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丰 张慧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教学方法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大致经历了学习与借鉴时期(1949年—1956年)、探索与停滞时期(1956年—1978年)、恢复与发展时期(1978年— 1999年)、深化改革时期(1999年至今)四个时期。不同历史时期教学方法改革有不同的特征,且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改革功能从单一的传授知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理念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改革依据从关注政治需求到关注个人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大学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直接关系到大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优劣。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文从大学教学方法历史演进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至今这段历史时期大学教学方法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路径进行总结,希望通过反思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历程中曾经出现的错误吸取教训,总结成绩并继续发扬和运用,以期对我国大学教学方法今后的发展提供帮助。
引言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有70年的历史,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相类似,同样与政治和经济等形势紧密相关。本文将我国大学教学方法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年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划分依据参照了潘懋元先生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分界。第一时期是学习与借鉴时期(1949年—1956年),这是我国向苏联学习,进行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第二时期是探索与停滞时期(1956年—1978年),中苏关系破裂,从“教育大革命”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22年,这是探索新中国经验的开始,期间走了不少弯路,出现停滞状态;第三时期是恢复与发展时期(1978年—1999年);第四时期是深化与改革时期(1999年至今),其中以1999年“扩招”为分界点,分为精英教育时期和大众化时期两个阶段[1]。本文的结构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与背景、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特征展开探讨,并对改革路径加以分析总结。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回顾
1.学习与借鉴时期(1949年—1956年)
一是形势与背景。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就此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建立起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国家的教育事业开始为人民大众服务。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制很大程度上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不相适应,在总结我国优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吸纳和借鉴别国经验。此时,美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打压的措施,国内反动势力仍有残留,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严重阻碍了新政权的发展。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并且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总结了大量成功经验,新中国向苏联学习成为必然趋势。
二是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特征。国家积极制定有关教育的方针和政策,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2]。要求对注入式等旧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造。1949年12月,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3]。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育体制都进行效仿和学习,大学教学方法也依照苏联的特点开始改革。为培养新中国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国家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为了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学校邀请大批的苏联专家来中国人民大学进行指导,不仅参与授课、编订教材、培养教师,而且还帮助制定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该时期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方法[4],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当时最为基础和核心的就是“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讲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当时学校的教学水平。这一时期还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尖锐地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揭露资产阶级各种理论的反科学性和反动性[5]。
综合而言,这一时期我国大学教学方法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单一性。该时期仅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忽视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出现严重的灌输现象,这可能与照搬苏联经验有关。第二,阶级性。我国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强调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吸取过去教育中的有用经验。但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无产阶级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法 被認为是正确的、科学的,国外的教学方法被认为是错误的、反科学的。我国对国外的教学方法采取强烈批判的态度,认为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蕴含着反动的教学思想,严重阻碍我国教育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产生巨大危害。而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向外国学习借鉴而来,尤其是民国时期受实用主义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教学方法,如陶行知的教学方法、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法等在这一时期都遭到批判和打击[6],过去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难以继续应用和发展,即使是合理的部分也被抛弃和反对。这一时期的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极大破坏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2.探索与停滞时期(1956年—1978年)
一是形势与背景。在学习借鉴苏联先进经验的过程中,我国意识到完全依赖别国的经验会与自身的实际发展相脱节,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开始尝试探索独立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相应地在大学教学方法方面也进行了探索。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反右运动”“大跃进”“教育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多重打击,教育事业的发展停滞不前。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面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社会中出现盲目乐观的心态。1958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指引下,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育界则是一场“教育大革命”,使得教育质量严重受到损害,教育发展出现极大问题。1961年,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总结“教育大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劳动时间过长、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对教育政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严重挫伤,教育领域更是遭受巨大损失,学校被迫停课,学生失去正常接受教育的机会,科研机构被撤销,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教学秩序混乱。这一时期造成了中国长时间的文化断层、人才断层,许多教学方法也就此中断。
二是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特征。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到: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还提出: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应当成为中等以上学校“普遍和经常的方法”,提出“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每个学生必须依照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8]。这一方针政策强调教育为生产实践服务,增加了劳动在教育中的比重,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针对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出现了“学行法”“形象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反对单纯的“讲授法”,强调现场教学与专业生产相结合。其中,“学行法”提出三个结合,即专业生产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专业生产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这都是对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但是,该时期过分强调劳动生产不仅影响了原有的教学秩序,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还严重阻碍了大学教学的正常开展。
综合而言,这一时期我国大学教学方法主要有两方面特征。第一,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趋势。学习苏联时期,讲授法是最为基础和核心的教学方法,较为关注教师的“教”,但这一时期重视学行结合,将教学方法视角转向对学生发展的关注。第二,强调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与照搬苏联的教学方法不同,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避免出现教学与实际脱轨的问题,开始尝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过于重视劳动生产,反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3.恢复与发展时期(1978年—1999年)
一是形势与背景。1977年恢复高考,不仅加快了对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我国教育体制的恢复和重建,为社会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提供制度化导向。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决策,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引导人们走出“教育政治化”的思想误区[9],认识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邓小平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广泛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国外教育理论的引入为我国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国内教育思想的发展也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指导,教育领域呈现出崭新的发展局面。
二是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的教育理论共同发展,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论和经验的同时,积极发展基于我国现实情况的教育理论。这一时期,我国学习了许多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等[10],有助于我国教育界学者了解国外教学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国内学者也积极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如邱学华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等,在大学教学中也产生重要影响,促进我国大学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改革。
综合而言,该时期的大学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有三方面的特征。第一,继承与借鉴并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照抄照搬苏联的教学经验得到了一些教训,在这一时期就更加注重对我国教学方法特色的关注,能较为妥当地处理好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我国自身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够处理好过去的教育方法与现实教学现状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进行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我国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我们必须适当吸收和采纳,结合自身情况加以改造和創新,否则也不利于我国大学教学效果的改善。第二,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国外大量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开阔出新的研究视角,该时期的大学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转向关注学生心智等方面的发展。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如果只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将违背教育教学理念的本质。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放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第三,科学性。该时期大学教学方法更具科学性的特点,不只是在借鉴或结合实际的基础上选择教学方法,还重视以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等理论作为指导,同时借用其他学科的视角看待问题,用科学、客观的思维看待和改革大学教学方法。我国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试验和推行,科学性逐渐加强,有利于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入发展。
4.深化改革时期(1999年至今)
一是形势与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大力推进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1999年的高校扩招政策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快速转变,同时伴随出现大班授课教学互动性差、重知识轻实践等问题[11],对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在综合国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获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特征。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控制课堂讲授所用学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将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等[12]。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13]。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同时提出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积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14]。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改变,出现了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不仅为学习提供了便利,而且还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推进。
综合而言,该时期的大学教学方法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断推进,对传统教学方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促使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与先进技术相融合,教学方法的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和效率,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第二,综合化。大学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补充,不仅有讲授法、启发式、参与式,而且还出现了探究式、讨论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它们互为补充,促进大学教学的发展。第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该时期的大学教学方法强调减少讲授时长,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教育技术的发展也极大促进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分析
一是教学方法的功能:单一性到全面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教学方法的功能呈现出由单一性到全面性的转变趋势,具体分为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能力的培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阶段。早期教学方法的功能较为单一,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15],这很大程度挫伤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以外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协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仅掌握理论知识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开始强调对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发展,受到新时代的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影响,人们明白知识与能力不能够等同于素质,开始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更应当承担起责任和义务,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灵活、包容的方式培养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教学方法的功能从单纯掌握理论知识转为情感、技能和认知等方面的共同发展,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是教学方法的理念: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改革历程中,大学教学方法的理念经历了学习与借鉴时期以教为中心,到探索与停滞时期开始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到恢复与发展时期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再到深化与繁荣时期以学生为中心的变化过程。这一理念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表现,代表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日益凸显和强化,学生学习方式也从被动接受灌输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体现了由传统教学方法向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变化[16]。
教學活动包含了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发挥着主体作用,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因此树立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就必须将学生放在中心地位,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感受[17]。第一,教师要多给予学生一些自学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自学的机会和权利,通过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第二,以学为中心并不代表弱化教师的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好教学、辅助的作用,在课堂中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便学生独立参与学习活动时,同样能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自我管理和调节[18]。第三,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尊重不同学生的性格和特点,接受学生的差异,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三是教学方法的依据:政治需要到促进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依据呈现了从政治需要到促进人的发展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受到政治形态的影响,高等教育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甚至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为无产阶级服务成为当时高等教育发展的唯一依据。当时,即使是值得保留和发扬的教学方法,如陶行知的教学方法,因为其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都会遭到批判和打击。20世纪80年代,国外人本主义等思想传入中国,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关注和重视人的价值,并且认识到高等教育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紧密相连。因此,高等教育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培育社会责任感,不断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新中国70年大学教学改革的实践逻辑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IA19019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70周年:回顾与前瞻—潘懋元先生專访[J].重庆高教研究,2019(1):5-9,2.
[2]赵昌木,徐继存.我国课程改革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J].课程·教材·教法,2002(1):3-10.
[3]张鑑佐.孔丘的治学、教学精神和教学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4):28-33.
[4]阚红柳.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办校兴学历史经验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7(3):138-148.
[5]温敬超.1949-1976:我国教学方法的演进[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6]王嘉毅.从移植到创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学论学科的发展[J].教育研究,2009(1):25-30.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EB/OL].(1958-09-19)[2019-01-11].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5/70293/70312/4830733.html.
[8]教育大革命[EB/OL].[2019-01-12].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5%99%E8%82%B2%E5%A4%A7%E9%9D%A9%E5%91%BD.
[9]余小波,范玉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思想的演进[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10):1-8.
[10]高天明.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1.
[11]杨兴林.大学本科教学方式的回归与创新[J].重庆高教研究,2017,5(2):3-9.
[12]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05-01-01)[2019-07-14].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34/200507/8296.html.
[1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7-02-17)[2019-8-11].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761/201001/xxgk_79865.html.
[1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9-07-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15]汪丽梅.我国教学方法改革的历程、经验与方向[J].教学与管理,2010(1):5-7.
[16]杨小微,胡雅静.从“以教定学”到“为学而教”:中国教学走向现代化的40年[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8):9-24.
[17]陆国栋.我国大学教育现状与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42-44.
[18]冷余生.从讲授为主到自学为主—论我国大学教学方法的历史性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2):63-69.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翟 迪]