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国徽国歌:旌赤星熠颂盛世(上)

2019-11-20 22:17余玮
中华儿女 2019年20期
关键词:国名中华民国共和国

余玮

北纬39度54分26.37秒,东经116度23分 29.22秒,从这个点向四周扩展44公顷土地,铺着特制的浅色花岗岩条石,这里正是中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

开国大典举行以来,这个广场不仅记录了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且依托它形成的各种建筑及建筑上的一些标识已成为代表国家的符号。其中,天安门广场上高高飘扬的国旗、城楼上与人民大会堂正门门额上镶嵌着的国徽、经常响彻广场上空的国歌,都是举国熟悉的红色符号,但符号背后的细节可能少为人知。

“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来由

“中国”一词出自汉语古典,是一个今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然而从古代到近现代,这个词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和外延拓展。它是文化的古今更革、中外交会的产物。这种曲折的流變体现在:从古代的“城中”义到“天下中心”义,进而演为近代的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

欧洲自17世纪开始形成“民族国家”(nation-state),并以其为单位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秩序。清政府虽然对此并无自觉认识,但因在客观上与这种全然不同于周边藩属的西方民族国家打交道,因而需要以一正式国名与之相对,“中国”便为首选。这种国际关系最先发生在清、俄之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遣哥萨克铁骑东扩,在黑龙江上游与康熙皇帝时的清朝遭遇,争战后双方于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开首以满文书写清朝使臣职衔,译成汉文是“中国大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大臣议政大臣索额图”,与后文的“斡罗斯(即俄罗斯)御前大臣戈洛文”相对应。康熙朝敕修《平定罗刹方略界碑文》,言及边界,有“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之南岸属于中国,河之北岸属于鄂罗斯”等语,“中国”是与“鄂罗斯”(俄罗斯)相对应的国名。

如果说,“大清”和“中国”在清末曾并列国名、交替使用,那么,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肯认。

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始终不渝的追求。1931年,中共最早在江西建立政权时曾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显然,这个名称来自苏联,对这个政权性质的理解也来自苏联。中共还直接使用过“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和“工农共和国”的称号。到1935年长征结束后,改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加上“人民”和以“人民”取代“工农”,表示政权基础的扩大。而后,又干脆去掉“苏维埃”,直接称“人民共和国”。到抗战前夕,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为了与执政的国民党争夺民主的话语权,中共改用“民主共和国”称号。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5日,各民主党派联合通电响应。11月25日,中共中央代表与民主人士代表在哈尔滨就成立新政协筹备会达成协议。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筹备会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开幕。关于国名问题,毛泽东在当天的会上发表讲话指出:“过去,中华民国是名不副实的。现在,我们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他在讲话结束时高呼了3个口号,其中第一个口号就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此时,“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一名称似乎已经成为中共确定的正式名称。

第二天,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把“提出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之方案”列为筹备会的一项中心任务。当晚,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常务委员会下设6个工作小组。其中,第四小组负责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各工作小组在起草有关文件的初稿时,都沿用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名称。

然而,毛泽东在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则只使用了“人民共和国”的概念。这表明,尽管当时“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在新中国命名中暂占上风,但国名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处于待定状态。

在起草政府组织法草案过程中,第四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对国家属性、政府组织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产生的方法、人民委员会的组织、最高行政机构的名称、政务院及其下属各部机构的组织,还有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署的组织和隶属关系等问题的讨论,没有什么大的争论。意见分歧最大、争论最激烈的是关于新中国的国名:到底是叫“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好,还是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后面是否要加上“中华民国”的简称?可以说,国名问题是新政协筹备会在筹备政协会议期间讨论与协商的一项中心议题。

关于国名的争论,主要围绕“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一名称而展开。在7月9日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小组第二次会议的讨论中,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对“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称呼提出了质疑。张奚若说:“有几位老先生嫌‘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名字太长,他们说,应该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好。”张奚若解释说:“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了,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这个概念已经把‘民主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不必再重复写上‘民主二字。”

黄炎培和复旦大学法学教授张志让主张要用“民主”二字,他们的意见被整理成书面报告,打印了30份,抄送新政协筹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和各组长:“我国国名似可将原拟‘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简称‘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国。将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即可改称‘中华社会主义民主国。”

根据上述讨论意见,政府组织法起草委员会先后召开3次会议,并在征求一些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写成了政府组织法的草案初稿。8月17日,第四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修正通过该组织法草案,其使用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9月17日,新政协筹备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正式决定新中国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9月25日深夜,张元济、何香凝、周致祥、符定一、马寅初、徐特立、吴玉章、张澜、黄炎培等23人,接到一封由周恩来和林伯渠联名相邀的请柬:“9月26日上午11时30分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午宴,并商谈重要问题,务请出席。”

此时的周恩来和林伯渠日理万机,为何要专门举行一次宴请?第二天中午,他们应邀赶到六国饭店。周恩来特意叫人关闭了餐厅的大门,谦逊而严肃地说:“今天请来赴宴的大多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长辈,有3个人不是,是来听长者发言的。我国有句老话,叫做‘请教长者,今天的会就是如此。在讨论文件时,各位看见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下,有一个‘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号。这个简称,有两种不同意见,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必要了。常委会特叫我来请教老前辈,看看有什么意见。老前辈对‘中华民国这4个字,也许还有点旧感情。”各位长者这才明白了午宴的主题:原来是为专门听取他们对确定国号的意见。

黄炎培首先发言。他说:“我国老百姓教育很落后,感情上习惯用‘中华民国。一旦改掉,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感,留个简称,是非常必要的。且政协3年一届,3年之后,我们再来去掉,并无不可。”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接着发言说:“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个结果,是用许多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关于改国号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能照旧用它,也是好的,大家不赞成,我就不坚持我的意见。”

于是,大家分别发表观点,大多表示应去掉“中华民国”的简称。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一致同意并决定:去掉国号后面“中华民国”的简称。至此,真正完成了新中国国号确认的法律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正式进入史册。

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有人认识到了旗帜的作用,从而出现了旗帜的雏形。那时,原始部落逐渐扩大,围猎、战争、联系都迫切需要一种信号和标志,他们就用树杆或长树枝绑上一个东西,作为一个部落的象征和对部落神灵的崇拜。

到近代,国旗成为国家的象征。它是指国家独立之后,作为国家或民族独立的一种标志。国旗是与一个国家的尊严紧紧连在一起的。

中国最早的国旗,是1900年清朝慈禧钦定的金龙旗。史载,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在同各帝国主义国家举行通商互派公使的外交谈判中,看到别国政府都悬挂国旗,认为中华帝国也应有一面国旗。于是,便向慈禧太后奏请制定中国国旗,得到慈禧太后的恩准。时隔不久,李鸿章便将画有虎、豹、狮、龙、麒麟、八卦等图像的国旗图案面呈慈禧。经慈禧钦定,决定以金龙旗作为大清国的国旗,通称“黄龙旗”。图案中的龙是皇帝威严的象征,黄色则为满族的代表色。这种国旗最初为三角形,后改为长方形。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旗,它一直悬挂到清王朝灭亡。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借助旗帜的颜色、式样及旗中的图案来表达自己的信念或理想。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采用横排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作为国旗,表示汉、满、蒙、回、藏5个民族的共和与国家统一,政治涵义中立,较易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

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国旗定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日。”这就是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

这种青天白日旗,早在1894年孙中山创办兴中会时就指示陆皓东设计出来。白日象征光明,12道光芒代表12个时辰,光芒尖锋象征革命锐进。1905年,兴中会改名为同盟会,孙中山主张用兴中会的青天白日旗,加上红底,作为同盟会的标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由国民党党旗衍变而来,青白红三色除了代表孙中山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外,还代表民有、民享、民生,以及三民主义。国旗和党旗如此近似是因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希望将国民对国旗的崇敬转移到国民党身上。在许多人眼里,红色象征革命。后来蒋介石掌握了中华民国的领导权,虽仍用青天白日旗,但他不仅没有革命,反而大肆屠杀革命志士,以至遗臭万年。

1949年7月,由郭沫若、沈雁冰、郑振铎起草的《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经毛泽东、周恩来修改审批后,分送《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天津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8天。国内其他各报刊及海外华侨报纸也纷纷转载。《启事》提出的国旗设计须注意各点:“(甲)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乙)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丙)形式为长方形,长阔三与二之比,以庄严简洁为主;(丁)色彩以红色为主,可用其他配色。”

征稿启事发出后,在中华大地和海外华夏儿女中引起强烈反响,应征稿件如雪片一样纷至沓来。

8月24日,第六小组称,“到本月二十日截止,收到的旗(图案设计稿)有1500件”。

征集国旗图案启事见报后,上海的曾联松反复阅读,认真思索。他生前说:“建立新中国,一直是萦回在我心头的愿望,一经看到她如旭日东升般展现在面前时,我能不为之兴奋吗?因此,当我从7月份的报纸上读到全国政协筹委会关于征求国旗的通知之后,即埋头于设计之中。我不是艺术家,也不是從事美术设计的,当时之所以不量力度德,亦不计工拙,想到去设计国旗图案,实在是一种欢呼新中国诞生的喜悦,一种热切爱国的激情使然。”

猜你喜欢
国名中华民国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
国名之争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劳动英雄”木奖匾探析
民国李剑琴及其《健与美》发微
1916年民国首次司法官考试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八位共和国将军记录当代新影像
共和国大阅兵史话
杞人忧天
瞩目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