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

2019-11-20 13:36王艳娟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素养课程

王艳娟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詞延伸出来的,它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也就是说课程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它的动词形式意为“奔跑”,也就是说课程的实施必须着眼于学生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上的自我建构。

课程是一种国家意志的体现,它决定了这个国家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和能培养什么样的人,引导着教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课程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保障着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课程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舞台,在这里演奏出师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篇章。正是有了课程的保障,学校才能担负起让每一个生命体精彩绽放的神圣使命。

判断一所学校是不是适合学生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看它能否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例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体系。“1”指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把原来的十几门课程,根据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整合为五大领域:“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X”指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包括学校个性课程和学生个性课程两个层次,是与学生个性气质相契合的核心素养,如创新素养、人际交往素养等。“1”是“X”的基础,“X”是“1”的补充、延伸、拓展。两者相辅相成、融合共生、动态平衡,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完整的课程体系帮助儿童更好地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儿童在与世界的开放联系中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从而更加有效地面对现实问题,成就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我校自建校以来,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探索。从国家课程的具体实施到地方课程的落地,再到变革学科课程结构,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适应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我们一直在行动。就像“100个观众心目中有100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一所学校的办学基础、历史文化不同,造就了每一所学校不同的特质。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我们基于学校“上善若水”的办学理念,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不断构建并创新适合学生发展的丰富课程。在不断的行动研究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具有众意路小学特色的“三型八维”课程体系。“三型”是指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八维”是指在这三种课程体系下,充分挖掘课程门类与科目,形成文明礼仪、书香校园、智慧涵养、体育艺术、心理、生活、创客、社会八个维度的课程。

中国的诗词,向来是把哲学、文学、绘画、声乐、书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特别是一些世代相传的不朽之作,人们百读不厌,其智慧之光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在,我校在“诗词童年”的探索中已形成初步的体系。在全面分析每一门学科的自身特点和结构特点上,强调学生的基础,关注学生的差异,进行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项目学习活动,从课堂教学到社团活动开展,有效互动,为学生轻松、愉快、丰富、生动活泼地学习成长提供平台。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素养课程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