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精彩课堂从有效提问开始

2019-11-20 13:55谢丽梅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精彩课堂有效提问教学问题

【摘要】本文以一位教师先后两次执教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的教学为例,建议教师重视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从而构建精彩课堂。

【关键词】精彩课堂 有效提问 《老人与海鸥》 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A-0104-02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从而构建精彩课堂。

一、案例背景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也有人说:“善教者则必善问。”一个好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听课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提问目的不明确,过于零散;提的问题表述笼统,对学生思维缺少指向性;问题表述不清楚等。下面,笔者以一位教师先后两次执教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设计教学问题的看法。

二、案例描述与评析

某教师第一次执教《老人与海鸥》时,是这样开展教学的:

师:他们把老人的照片带到翠湖边,刚开始时海鸥们怎么做?

生1: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师:就是这里(出示图片)。

师:好。海鸥接着又做了什么呢?

(学生看着书,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有三五个学生举手)

生2: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他们想要收起遗像时,海鸥们又做了些什么?

(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

师:答案就在课文里。请说出你们的发现。

生3: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师:你们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4:海鸥很爱老人。

(学生有气无力地齐声回答)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爱有感情地读句子。

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没有走进文本,缺乏深度思考,情感体会也不到位。究其原因,是教師没有能抓住课文的核心问题进行提问,把问题琐碎化了。经过反思,该教师修改了设计的问题,进行了第二次执教:

师:默读课文第15到18自然段然后思考:划出让你最意想不到的事情,找出关键词,并在空白处写下感受。

生1:我从“扑”字体会到海鸥知道“我们”要收起遗像时很着急,感受到海鸥很想让老人留下,它们舍不得老人。

师:我们把“扑”字换成“扇”或其他字行吗?

生2:不行。

师:为什么?

生3:“扑”字让人感觉到海鸥比较着急,怕老人离开,而“扇”字只是在扇动翅膀没有让人感受到着急。

生4:用“扇”字不能看出海鸥快要和老人分别时的不舍,感受不到海鸥就像老人的儿女一样对老人有很深的爱。

生5:既然像人,那我认为把海鸥当人来写,用“靠”字也很好。

(教师向该生投去赞许的目光)

师:用“靠”字好吗?谁来说说?

(教室里一阵议论)

生6:“靠”字让人感觉距离远点,“扑”字会让人觉得海鸥离遗像更近点,更能体会海鸥对老人的爱。

师:有想法!那用“贴”字呢?

生7:“贴”字虽然离得近,可前文说“海鸥站成两行,肃立不动”,当要拿走遗像时,海鸥们才扑过去的。“扑”的速度快、力度大,“贴”不能表现出这一点。

(教师总结,学生练读句子)

这一次的执教学生的思维是灵动的,学习积极性也是高涨的,学生对文本的挖掘较深,情感体会到位,朗读也很精彩。在这效果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投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找出让你最意想不到的事情谈体会”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我们把‘扑换成‘扇或其他字可以吗”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并对此进行深度思考。学生的思维火花经过碰撞后,产生了新的认识,最终解决了问题,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三、案例反思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反之,学生积极性不高,思维不活跃甚至停滞,势必影响教学效率。那么,我们应怎样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呢?

(一)体现一个“思”字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例中的第一次执教,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经过思考就可以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思考价值的,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让学生深入思考。而在第二次执教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追求一个“巧”字

1.从课题入手设计问题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是映入学生眼帘的第一个内容。如果教师能抓住课题设计问题,在开课伊始便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时,在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让你为课题加上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被问题吸引住了,并积极主动地思考、回答:“我想加问号。因为我很好奇鱼怎么可能游到纸上。”而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质疑引导他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从文本所描述的时代背景入手设计问题

有些课文所讲述的内容、所描绘的场景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如果学生对当时的历史了解不多,就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像这样的课文我们就可以设计一条问题纽带,在作者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以《开国大典》一课为例,开国大典过去将近七十年,学生想要感受课文所讲述的场面,以及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的方法,了解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大约经历了多少次战役,死伤人数是多少,在那个战争年代人们的生活怎样,从所了解到的信息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使学生能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

当学习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一句时,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能不能结合你所了解到的历史背景谈一谈?”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激动地谈自己的体会:“我体会到当时的人们兴奋到了极点。人们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付出了太多,就以长征的死亡人数来说,毛主席在1971年视察南方讲话中说:‘长征前红军三十万。到陕北剩下两万五千人。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出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付出了太多血的代价。现在我们盼望的好日子终于来了,人们怎能不兴奋?怎能不激动?”其他同学也能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围绕战争的残酷、损失的惨重、人们生活的困苦、胜利的来之不易,感受人们的兴奋与激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开国大典宏大的场面。

3.从文中的空白处入手设计问题

有许多课文都给学生留有联想和思考的空间。有的是启发想象,浮想联翩;有的是令人深思,发人深省;有的则是余味无穷,令人陶醉……如果教师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设计问题,就会有事半功倍、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文中讲:“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省略号提问:“如果你是那个班的孩子,此刻在想什么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达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理解做个性化的回答”这一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扩大思维空间,丰富阅读内容,最终提高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

4.从关键点入手设计问题

许多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抓住这些关键点就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如六年级下册《匆匆》这一课,授课时教师可以抓住“匆匆”这个关键词,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最能表达时间无声无息匆匆流逝的句子,并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以这一个关键问题作为教学突破口,既让学生體会了句子,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又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一举两得。

(三)注重一个“情”字

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是情感的基础,但情感反过来又是认识的动力,并能对认识过程加以调控。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情绪。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满足和成就感,使他们对学习有兴趣,有期待。

鲍波尔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用心设计教学问题,就一定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谢丽梅(1982— ),女,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师课堂提问艺术。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精彩课堂有效提问教学问题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打造数学精彩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硬笔书法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