致病菌48~72 h后产生特征性的水溶性褐色色素,培养基被染成褐色。从病鱼中分离到的菌株也有这种特征。因此,比较容易对这种致病菌进行种类鉴定。
在诊断上,除了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外,已经建立了荧光抗体法、PCR等方法,不过会出现非典型菌株的假阳性反应,故在需要确诊时仍有必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对策】关于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现在已经确认口服磺胺类等抗菌药是有效的。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有效治疗变得更为困难。首先,可以采用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的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要从病鱼体内分离致病菌,完成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后,选择投喂对致病菌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抗生素。国外已经开发了这种疾病的疫苗,并以实验预防为目的正在应用。由于以前实验规模等原因,尚未确认疫苗的有效性,这种疫苗尚未上市出售,也就是还没有达到实际应用阶段。
这种致病菌在环境中是如何分布的?是从何处侵入进来的?这些问题是关于疖疮病中知道最少的内容。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加入了考马斯亮蓝(CBB)后制成CBB琼脂培养基,用这种培养基培养该致病菌时,也能从外表正常的个体体表、鳃、成熟亲鱼的肾脏、体腔液中检出这种致病菌。日本的养鱼业在防制这种疾病方面也和其他国家一样,以明确这种致病菌的存在部位,切断其感染路径是防制的关键举措。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