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马媛媛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免不了要喝酒。朋友相聚,喝点小酒,不可厚非。但可不能贪杯,不可不醉不归。特别是一些不胜酒力或者对酒精过敏的人,一定要有定力,不能禁不起别人的劝,更不能逞强,否则,喝到过了头,伤了身体,那就得不偿失了。
人是否醉酒,取决于血液中乙醇的浓度。当血液中乙醇浓度在0.05%~0.1%时,人开始微醉;而达到0.3%时,人就会口齿不清,步态蹒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酒醉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得采用某种方式快速解酒,在短时间内减小乙醇对人体的危害。
枳椇子,就是我们常说的拐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其枝、叶,止呕逆,解酒毒,辟虫毒”。枳椇子含多量葡萄糖及苹果酸钙。解酒止呕,止渴除烦,祛风通络,通利二便,醒酒安神。主治饮酒过度所致的胸膈烦热,头风,口渴心烦等病症。民间有“千杯不醉枳椇子”的称号。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枳椇子含葡萄糖、果糖、硝酸钾、过氧化物酶等。枳椇子及其复方能显著降低乙醇在血液中的浓度,促进乙醇的清除,消除酒后体内产生的过量自由基,阻碍过氧化脂质的形成,从而减轻乙醇对肝组织的损伤,避免酒精中毒导致各种代谢异常,诱发各种疾病。
古书中对其解酒毒,有很多趣闻记载。陆玑《疏义》云:“……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误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也。”元代《本草衍义补遗》中记有:“一男子年三十余,因饮酒发热,又兼房劳虚乏。乃服补气血之药,加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人反懈怠,热如故。此乃气血虚,不禁葛根之散也。必须枳椇子解其毒,遂煎药中加而服之,乃愈”。
在《苏东坡集》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苏东坡的一个同乡因长期喝酒得了一种饮食倍增、小便频数的病。久治不好,并越发严重。后来苏东坡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张肱的医生,张肱诊后认为是慢性酒精中毒。于是张肱用醒酒药为他治疗,多年痼疾就此痊愈。张肱所用的一味主药就是“枳椇子”。苏东坡不仅记录了这个小医案,还常以枳椇子作为醒酒良药向友人推荐。
尽管枳椇子有解酒之功效,但是任何药物或多或少都有些副作用,所以主要还得靠我们自己,掌握饮酒的度,只要不醉,何需解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